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现了文言文与白话文之争。林纾在《论古文之不宜废》一文中指出:“知腊丁(拉丁文,欧洲的古语)之不可废,则马班韩柳(司马迁、班固、韩愈、柳宗元)亦自有其不宜废者”。林纾反对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主要是基于 A. 语言发展的规律性 B. 传统文化的传承性 C. 中华文明的完整性 D. 中西文化的关联性
|
|
民国时期有人撰文说:“他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清道夫,他把启蒙的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因此时时被那无数吃惯孔孟的老头子们跳脚痛骂,怪他不识货。”上文中“洒水清道”的人应该是 A. 王韬 B. 康有为 C. 粱启超 D. 陈独秀
|
|
小丽看到一篇短文,摘录部分内容如下:古人叫做“欲”,今人叫做“要”。古人叫做“至”,今人叫做“到”。古人叫做“溺”,今人叫做“尿”。本来同一字,声音少许变了。并无雅俗可言,何必纷纷胡闹?这种文学风格的盛行,与近代哪一次革新运动有关( ) A. 自强运动 B. 辛亥革命 C. 新文化运动 D. 新中国成立
|
|
下列四种刊物中,能体现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倡导民主和科学的是 A. B. C. D.
|
|
“新文化运动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继续”这句话的主要含义是 A. 反对复古尊孔 B. 主张实业救国 C. 反对封建主义 D. 主张民主共和
|
|
“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 A. 阻止了民族危机的继续加深 B. 改革了封建君主专制体制 C.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 动摇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
|
|
康有为主张“改定地方新法,推行保民仁政”,孙中山主张“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 之”。二者在民权主义主张上的不同点表现在下列哪个方面 ( ) A.国家政权的性质 B.反对外来侵略 C.国家政权的组成 D.主张断发易服
|
|
鸦片战争后,新思想萌发的客观原因是 A. 魏源编成《海国图志》 B. 清朝统治危机加深 C. 民族危机加深 D. 资本主义发展
|
|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A. 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B. 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C. 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 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思想
|
|
有人认为:明清文学观念的演进,使世俗现实生活日渐成为小说关注的焦点,以现实生活为描写对象,通过家庭、爱情、婚姻的纠葛变化、盛衰兴亡,来反映社会人际关系,展现时代风尚面貌,提供生动完整细腻的社会生活画卷。明清小说的这一特点根本原因是 A. 专制主义强化 B. 商品经济发展 C. 拜金主义盛行 D. 轻商思想淡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