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曾经提出“第二个中间地带”的理论(即西欧、日本、北美和大洋洲国家),希望中间地带的国家联合起来,成为一支抗衡美苏两国的政治力量。材料观点提出的背景是( ) A. 中国与苏联关系的恶化 B. 日本、西欧具有可以抗衡美国的实力 C. 中日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D. 美苏冷战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
|
1948年到1949年初,中共中央确定了一个重要的外交方针,将承认问题由新政权的单向“被承认”变成与外国政府之间的双向承认。毛泽东把它概括为( ) A. “求同存异” B. “一边倒” C.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 “另起炉灶”
|
|
邓小平说,“在香港驻军……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也是香港稳定和繁荣的保证”,而且,“切不要以为香港的事情全由香港人来管,中央一点也不管”。邓小平在此强调了( ) A. 香港应作为中央管理下的行政地区 B. 驻军应该适当参与特别行政区行政事务 C. “一国两制”是因香港问题提出的 D. 香港的稳定和繁荣是回归的前提
|
|
改革开放以来法制建设成就表
这表明,三个时期法制建设的共同点是( ) A. 完善法律程序 B. 突出社会立法 C. 维护国家统一 D. 注重经济立法
|
|||||||||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3人,56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27名,几乎占到一半。这说明当时中国( ) A. 革命统一战线聚人心 B. 形成了联合执政局面 C. 各党派政治见解一致 D. 重视政党政治的创新
|
|
中国全民族抗战刚爆发之时,英美等国认为积贫积弱的中国很快就要变成第二个埃塞俄比亚,不愿因支持中国而同日本对抗。到1938年,美国表示愿意以贷款方式援助中国。在美国影响下,英国也宣布对华贷款。这表明中国抗战( ) A. 改变了美英远东政策的走向 B. 牵制了日本世界战略的展开 C. 促使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 D. 唤起世界人民的同情和尊敬
|
|
1926年2月,广州国民政府“统一两广特别委员会”会议议定,将广东、广西两省的军政、民政、财政统一,均受国民政府之指挥监督。这一举措 A. 利于土地改革顺利开展 B. 推动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C. 实质是军阀的互相勾结 D. 为北伐战争提供了条件
|
|
下面框内所叙内容是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某一历史事件的评论,这一事件
评论一:中国人民抗日史的第一步——尽管是以和平的形式进行的抵抗。 评论二:是由中国的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等在内的不同“社会势力”组成的一个统一战线领导和参加的革命运动。
A. 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B. 促进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C. 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D. 开启了十四年抗战的历程
|
|
“辛亥革命留给人类的最大启示,就是中国人用最古老的智慧‘不战而屈人之兵’,共赢双赢多赢,大家都没有输。”对此,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A. 政府:获得优待,其统治得以延续 B. 袁世凯:获得各方认可,成为第一任总统 C. 革命党:共和政体得以确立,民主政治实现 D. 立宪派:投机革命时获取的权益得以维护
|
|
战败无可置疑地证明了清朝无力应付时代的挑战,那种表面的现代化,无法使江河日下的统治获得新生。而且,新的帝国主义危机产生了瓜分中国的危险。此处的“战败”指的是哪一场战争(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