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3年,驻外公使薛福成在《出使日记》中写道:“总理衙门大臣萃毕生之全力以经理交涉事务者,殆鲜其人。或以官高挂名,或以浅尝自喜;或骤出骤入,听其自然。一闻《海国图志》《瀛寰志略》两书之名,尚有色然以惊者。”这主要反映了 A. 中外交涉事务的减少 B. 顽固派对洋务的抵制 C. 立宪思想传播的困境 D. 洋务专业人才的匮乏
|
|
观察下列图片。图片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表述正确的是 ①三大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 ②用普选的方式产生人民代表 ③《共同纲领》是选举的法律依据 ④选举产生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
|
学者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以保守的对策来对付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1405~1433年)以来已见端倪了。”对该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A. 郑和航海时期的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 B. 西方进取从根本上加速了明清社会的转型 C. 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对外交流完全停滞 D. 政策差异导致了中西历史发展方向的迥异
|
|
宋朝大臣文彦博劝说当朝皇帝:“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这一观点可以反映出古代中国政治的实质是 A. 独裁政治 B. 官僚政治 C. 分权政治 D. 贵族政治
|
|
下图主要是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后英国消费品价格变化的曲线。图中消费品价格升至最高点的主要原因是 A. 新大陆的发现与殖民掠夺 B. 传统商业贸易中心的转移 C.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D. 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
|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国际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苏联提出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三和”方针,美国提出了“和平演变”战略。这表明美苏 A. 全面“冷战”的局面正式形成 B. 双方用“冷战”代替了直接对抗 C. “冷战”的方式有了新的扩展 D. “和平”政策取代了“冷战”政策
|
|
博尔顿和瓦特联手制造第一台蒸汽机时,英国国王前来参观他们的工厂。国王问博尔顿正在忙什么,博尔顿说:“陛下,我正忙于制造一种君主们梦寐以求的一种商品。”国王不解地问这商品到底是什么,博尔顿回答说:“是力量,陛下。”这种“力量”带来的直接作用是 A. 导致工厂制度的普遍建立 B. 引发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 C. 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普及 D. 促进了许多工业城市的形成
|
|
由于共和国不是明确被宣布的,而是含蓄地通过其总统的身份和职衔被议会间接地承认的,因此,有人戏称它是“从窗缝潜入的共和国”。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法国 A. 封建势力强大 B. 资本主义水平不高 C. 资产阶级妥协 D. 议会中君主派势力巨大
|
|
在古代中国商业史上,下列各组历史事物或现象之间有深刻的内在联系的一组是 A. 徽商等商帮的形成与会馆的出现 B. 重农抑商政策与“市署”机构的建立 C. 丝绸之路的繁荣与“交子”的出现 D. “海禁”政策与官营制度的产生
|
|
陈寅恪先生曾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成就不能证明此观点的是 A.《农政全书》 B.《四书章句集注》 C.《清明上河图》 D.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