西风东渐,铁路轮船、电报电话先后传入中国,交通与通讯的变化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是 ①延缓了中国殖民地化的进程 ②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③增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④是外国资本入侵的结果,中国的资源完全被外国控制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②③ D. ①②③④
|
|
“民国二十六年的一个黄昏,北平的一座四合院里,一位妇人正在烹制面包和洋葱炒鸡蛋。在准备好晚餐后,她在穿衣镜前,开始端详起丈夫购置的西装。”这段描述中可以体现“中西合璧”风格的是 ①西装 ②穿衣镜 ③面包 ④四合院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
|
关于中国航空事业开始的标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19世纪冯如制成的中国第一架飞机 B. 20世纪初冯如制成的中国第一架飞机 C. 中国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的开通 D. 中国首条航线北京—上海航线的开通
|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预备立宪时期邮传正式脱离海关 B. 北洋政府时期宣布裁撤全部驿站 C. 中国人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是在1920年 D.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邮政系统正式接通
|
|
小说《京华烟云》的主人公姚木兰在民国六年(1917年)从北京出发到上海、杭州游历时,她不可能选择的交通工具是 A. 火车 B. 轮船 C. 飞机 D. 汽车
|
|
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如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渗之灾易招";火车飞行,"路稍有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凌逼,几至亡国"。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中国的近代化不是一帆风顺的 B. 当时中国人不能接受西方先进技术 C. 当时火车安全性能不高 D. 修建铁路便利列强侵略中国
|
|
1880年4月25日的上海《申报》发表了以下竹枝词:“无数关山一线通,人工巧制夺天工。”“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火树千株照水明,终宵如在月中行。”“洋楼更比蜃楼好,谁读坡仙海市诗。”这反映了 A. 西方物质文明彻底改变了中国社会 B. 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 C. 中西文明在抵触中相互渗透 D. 民主革命思想起到开启民智作用
|
|
中国近代交通工具不断进步。下列不属于交通领域变化趋势的是( ) A. 从国外传入走向自主制造 B. 从封闭保守走向方便平民 C. 向海陆空立体发展 D. 向机械牵引力演进
|
|
“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既非君手书,又无君默记;虽署花字名,知谁箝缗尾。寻常并坐语,未遽悉心事,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只有斑斑墨,颇似临行泪。……”该诗歌吟咏的新事物是( ) A. 电话 B. 电报 C. 邮寄信件 D. 电子邮件
|
|
1876年,一首竹枝词中写道:“不须鲤寄与鸿传,电线音驰万里天。两地语言传顷刻,胜于羽箭疾离弦。”这反映出 A. 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 市民衣食住行的西化 C. 近代通迅技术传入中国 D. 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科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