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至唐前期的中书门下是决策首脑机关,从不负担琐碎事务;唐代中后期至宋代的中书门下承担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宋代的设官分职方式,在烦琐杂乱的表象背后,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上述变化 A. 反映出对官员的专业化要求加强 B. 协调了中央政府各部门的关系 C.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D. 进一步遏制了专制皇权的膨胀
|
|
《旧唐书》评价唐太宗说:“较汉文、汉武之恢弘,彼多惭德。迹其听断不惑,从善如流,千载可称,一人而已!”;王夫之则说:“太宗亲执弓以射杀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时也,穷凶极惨,而人心无毫发之存者也。”有关历史人物的评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官方史书比私人言论更能反映真实 B. 理学家的一己之见不足为信 C. 人物评价角度立场不同结论也不同 D.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没有定论
|
|
据史料记载南宋时期:“名卿士大夫,十有八九,出于科举。”有人曾统计过文天祥为状元的宝祐四年(1256年)那榜进士,来自平民家庭与出于官员家庭的人数比约为7比3。据此可知,南宋科举制 A. 使官僚政治开始取代贵族政治 B. 致力于维护下层民众权益 C. 有利于社会阶层间的流动 D. 实现了社会的公平与公正
|
|
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制度;第二次是刘邦的封建;第三次是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为诸侯王;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这种现象说明 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B. 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 C. 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手段 D. 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①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之区别 ③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喊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分析材料一体现了哪些原则? 材料二: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以上均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的直接目的是什么?
|
|
民主政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古今中外人们都在不断地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长官侍中二人;中书门下通过的诏牧,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执行,尚书省长官尚书令一人,副长官左右仆射各一人。 ——《中华通史》 (1)据材料一指出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材料二:在伯利克里执政时代,该机构在法律上拥有全部的最高政权。雅典公民大约每隔10天集会一次,决定国家大事,雅典国家的全部机关均隶属于此。议事会的议员是用抽签方法从年满30岁的公民中选出,10个部落各选出50人组成所谓议员团,每个议员团轮流执行议事会的职务。它不仅从事一般审判工作,而且在立法活动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臧嵘《历史》 (2)据材料二,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 材料三:美国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肯定了以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规定立法权属于美国国会,并规定了国会的组成;行政权属于美国总统,以及规定总统产生的办法;司法权属于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并规定最高法院的组成;各州的相互关系和义务;这部宪法表明,美国在世界上第一次创造出既不同于英国的民主政治体制,也不同于英国议会内阁制的制度,使美国成为一个具有全国统一的中央政权的联邦制国家。这种政治体制和国家结构形式后来为许多国家所仿效。 ——百度百科 (3)材料四中的“不同于英国的民主政治体制,也不同于英国议会内阁制的制度”分别指什么? 材料四:关于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的材料
(4)据材料四,归纳雅典民主制度存在的问题。
|
||||||||||||||||||
1919年春,上海各界人民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上海“大世界”娱乐场中的跑马生意也随之萧条了,有人在其大门上贴了一副对联:“正应筹策补亡羊,哪有心思看跑马。”其中“亡羊”喻指 A. 帝国主义强迫中国签订《辛丑条约》 B. 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 C. 日本强迫袁世凯政府接受“二十一条” D.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
|
|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在于 A. 取得反帝斗争的彻底胜利 B. 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C. 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D. 完成了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
|
|
近代一外国驻华公使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此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这种情形最有可能出现在 A. 鸦片战争中 B.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C. 甲午中日战争后 D.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
|
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以上材料说明孙中山对于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 A. 否定其排外主义 B. 赞扬其反侵略精神 C. 既有赞扬又有否定 D. 全面赞扬与肯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