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大阅兵是中华民族逐步崛起并走向现代化艰难历程的阶段总结和历史见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阅兵式隆重举行,鸣响的28响礼炮,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游行群众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则饱含对领导自己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的共产党人的无限尊敬。开国大阅兵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谱写了民族崛起的序曲。 材料2:1959年10月1日中国举行建国10周年阅兵。参加国庆游行的群众抬着各种炼钢高炉模型,手捧公共食堂做的食品,高呼“为用十年左右时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赶上英国而奋斗”、“人民公社万岁”等口号。这次阅兵是那个狂热浪漫的神话年代的鲜明体现。 材料3:1984年国庆35周年盛大阅兵,是新中国结束了长达十年的灰暗岁月后举行的第一次国庆大阅兵。参加游行的100万各族群众欢欣鼓舞地展示着自己的工作成果和丰收果实,也将中国5年来的巨大变化展现在世界面前。 材料4:2009年10月1日,举国上下,共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 (1)概括指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是怎样领导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的? (2)结合史实指出,在那个“神话年代”“狂热浪漫”的表现有哪些?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材料中“长达十年的灰暗岁月”是指什么?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
|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中国现在的资本主义经济绝大部分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这种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不是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即新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它主要不是为了资本家的利润而存在,而是为了供应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而存在。……因此,这种新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带有很大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是对工人和国家有利的。 ——《关于国家资本主义》 材料2: 1955年底,毛泽东首次提出“以苏为鉴”的思想,同时在总结“一五”计划期间经验教训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1956年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 请完成: (1)据材料1、析毛泽东的开创性贡献是什么。 (2)材料1中毛泽东提出的措施的实质是什么? (3)据材料2指出该报告发表的目的是什么? (4)根据材料1、2,毛泽东提出的思想的共同依据是什么?
|
|
毛泽东思想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①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③指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封建帝制 ④指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①③
|
|
毛泽东思想在建国后的新发展的表现有 ①中国革命分两步走战略 ②三大改造政策 ③国家政权理论 ④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②③
|
|
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 A.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B.实事求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C.实事求是,群众路线,解放思想 D.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
|
毛泽东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地位。以下对毛泽东著作的贡献的对应连线,不正确的是 A. 《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提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理论 B. 《新民主主义论》——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及前景 C. 《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D.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
|
|
1956年,中国发行了纪念中共“八大”的邮票,这是新中国第一次发行纪念党代会的邮票。观察邮票的图案,对麦穗、棉花、齿轮环绕天安门这一设计的寓意完整的理解应是 A. 北京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 B. 全国人民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从事社会主义建设 C.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工业和农业发生重大变化 D. 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农业和工业的发展以壮大国力
|
|
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成功地解决了( ) A. 如何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 B. 如何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的中国的阶级斗争问题 C. 如何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以防止个人崇拜不断滋长的问题 D. 如何处理市场、计划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问题
|
|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A. 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 B. 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C. 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
|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曾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下图是毛泽东给蒋介石的回复电文原稿。在该电文中,毛泽东 A. 戳穿了蒋介石假和谈的骗局 B. 指出了美帝国主义的阴谋 C. 答应了蒋介石赴重庆的邀请 D. 批判了国民政府的反动政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