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中期出现“宰枢互兼”和“宰枢同议”,即宰相兼任枢密院长官;南宋时期,宰相兼任枢密使、参知政事兼任枢密副使渐成定制。这种变化有助于 A. 提高效率适应现实需要 B. 集体决策维护中央权威 C. 崇文抑武防范军事将领 D. 分化事权防止权力集中
|
|
汉初,皇室子女往往系以母性,皇室视外戚如宗室而不称异姓,太后及长公主在宫廷中拥有发言权,进而衍生出了外家帝舅的贵重之局。这表明当时 A. 外戚对皇权构成了威胁 B. 外戚参政的政治特色 C. 尚未真正实现专制集权 D. 郡国并行体制的弊端
|
|
在西周的分封封制下,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旋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滲透。这主要说明分封制 A. 将建立地方政权与加强周朝统治结合起来 B. 巩固了西周因家政权和拓展了域 C. 使统一的社会制度在各诸侯国中普遍实行 D. 在当时起到了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
|
|
《资政新篇》问世后,曾国藩慕僚赵烈文在其《能静居士日记》中说:“《资政新篇》一本,贼族洪仁玕所作以上洪逆者,文理较明白。其中所言,颇有见识”;“观此一书,则贼中不为无人。”赵烈文如此评价主要是因《资政新篇》 A. 有利于实现农民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 B. 体现了与洋务派一致的改革追求 C. 学习西方的精神符合时代进步的潮流 D. 可作清政府全面改革内政的借鉴
|
|
朱元璋改行中书省为承宜布政使司,布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掌管民政、财政;设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刑法;设都指挥使司,掌管军亊。原来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各司其责,互不统成,互相牵制,各自直属中央。朱元璋的这一改革 A. 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B. 强化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 C. 加强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D. 避免了诸侯国威胁中央的覆辙
|
|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实际人口调查,应于合众国国会第一次会议后三年内举行,并于其后每十年举行一次。”当年制定这一条款的目的是为了 A. 掌握印第安人、黑人和海外移民的人口数量 B. 统计共和党、民主党的党员人数 C. 确定选民人数及每个州在美国众议院中的席位 D. 推行种族歧视政策
|
|
《联邦党人文集》的“引论篇”中指出:如果美国……继续维持当时美国那种“权力首先是地域性的”政治结构,美洲必然再次被欧洲列强所瓜分,从而丧失独立战争的成果。为解决文中的现象,1787年宪法 A. 确立自由平等原则 B. 确立了共和制原则 C. 确立了联邦制原则 D. 确立权力制衡原则
|
|
戴维·罗伯兹在《英国史:1688年至今》中写道:“成千上万的英国人民,以往从来没有行使过政治权力,而今竟能投票决定由谁来管理他们,有时,甚至自己也变成了管理者之一,这真是一个伟大的进步。”英国这一“伟大的进步”是缘于 A. “光荣革命”的胜利 B. 议会改革的实行 C. 《权利法案》的颁布 D. 内阁制度的确立
|
|
1621年,英国下议院的一个委员会来觐见国王詹姆士一世时,他无奈地对侍从吩咐道:“你们摆好十二把交椅吧,我要接待十二位国王!”这反映了此时的英国 A. 君主立宪制已经建立 B. 议会对国王形成了制约 C. 国王与议会的矛盾完全激化 D. 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
|
从《十二铜表法》一直到《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古罗马在债务法规方面制定了严格的规定,并在司法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这表明在罗马法的形成与发展中 A. 力图缓和民族矛盾 B. 重视维护帝国统治 C. 被迫改善奴隶处境 D. 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