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1957年全国工业生产总值达到783.9亿元,比1952年增长128.3%,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A.八字方针的提出                        B.大跃进的开展

C.一五计划的实施                        D.土地改革完成

 

1953—1956年新中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意味着(  )

A. “一五”计划的启动

B. 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初步成就

C. 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

D. 新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据《解放日报》载,今天的上海是真的美化了。美国货充斥了市场的每一个角落……难怪有人说:中国人民从吃到用,要全部美式配备了这种情况

A.与《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署有关

B.体现了抗战时期美国的对华援助

C.加速自然经济瓦解,促进民族工业发展

D.反映出当时美国已独霸中国市场

 

鸦片战争以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大批的中国人为了实现富国之梦而兴办实业,试图以经济振兴实现国家富强,结果都失败了。这一现象说明了(  )

A. 思想解放是近代化开始的先决条件

B. 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先天不足

C. 封建专制统治是实现近代化的主要障碍

D. 实现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

 

洋商见我工商竞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计阻抑,勒价停市。上年(1866年)江浙、湖北等省,缫丝、纺纱各厂,无不亏折,有歇业者,有抵押与洋商者。上述史料说明的主要问题是(    )

A. 近代民族工业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

B. 近代民族工业经营不善,致使亏本

C. 民族资产阶级非常软弱

D. 近代民族工业从诞生之初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排挤、压榨

 

钱理群在《天地玄黄》中记载了某民国杂志刊登的一则小品:“法币满地,深可没胫,行人往来践踏,绝无俯身拾之者,谓之‘路不拾遗’。”小品所反映的情景导致(  )

A. 官僚资本彻底崩溃    B. 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C. 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D. 民族资本迅速发展

 

据国民政府经济部《报告》统计:1935年,重庆地区机器业工厂仅13家,1940年为159家,纺织、化工等企业也大为增多。这种变化是由于

A. 《马关条约》的签订    B. 民族工业的繁荣

C. 国共内战的开始    D. 抗日战争的爆发

 

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是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他说的没有前途主要是因为中国民族工业

A. 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    B. 地区分布呈东密西疏

C. 生产技术水平低    D. 产业结构不合理

 

《饮冰室合集》中记载:“(清末)旧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今试任入一人家,观其日常所服用者,无论为必要品为奢侈品,其来自他国者恒十有八九。”材料中的“旧工业”指

A. 传统商业    B. 传统手工    C. 传统农业    D. 民族工业

 

如果从中国近代化的角度考查鸦片战争后中国历史的发展,洋务运动可以说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  )

A. 利用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创办军事和民用工业

B. 促使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开始出现

C. 促使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第一次高潮

D. 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28788/68464) 首页 上一页 28783 28784 28785 28786 28787 28788 28789 28790 28791 28792 28793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