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李鸿章一再强调,中国的“制度文章”“科技水平”远超西方,西方科技如算学、矿学、化学等都是从中国学的;王韬也认为,“礼乐制度、天算器艺,无不由中国流传及外”。这些主张

A. 成为了洋务运动的科学依据

B. 打破了“华夷之辨”的偏见

C. 超越了“中体西用”的范畴

D. 减轻了传播西方文明的阻力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中国应创设新式海军,发展工业与航运,倡导海洋风气,转移国民观念,只有掌握海权才能实现“制夷”的目标。对魏源的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A. 从海洋文明发展的视角审视民族危机

B. 将发展资本主义与抵制侵略有机结合

C. 实现了从“师技”到“师道”的转变

D. 成功扭转了中国重陆轻海的传统观念

 

16世纪末,汤显祖为宜黄腔创作的传奇《牡丹亭》,在它的故乡江西,几乎没有太大反响,而在吴门(苏州)剧坛却“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这主要是因为

A. 地域文化审美趋向的差异性

B. 地方执政者的政策不同

C. 地域经济发展及阶层的差异

D. 昆曲在地域影响力不同

 

下面是约处于同一时期的中西两位历史人物和他们的著作。他们的科技成就形成强烈反差,这种反差说明的本质是

               徐光启和《农政全书》书影                                        哥白尼和《天体运行论》书稿

A. 中国古代农业技术一直领先于世界    B. 实践经验和科学探索产生不同影响

C. 天文学革命是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    D. 中西文化的巨大差距在明朝已形成

 

黄宗羲认为:然则其(封建国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即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黄宗羲思想的核心是(    )

A. 由人治转向法治

B. 深刻批判了封建制度

C. 建立君主立宪制

D.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法制

 

“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以下对王阳明“良知说”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否定了传统伦理观念

B. 具有个性解放色彩

C. 继承了格物致知思想

D. 具有唯物主义倾向

 

柳宗元说:“浮图(佛教)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爽(盛大)然,不与孔子异道。”材料所述反映出当时

A. 儒家学说的弊端日益显露

B. 佛教已取得了政治统治地位

C. 佛教与儒家思想走向融合

D. 佛、儒思想皆成为正统思想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导致儒学逐渐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其最主要原因是

A. 改造并赋予儒学新的内容    B. 百家并行不利于国家稳定

C. 适应了大一统形势的需要    D. 汉武帝采纳并在全国推行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强调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做人要“恭、宽、信、敏、惠”;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认为人人皆有“羞恶之心”“恭敬之心”;荀子也主张“仁义”,要“以德服人”“人要向善”。贯穿上述思想的主线是

A. 主张从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理想社会

B. 人不分贫富、贵贱、智愚、善恶,都有入学受教育的资格

C. 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D. 通过学习和实施法制,可以使小人变君子,普通人变圣人

 

《尚书·周书·泰誓上》:“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上述材料共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A. 以民为本

B. 天人感应

C. 人文精神

D. 尊重自然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30415/68464) 首页 上一页 30410 30411 30412 30413 30414 30415 30416 30417 30418 30419 30420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