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朱熹认为人有“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前者源于太极之理,是绝对的善;后者则有清浊之分,善恶之别。人们应该通过“居敬穷理”(保持谨慎敬重的态度,对事物要探究它的道理)来变化气质。上述观点

①体现儒家的伦理道德

②借鉴道家的思想主张

③渗透格物致知的思想

④强调后天修养的重要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白鹿洞学规》指出:“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己也……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由此可知,白鹿洞书院的创设精神是

A. 协助士子应举

B. 建立道德典范

C. 支持经学研究

D. 赞助社会事业

 

宋代,佛教认为世界不是真实的存在,只是幻相,儒学家反对这种观点。在宋代儒学家看来,理解世界本原的核心概念应是

A. 善和德

B. 仁和礼

C. 理和气

D. 知和行

 

先秦时期儒家父子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父慈子孝,体现在道德方面。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为了义务。这种变化主要说明当时

A. 儒家伦理上升为政治法统

B. 生产方式影响到家庭关系

C. 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D. 道德观念开始依附于政治

 

董仲舒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非王者,孰能当是?”据材料推断,董仲舒意在

A. 宣扬君权神授

B. 解释天人感应

C. 劝君主行仁政

D. 强调教化民众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下列可支持此观点的有

①儒家思想孕育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②墨家学说开启“重农抑商”的先河

③道家学说构成传统哲学的重要基础

④法家思想成为变法的主要理论依据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史记·太史公自序》肯定了旨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的治国策略。该治国策略反映了以下哪一学派的政治思想( 

A.法家    B.儒家       C.墨家     D.道家

 

有位学者这样评价我国古代的一位思想家,他的学说开创了一个崭新时代,为秦统一中国,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君主集权制国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根据。以下符合其学说的观点是

A. “兼相爱,交相利”

B. “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C.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D. “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

 

孔子认为要“克己复礼”,因而其本质思想被历代封建王朝统治者所重视。“本质思想”是

A. 追求天下为公

B. 崇尚秩序

C. 主张仁政

D. 天人感应

 

城市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实行对外开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材料  1992年3月26日,《深圳特区报》发表了“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的重大社论报道,并集中阐述了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要点内容。南方谈话标志着中国改革进入新的阶段。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历史背景及意义。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36520/68464) 首页 上一页 36515 36516 36517 36518 36519 36520 36521 36522 36523 36524 36525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