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启蒙思想家对中国的认识以18世纪中叶为分水岭,之前他们笔下的中国是一个非神性宗教权威的理性世界;之后他们眼中的中国是一个愚昧、专制、停滞的民族。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西方人对中国的认知日益清晰 B. 西方工业资本主义的迅速崛起 C. 中西方实力发生了根本性逆转 D. 明清中国闭关锁国的不断强化
|
|
14世纪,在意大利形成了研究罗马法的“评论法学派”。该学派的宗旨是致力于罗马法与中世纪西欧社会司法实践的结合,以改造落后的封建地方习惯法,使罗马法的研究与适用有了新的发展。罗马法在西欧的复兴 A.直接服务于当时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B.满足了财产和契约关系变化的需要 C.促成当时法律与商品经济发展适应 D.反映价格革命后落后封建势力衰败
|
|
宋代书画家大量订制各种精致的纸张和专门的笺札,社会上私人出资刻书的也很多,这种现象 A. 加速艺术品的商业化 B. 有利于印刷业的发展 C. 促进市民阶层的壮大 D. 推动重商观念的兴起
|
|
著名哲学家稽文甫先生认为“(王)阳明实可算是道学界的马丁·路德”,是因为 ①他们都突出了人的主体意识 ②他们都主张“良知”和“知行合一” ③他们都使正统思想出现世俗化的倾向 ④他们都将人从神权统治下解放出来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
819年,唐朝刑部侍郎韩愈冒死上奏《谏迎佛骨表》,反对朝廷推助佛教在中原的传播。险被唐宪宗处死,宰相极力劝谏,才免了韩愈死罪,贬他到南方潮州做刺史。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佛教一度成为唐朝统治思想 B. 韩愈视复兴儒家文化为己任 C. 此抗争恢复了儒家主导地位 D. 唐朝时儒家地位一直不稳固
|
|
汉代地方封君可收取封地租税;魏晋以后历代分封多为“虚封”,只赐爵位,不予封地。明清时期,封君只发俸银和禄米,与官员无异。这种变化趋势反映了 A. 分封制的消亡 B. 宗法制的瓦解 C. 君主专制的膨胀 D. 中央集权的加强
|
|
明朝曾依据传统礼制做出严格规定:玉器为皇室专用,公侯及一品至五品官可用金银。这些规定在明朝晚期苏松一带被置若罔闻,富贵人家用金,用玉已成平常之事。这一转变直接反映了 A. 社会风尚发生较大转变 B. 尊富尚利意识蔚然成风 C. 盆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 经济结构出现转型趋势
|
|
明朝科举曾采取分卷录取制度,明仁宗规定“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到明宣宗、英宗时,又分为南卷、北卷、中卷,各区分卷录取,占比为55%、35%、10%。这反映出 A. 遴选优秀人才利国利民 B. 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C. 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 D. 科举选才公正公平
|
|
李世民死后,其才人武则天被李治纳入宫中,封为昭仪,最终成为皇后。其实整个唐代妇女改嫁非常普遍,包括皇家公主、达官贵妇、皆无禁忌。这反映了唐代 A. 儒家正统地位动摇 B. 纲常伦理败坏 C. 自由开放时代风貌 D. 市民阶层兴起
|
|
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