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故先王弗为之禁。非为弗禁,且从而恤之。建国亲侯,胙土命氏,画井分田,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顾炎武的上述主张意在 A. 鼓励发展私欲 B. 突出个性自由 C. 主张实行分封 D. 反对理学禁欲
|
|
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说:“佛教经典云:‘佛为一大因缘出现于世。’中国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演变之历程,至繁至久,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下列各项中符合陈寅恪所说的“新儒学”的是 A. 建构起天人一统的系统模式 B. 构造起人伦核心的儒学体系 C. 形成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D. 为汉唐大一统奠定思想基础
|
|
董仲舒说:“(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下面说法中,最符合材料本意的是 A. 在孔子“仁”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天人感应” B. 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君权神授” C. 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一”思想 D. 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
《易·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尚书·周书·泰誓上》:“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道德经》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上述材料共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A. 人文精神 B. 民本思想 C. 天人感应 D. 唯物主义
|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942年5月22日八路军将领左权在给妻子刘志兰的信中写道: 此间一切正常,惟生活则较前艰难多了,部队如不生产则简直不能维持。我也种了四五十棵洋姜,还有二十棵西红柿,长得还不坏。想来太北(女儿名)长得更高了,懂得很多事了。有时总仿佛有你及北北与我在一块玩着、谈着,真是快乐。可惜三个人分在三起,假如在一块的话,真痛快极了。 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二十一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愿在党的整顿之风下各自努力,力求进步吧!以进步来安慰自己,以进步来酬报别后衷情。 ——摘编自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编《抗战家书》 根据材料概括这封家书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如何?
|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一个原因是,按照西方人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苏联人的衣衫褴褛、食物单调、住房糟糕和消费品匮乏给访问苏联的西方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反映在一党制政治结构中的个人自由缺乏、工会受束缚、教育受统一管理和所有交流媒介受严格控制同样使他们感到震惊。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 不发达世界中前殖民地各民族的反应则完全不同。对他们来说,苏联是一个在30年内成功地将自己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的国家。使这一惊人的变化成为可能的种种制度和技术对这些民族来说非常重要。尽管大多数民族最近已赢得政治独立,但他们还远没有获得经济独立。因此,他们是用羡慕而不是同情的眼光来看待苏联的生活水平。他们不太注意苏联人缺乏个人自由这一点,因为这些人在他们自己的国家里通常还享受不到这样的自由 ——摘编自【美】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问题:评材料中关于五年计划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西周学校以“六艺”为基本教育内容。所谓“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礼”,主要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操作技能及个人素养的训练,是贵族子弟必须具备的。“乐”包括声乐、器乐和舞蹈。“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意思是说:礼的作用在于约束人们的外部行为,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而乐则重在陶冶人们内心的情感,使人们潜移默化。“射”指射箭,“御”指驾车,“书”指写字,“数”指算术。 ——《西周学校教育制度与教育内容》,摘自《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学界一般把建于公元前124年的太学视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端。太学的学习内容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太学成为官僚体系的附属机构,这种权力本位教育以所谓“学而优则仕”,使我国古代高等教育机构成为依附于政治的组织形式。 ——摘编自《中国古代太学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之比较》 材料三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施《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早在1717年,普鲁士帝国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就颁布了一项《义务教育规定》,明文规定“所有未成年人,不分男女和贵贱,都必须接受教育”。在普鲁士,受教育和服兵役一样被视为公民必须的义务,而国家则为它的公民提供免费教育。普鲁士还建立起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现代大学——柏林大学。国王威廉三世把豪华的王宫捐献出来作为大学校舍,同时保证国家必须对教学和科研活动给予物质支持,但是不得干涉教育和学术活动 ——韩爱红《民族精神给了德国什么?》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教育有何特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太学教育的确立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德国重视教育的措施。结合材料一、二和材料三,比较古代中国和近代德国在教育发展上的不同。
|
|
汤因比说:“人们将记住这个时代,,这主要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恐怖的罪恶,也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惊讶的发明,……人们要敢于认为让文明的益处为整个人类所利用是行得通的。”由此可见,作者观察历史的视角主要侧重于( ) A. 全球责任和文明角度 B. 把握历史的发展方向 C. 多角度认识和考察史实 D. 辩证看待历史的发展
|
|
19世纪30年代以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在文学艺术领域,现实主义逐步成为主流,现实主义流派关注社会问题,再现社会风貌,揭露批判社会的罪恶。下列文学艺术作品属于法国现实主义流派的有: ①《苹果车》 ②《约翰.克里斯朵夫》 ③《人间喜剧》 ④《播种者》 ⑤《自由引导人民》 A. ①②③⑤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⑤ D. ②③④
|
|
分析下表,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1965—2008年一些国家国内需求占总需求的比重(单位:%)
A. 扩大内需发展经济是中国面临的主要任务 B. 亚太经合组织的建立加强了各国之间经济的依存度 C. 经济危机导致发达国家国外市场逐渐萎缩 D. 旧国际经济秩序造成发展中国家内需比重下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