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周代的用鼎制度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但考古人员在河北省平山县挖掘战国时期中山国遗址时,却有两套九鼎出土。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 考古存在造假嫌疑

B. 郡县制的消亡

C. 中山国的地位较高

D. 分封制的瓦解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这样描述秦代的政治制度:“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反映了

A. 皇权至高无上

B. 三公九卿互相制约

C. 秦律严苛细密

D. 丞相独揽大权

 

西周、春秋时代,贵族和国人都被集体安葬于公共墓地。按礼,除了凶死者外,所有族人都应葬于族墓。这种族墓制度源于

A. 分封制

B. 礼乐制

C. 宗法制

D. 世袭制

 

汉代官秩仅六百石的三十州刺史,可监督秩三千石的郡守,秩仅千石的御史中丞可察官秩万石之丞相;唐代官仅七品的察院长,可察尚书省。隋、唐时期监察御史也称巡按使主要掌分察州县,还“分察尚书六司,纠其过失,及知太府司农出纳”。可见古代中国

A. 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监察体系

B. 监察官员位高权重

C. 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和选任

D. 形成了“以卑察尊,以小制大”的监察制度

 

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一书中指出:“严格地说封建社会的要素是这样: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的统治者而兼地主”。材料中的“地主”和后世相比,其特殊性主要在于

A. 拥有世袭统治权

B. 所属土地可以买卖

C. 尊重上级的权威

D. 属下人民归其管理

 

史料记载:琅琊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 郡县制的推行

B. 科举制的设置

C. 九品中正制的实施

D. 中央集权的加强

 

如图是1974年在北京房山琉璃河西周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堇鼎,其铭文大意为燕侯派堇前往宗周为召公奉献食物,并受到召公赏赐。该考古成果可用于研究

A. 禅让制

B. 礼乐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吕氏春秋·慎势》言:“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这表明宗法制的目的是

A. 维护宗族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B. 保证各级贵族的特权

C. 消除诸子矛盾

D. 实现长治久安

 

在近代,中国不同的阶级、派别分别进行了不同的探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鸦片战争

师夷长技以制夷

甲午中日战争

洋务运动

维新变法

八国联军侵华

实业救国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

 

从表格中选出三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并运用这三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阅读下列材料:

1949年初,决定中国前途和命运的战略决战已近尾声,中国革命面临着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第一次历史性转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而是进行着清醒的思索:中国共产党人能否避免重蹈“其亡也忽”的历史覆辙?……在毛泽东看来,夺取全国胜利,只不过是万里长征走完的第一步,革命以后的路更长,更伟大,更艰苦。

1949年3月23日上午,中共中央五位书记处书记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带领中央机关,浩浩荡荡地离开了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西柏坡,向北平出发了。临行前,他风趣地对身边几位亲密战友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啊;今天是进京赶考嘛,进京赶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具有雄才大略,又有丰富语言技巧的毛泽东,在一句短短的话里,连续用了三个“进京赶考”的词句,可见进京赶考在他脑子里盘桓了多长时间,占有多大的份量。这是毛泽东第三次进京,但是没有哪一次有这次意义重大。

站在身边的周恩来会意的点头笑道:“我们都应当考及格,不要退回来。”

毛泽东坚定的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一定要考个好成绩。

—— 摘编自百度百科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中进京赶考的背景和含义。

(2)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和外交发展的相关史实,简要说明进京后的中共面临着怎样的考题?又交出了怎样的答卷”?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35723/68464) 首页 上一页 35718 35719 35720 35721 35722 35723 35724 35725 35726 35727 35728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