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学者在其著作中写道:封建国家为了与地方豪强大族争夺劳动人手,打击和限制豪强大族势力,使豪强地主的依附农民转而衣服于国家并与国有荒闲土地相结合,从而向封建国家交纳租调,提供徭役。封建国家这样做的原因是 A.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B.土地兼并不利于巩固封建统治 C.有利于组织农民开垦荒地 D.能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
|
下图是汉代土地变更的部分统计。据图可知汉代 ①法制相当健全 ②重视土地私有 ③土地兼并严重 ④买卖土地自由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努力耕作者免其徭役,对于怠于种田或因从事手工业、贾贩活动而致贫者罚为奴隶。 ——《商鞅变法》 (1)材料一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什么经济政策?你是怎样评价其经济政策的? 材料二:1757年,清朝乾隆皇帝诏告天下,划定广州十三行为全国唯一对外贸易口岸,史称“一口通商”。 (2)材料二表明当时统治者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这种政策对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苏州“东北半城皆居织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工受值。” 材料四: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唯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清·雍正帝 清乾隆年间规定:“凡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违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具发边卫充军。”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3)材料三表明,苏州丝织业出现新的经济因素,指的是什么?从材料四可以看出,其成长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
|
|
明清时期,杭州东街(现建国北路)的丝行在每年正月十六日开张,四月的小满一过,近到笕桥、乔司(方言“茧桥”“缫丝”的谐音),远到南浔、湖州,投售土丝的蚕农摩肩接踵……。东街的土丝收购价一高,德清、海宁的蚕农摇船赶来了……。从中可以得出: A.杭城丝织业十分繁荣 B.商品经济已影响农村 C.杭城经济文化生活丰富 D.资本主义萌芽始现
|
|
清代有“天下四大镇”:景德镇至明清,窑灶林立,发展成为瓷器的最大产地;朱仙镇元开贾鲁河,成为通往开封的水陆转运点,至明清逐步发展为商业大镇;佛山镇,因“工擅炉冶之巧,四远商贩恒辐辏”,民庐达万余家。汉口镇,明成化间汉水改道,因其地当江汉交汇之处,商贾日盛,嘉靖间成为镇。根据材料指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是 A. 区域经济中心开始崛起 B. 工商业发达,地处交通要冲 C. 专业化工商业城镇大量出现 D. 城市对外贸易比较活跃
|
|
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载:“近年士大夫享太平之乐,以其聪明寄之剩技,吴中缙绅,则留意声律。又如案头清玩、几案、床榻,近皆以紫檀、花梨为尚,尚古朴不尚雕镂,寄物有雕镂,亦皆商、周、秦、汉之式,海内僻远皆效之。”这一现象反映出 A. 西学东渐导致封建士大夫兴起研究西学之风 B. 资本主义萌芽导致江南地区贫富差距明显 C. 商品经济发展导致江南地区休闲文化盛行 D. 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文化复古潮流
|
|
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A. 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 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 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 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
|
明朝时,松江有“卖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女皆以做袜为业,从店中给酬取值。”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松江绝大多数劳动者成了雇佣劳动者 B.卖袜店商人直接支配生产,变成了资本家 C.松江棉纺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表明了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
|
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从经济角度分析,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 “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B. “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之廛” C. “借间屋中人,尽去做商贾” D. “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
|
史学家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统计,18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9%,西欧各国的总和占23.6%,美国和日本分别占1.8%和3%。上述统计表明当时中国( ) A. 仍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 B. 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C.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D. 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