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1932-1941年秋三军阵亡将士统计表》中关于第1军的部分内容(选自张正隆著作《雪冷血热》)。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体现了中国人民在正面战场的抗战做出了重大牺牲 B. 印证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抗战即已开始 C. 粉碎了日军发动全面侵华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D. 折射出了国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出的巨大作用
|
|
下表是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来源的历史叙述。据此判断最可信的历史事实是
A. 致远舰与敌舰吉野同归于尽 B. 致远舰因中敌舰鱼雷而沉没 C. 致远舰冲向敌舰,最后沉没 D. 邓世昌自乱阵型,被围攻而沉
|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这说明了 A. 没有近代西方国家的侵略就没有新中国 B. 战争是推进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C. 战争改变了远东和世界格局 D. 战争促使中华民族不断反思并最终走向胜利
|
|
在国内商品流通额中,鸦片战争前粮食占42%,棉布占24%,其次为盐、茶、丝织品等。到了1936年,工业品占34%,手工业品占42%,农产品占24%。这一变化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 A. 半殖民地经济特征明显 B. 国家工业化初步实现 C. 经济近代化的趋向显著 D. 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
|
|
有学者言:“嘉靖朝海禁最紧,时潮州进士登科也很出色。……海禁宽松,靠海生存的人民生计解决,社会矛盾较为和缓,故万历朝潮之进士登科……为潮州整个明代最差一朝。万历后期重申海禁,故崇祯朝潮州进士登科好转。”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 明朝政府厉行海禁政策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B. 海禁政策影响沿海民众的经济生活和价值取向 C. 沿海民众及士绅期望通过科举向朝廷反映诉求 D. 海禁政策的松紧决定明朝科举取士的人数
|
|
宋代学者研究儒家经典,往往撇开旧注,自抒新意,有很大胆的见解,虽经典本身,也有人怀疑。这一现象表明 A. 商品经济勃兴带动文化繁荣 B. 私学教育发展培养思辨精神 C. 民族矛盾尖锐影响学术风气 D. 程朱理学推动儒学实现复兴
|
|
北宋地理学家朱彧《萍洲可谈》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或以十丈绳钩,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材料可以论证中国古代 A. 经验与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B. 重视科技运用与思想迷信两者并存 C. 天文科学研究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D. 比较全面了解世界各国的地理特点
|
|
南朝时期,政府推行一种“土断”制度,即清查大量被“私门”“大户”吞噬的人口,把他们编入国家户籍。这一制度 A. 造成了国家户籍制度的混乱 B. 使得均田制得到进一步推广 C. 使政府脱离了对门阀的依赖 D. 瓦解了士族门阀的经济力量
|
|
东汉光武帝设立“举谣言”制,将民谣纳入行政监督体系,以反映地方官吏为政善恶的歌谣来决定官吏的升黜,东汉出现了一系列因“谣言”而黜陟的官吏。这反映出东汉时期 A. 社会舆论决定官吏升黜 B. 监察体系臻于完备 C. 儒家思想影响政府决策 D. 选官标准发生变化
|
|
先秦许多名臣出身微贱,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魏晋时期则愈加强调官吏的出身和门第。这反映了秦汉至魏晋时期 A. 儒学被用于规范君臣关系 B. 军功爵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C. 阶层固化影响官僚政治 D. 天下大同替换为社会不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