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部分由选举产生。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事、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此次改革 A. 实践了英国式君主立宪制 B. 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统治 C. 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D. 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
|
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
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A. 《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 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 C. 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 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
|||||||||||||||||||||||||
下表是晚清政府颁布的部分工商实业方面的法规表,这些法规
A. 标志着重农抑商政策的破产 B. 促成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C. 限制了外国在华企业的发展 D. 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转型
|
||||||||||||
1877年,《万国公报》刊发文章历数裹足的种种危害:1880年郑观应批判裹足“极其流弊,难罄形容”;1883年康有为创办戒缠足会,对女性“忍气吞声”“毁筋绝骨”的苦痛深表同情。该现象直接反映出 A. 女性裹足己引起舆论普遍关注 B. 废止缠足具有反清的政治色彩 C. 有识之士的倡议体现风气开化 D. 传统女性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
|
|
1879年,李鸿章奏请修建一条唐山至北塘的铁路,清廷不准。为此,李鸿章想出一个办法,在奏折里特别声明只修以骡马为牵引动力的“快车马路”。几经周折,清政府才勉强同意。这一过程体现了( ) A. 统治集团的愚昧无知 B. 民族工业的艰难起步 C. 近代化与传统观念的冲突 D. 顽固派对洋务运动的破坏
|
|
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A. 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 B. “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 C. 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D. “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
|
|
近代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A. 领事裁判权 B. 片面最惠国待遇 C. 居住及租地权 D. “门户开放”政策
|
|
1840年间,英国输华货值为524.298磅,到1840年便一跃至1,456,180磅,1844年又升至为2,305,.617磅,1845年跃至2,394,827磅。但道光十六年(1846年)以后开始下降,到咸丰四年(1854年)为一百万英镑多一点,仅略超过战前的水平。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 鸦片战争极大地促进了中英贸易 B. 咸丰比道光更加反对中英贸易 C. 中国自然经济的抵抗力相当顽强 D. 英国工业革命扩展到了大清国
|
|
清代官员尹会一在奏疏中说:“江南苏松两郡最为繁庶,而贫乏之民得以俯仰有资者,不在丝而在布。女子七八岁以上即能纺絮,十二三岁即能织布,一日之经营,尽足以供一人之用度而有余。”这折射出 A. 政府放弃抑商政策 B. 商品经济发展 C. 妇女社会地位提高 D. 耕织日趋分离
|
|
利玛窦(1583年进入中国,1610年在北京逝世)札记中写到:“(中国)凡是人们为了维持生存和幸福所需要的东西,在这个国家都有丰富的出产。”其主要依据是当时中国( ) A. 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B.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C. 农耕经济高度发达 D. 官营手工业占主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