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秦汉时期郡守作为中央代表,限于外郡人,在一郡之中享有全权处置且不受任何阻碍的权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秦汉时期郡守多由中央官员充任

B. 秦汉郡守享有任命郡内各级官员的权力

C. 对郡守的限制和放权巩固了统治

D. 郡守权力过大导致汉代地方分裂割据

 

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到‘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此处“天下一大变局”的本质内涵是

A. “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

B. 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

C. 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

D. 君主专制取代了宗法制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郤氏“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鲁国的季氏“富于周公”。时人预感“夫皆富,政将在家”。据此分析,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A. 经济地位的变化引发诸侯国间的争霸战争

B. 生产力的发展引起诸侯国经济地位的变化

C. 经济地位的变化推动封建社会的快速转型

D. 经济地位的变化引发政治权力格局的变化

 

有学者认为,周代宗法制的逻辑,不是以血缘亲疏定君臣关系之远近,而是以君臣关系抹平血缘之亲疏。在公共事务中,君不是某个人的兄弟或者叔侄,君只存在于公共性君臣关系中,从而确立了其同等地面向所有人的普遍的公共性。材料说明周代宗法制

A. 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B. 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

C.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D. 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统治秩序

 

《礼记》记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下列有关周朝这种政治风格的表述错误的是

A. 将子弟、功臣分封各地,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

B. 周朝的政治文化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C. 周朝首创的宗法制是该时期政治的典型特征

D. 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天下最高执政权力

 

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大的报告上重点阐述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国人民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进行了不断的探索。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及其解决的道路,取决于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近代中国没有按照正常的规律从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走上了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道路。这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的结果。压迫和阻止近代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东西是资本帝国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中国的地主阶级。因此,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历史主题,是……

——苑书义《论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

材料二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三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提出这一主要任务的依据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三,结合史实,简要说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甲午战争前,日本以“文野战争”号召国民同心协力、支持战争。战前,天皇每年从皇室费用中拿出30万元补充军费。实业界领袖组织“报国会”募捐,为战争效劳,不计个人得失。21个运输社,自愿在战争期间无偿为政府运送军事物资。日本贫民有的将一天劳动所得的一半捐献出来,许多人志愿做后勤供应的军夫。清政府每年从海军军费中挪用30万两建造颐和园,为西太后庆祝60大寿而耗费的大约1400﹣2000万两白银,可购买10艘“定远”型铁甲舰、20艘“致远”型战舰。海军军官都在基地附近兴建私宅,军官生活普遍奢侈,嫖赌乃常事。中国下层民众大多不关心战事,战争期间,各地仍发生多起乱事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二大事纪

1931年9月18日

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人民掀起抗日救亡高潮

1935年12月9日

一二·九学生运动

1937年8月13日

八一三事变后淞沪会战开始

1937年9月22日

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1943年11月

开罗会议召开

1944年春

敌后抗日军民发起局部反攻

1945年7月

中、美、英三国发表《波斯坦公告》,促令日本投降

1945年8月8日

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1)根据材料一,概括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国人民最终能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重要原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国的抗日战争。

(4)对比两次战争,你可以得出什么启示?

 

1936年蒋介石和英国人李滋罗斯谈话时说:“对日抗战是不能避免的。由于中国的力量尚不足击退日本的进攻,我将尽量使之拖延。……当战争来临时,我将在沿海地区做可能的最强烈的抵抗,然后逐步向内陆撤退,继续抵抗。最后,我们将在西部某省,可能是四川,维持一个自由中国,以待英美的参战,共同抵抗侵略者。”这说明

A. 抗战前蒋介石已有持久抗战的设想

B. 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放弃不抵抗政策

C. 蒋介石已经预见七七事变的发生

D. 蒋介石决定消极抗战,等待英美援助

 

如表是《1937~1942年国民党军队阵亡人数统计表》,它所反映的现象是

年代

1937

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阵亡人数

125130

249213

169562

339530

144951

87719

 

 

A. 相持阶段国民党军队牺牲人数最少

B. 国民党军为抗战作出了重大贡献

C. 片面抗战路线使军队牺牲人数不断上升

D. 国共合作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障

 

1927年2月19日《民国日报》载:北伐军前敌总指挥唐生智称“我们这次革命的成功,完全是工农群众的力量,并不是士兵的力量。我们在北伐的时候,在衡阳,在醴陵,在粤汉路,都得着农工运动的帮助,才得很顺利的杀却敌人。”由此可见,北伐战争

A. 推翻了帝国主义统治

B. 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 推动了五四运动爆发

D. 促成了国共两党合作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35495/68464) 首页 上一页 35490 35491 35492 35493 35494 35495 35496 35497 35498 35499 35500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