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头20年先进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分析和评论,不正确的是 A. 相继经历了由“走英日道路”到“走美法道路”再到“以俄为师”的过程 B. 先后实践或主张了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和社会主义思想等政治方案 C. 先进的中国人已经探索出以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D. 反映出先进的中国人在寻求救国救民道路时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
|
|
1924年,孙中山曾说:“从前奋斗不充分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办法,从此以后有了办法,就要诸君担负责任,拿这个办法,去替国人发生一个新希望。”“这个办法”的关键是 A. 武装夺取政权 B. 联合地方实力派 C. 建立责任内阁 D. 唤醒民众进行国民革命
|
|
南京见证了风云变幻的中国近代史,今天,南京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阅读下列有关南京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97年7月1日,位于南京下关的静海寺内悬挂起一尊大铜钟。钟的主体高1.842米,……四周铸上许多“回”形图案……现在,每天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每年8月29日,社会各界人士都要组织一次盛大的撞钟仪式,重温历史,警钟长鸣。静海寺因为浓缩着中国近代厚重历史而成为南京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一景。 ——《光明日报》 ① “南京静海寺的大铜钟高1.842米”和 “四周铸上许多‘回’形图案” ,并选择在1997年7月1日悬挂,这跟哪两个历史事件有关? 材料二
② 据材料二,分析中山陵成为旅游胜地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1949年4月) ③材料三中的图文反映了哪一重要历史事件?有何伟大意义? ④上述材料反映了南京在中国近代史上三个不同时期的历史命运。试结合阶级属性对形成上述历史命运的原因作一探究性评价。
|
|
材料一 (秦始皇死后)秦始皇完成的统一大业并没有被摧毁,中国人高兴地看到暴政结束,有些人希望退回到秦以前的无政府状态去。随之建立起来的汉朝,承袭了秦始皇建立的体制。事实上,在中国延续二千多年之久的体制,基本上是秦制的逐步演变。 材料二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省,中书省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巳。 ——《朱子类语》 材料三 “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他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疆域没有这么辽阔,政府的专制的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秦制”是指什么?材料一对“秦制”做出了怎样的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初期的政治制度是什么? 它有什么特点?其最终目的是什么? (3)明清时期能说明材料三中“中国的专制主义……变得更为凶暴”的史实有哪些(举一例)?这种变化给中国社会带来怎样的消极影响? (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
|
陈旭麓先生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革命的三次高潮。这“三次高潮”的共同点是( ) A. 指导思想相同 B. 革命前途相同 C. 领导阶级相同 D. 所属范畴相同
|
|
“1926年9月被人嗤之以鼻的国民党人攻下了长沙岳州武昌和汉口。1927年春他们拿下了南京和上海,到1928年6月,北京和整个中国北方都归他们统治了。”这则新闻报道反映的中国政局变化是指 A. 国民党反袁斗争取得胜利 B. 北洋军阀的统治基本结束 C. 日本侵华受到有效遏制 D. 国民党发动第五次“围剿”
|
|
1925年5月,《民国日报》报道说:“国民党自改组以来,主张日益鲜明;国民……挺身加入者,已达百万以上。”此报道说明( ) A. 国民党已经成为人民的政党 B. 国民大革命得到了广泛拥护 C. 北伐战争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D. 国民党已成为国内第一大党
|
|
中国共产党“一大”制定了党的奋斗目标是铲除私有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中共“二大”确立了党的最低纲领,即反帝反封建。对影响这一发展变化的因素表述正确的是( ) A. 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B.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C. 中国共产党认清了中国的国情 D. 国民革命的推动
|
|
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罗家伦说:“自从受了‘五四’这个大刺激以后……无论是谁,都觉得从前的老法子不适用,不能不别开生面,去找新的,这种潮流布满于青年界。”由此,可以看出,五四运动最直接的影响是( ) A. 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 促进了中国教育的改进 C.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
|
孙中山曾说过:“谓袁不可信,但我因而利用之,使推翻二百六十年贵族专制之满洲,则贤于用兵十万,纵其欲继满洲为恶,而基础已经远不止不如前,覆之自易,故今日可先成一圆满之段落。”从中可看出孙中山 A.将建立共和制度的希望寄托在袁世凯的身上 B.利用袁世凯推翻清王朝,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C.认识到唤醒民众的重要性,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认为民族革命任务已完成,准备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