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选集》下卷载“因此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材料反映的孙中山民族主义观是 A. 用暴力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 B. 改变清政府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 C. 认识到工农才是中国革命的真正力量 D. 主张反帝谋求民族的真正自由与独立
|
|
下列书籍或报刊中,体现20世纪第一个十年间中国社会发展方向的是( ) A.《海国图志》 B.《孔子改制考》 C.《民报》 D.《新青年》
|
|
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孙中山将民权主义的内容条理化、法典化,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下面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 A. 《兴中会章程》:“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 B. 《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C. 《时局宣言》:“取消一切不平等之条约及特权” D. 《孙中山遗嘱》:“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
|
|
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的“第二次反思”付诸政治实践开始于( ) A.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B.中法战争后 C.甲午中日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
|
有史学家评论道:“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此观点强调了“中体西用” A. 充斥封建主义的旧文化 B. 容纳资本主义的新文化 C. 符合当时的国情 D. 是理想的救国方案
|
|
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 发展资本主义 B. 救亡图存 C. 反抗外来侵略 D. 反对专制统治
|
|
以下是1917—1921年《新青年》的主题统计。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得出的推论是 A. 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一股强大思潮 B.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唯一途径是报刊 C. 为《新青年》撰写文章的都是马克思主义者 D. 《新青年》最关心的主题是西方习俗礼仪
|
|
二十世纪初,中国有学者指出“现实有时是残酷的:人们在做出那样大的奋斗和牺牲以后,换得的竟不是当初所期待的。国家的情况一天比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沉重的失望代替了原先的希望”。下列不属于“沉重的失望”的是 A. 军阀混战日盛一日 B. 尊孔读经成为潮流 C. 君主专制愈演愈烈 D. 政党政治沦为工具
|
|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强,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引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 A. 比较中日近代文化的异同 B. 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C. 寻找甲午战争日胜中败的历史原因 D. 批评洋务派的活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
|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钱玄同(著名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之父),认为“惟有将中国书籍一概束之高阁一法”,才能避免“中毒”,甚至“剿灭”中国文化,“废灭汉文”,采用世界语,等等,这说明新文化运动存在下列哪种现象 A. 彻底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儒家思想不再居正统之位 B. 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或者绝对否定的偏向 C. 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 D. 有利于文化普及繁荣,使语言和文字紧密统一,为民众接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