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记载:“孙中山看到,尽管西方列强拥有繁荣、独立与民主,但他们也为工业化的问题所困扰。…...为预防资本主义的罪恶,孙主张节制资本,以防止财富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另外,鉴于中国人口的增长超过土地面积的增加而带来持久的土地问题,孙提倡平均地权,从而实现远古时代‘耕者有其田’的乌托邦梦想。”这反映了孙中山 A. 侧重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华 B. 对中国国情有着充分的认识 C. 吸取了民主革命失败的教训 D. 完全接受中共民主革命思想
|
|
在新文化运动诸健将攻击旧传统的激烈文字中,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最沉痛也是最深刻的。它以文学的形式入木三分地揭露了礼教的“吃人”本质,影响至深至远。自此以后,“吃人的礼教”一语传遍海内外。鲁迅的做法 A. 揭示了儒家学说的本质 B. 扫荡了儒教的统治地位 C. 是特定条件下的必要选择 D. 揭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
|
|
辛亥革命以前,人们谈论较多的是中西问题,很少涉及中国古今问题,而新文化运动时则集中讨论古今问题,尤其是文化上的古今问题。此变化本质上反映出 A. 中外民族矛盾退居次要地位 B. 对中国社会改造的层次加深 C. 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减弱 D. 文化上的自我保护意识加强
|
|
梁启超说:“盖当时之人,绝不承认欧美人除能制造、能测量、能驾驶、能操练之外,更有其他学问,而在译出西书中求之,亦确无他种学问可见。”针对这种情况,维新派 A. 宣传西方学说以开启民智 B. 开展政治活动推行维新变法 C. 借助传统文化表达新思想 D. 与革命派论战来扩大影响力
|
|
有学者用“它们只代表了非常肤浅的现代化尝试,其活动的范围局限于火器、船舰、机器、通讯、开矿和轻工业,而没有开展任何仿效西方制度、哲学、艺术和文化的尝试”来评价中国近代的某一历史事件。对该学者评述的历史事件理解正确的是 A. 其倡导者的思想极其守旧 B. 客观上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 C. 其尝试完全排斥西方文化 D. 开始有限度地进行政治改革
|
|
魏源基本默认了西方地理学将世界分为四大洲、五大洋的理论,但他在解释“四人洲“的理论时,则用的是中国传统的“梵典分大地为四大洲”的观念。另外,魏源还用“桃花源”和“三代之治”这些中国的传统观念对瑞诗士、英美的民主政治制度进行比附和赞赏。这说明魏源 A. 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科技 B. 站在传统文化的立场来认识世界 C. 摆脱了传统士大夫的本色 D. 借助传统文化以推动政治的变革
|
|
据史书记载:“时珍晚年学尤笃,昼夜不綴,自号“濒湖山人”。著《医案》二十卷、《蓮所馆诗》十卷、《集唐律》六卷、《脉诀》一卷…...又著天文地理、奇门遁甲诸书。”这说明李时珍 A. 苦学好问、博采众长、造诣高 B. 在众多领域有自己的见解 C. 医术造诣精深并得到广泛认可 D. 注意亲自实践以避免闭门造车
|
|
下图是元代画家倪瓒的《柯竹石亭图》,画面宁静柔和,干笔冷漠超然,内敛自持。作者自题诗云:“读书衡茅下,秋深黄叶多。原上见远山,被褐起行歌。……遐哉栖遁身,身外岂有它。人主行乐甚,世事将如何!”下列表述与该画作相符的是 A. 描绘景物明快、栩栩如生 B. 表达了画家浪漫主义情怀 C. 表达了画家对人生、现实的感悟 D. 构图完整,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
|
|
明末清初,徐光启等开明士大夫通过译书的方式陆续把西方近代科学技术传入中国,这对我国科技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蔡元培曾评价说:“文定(即徐光启)所介绍之西学范围颇广,数学、天文、历法、地理、水法、农学、火器,无一不切于实用,而为科学之先导。“当时这些士大夫热衷于传播西方近代科技的主要原因是 A.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加强 B. 反清复明势力不断壮大 C. 对理学空疏之风的不满 D. 进步思想成为主流思潮
|
|
比较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
这反映出当时东西方 A. 科技发展水平不同 B. 文化间的交流加深 C. 社会发展趋势不同 D. 政治体制本质差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