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曰:“奢则不孙(孙:同逊,恭顺),俭则固(固:简陋、鄙陋)。与其不孙也,宁固。”……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世间名士,但务宽仁。 ——摘编自颜之推《颜氏家训》 材料二 明清家训在其内容和教化方式上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主要表现在贞节观念的强化、社会风俗教化内容增多、女子家训大量增加、强化宗子教育、商贾家训繁荣。重视个人风操和民族气节教育、宗规族训和家法惩戒的加强等方面。 ——摘编自陈延斌《试论明清家训的发展及其教化实践》 材料三 津村先生肯则诲汝(指长女梁思顺)中央银行制度大善大善,惟吾必欲汝稍学宪法行政法,知其大意(宪法所讲比较尤妙),经济学亦必须毕业,而备课皆须于三月前完了。 ——摘编自《梁启超家书—1912年12月致思顺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颜氏家训》的基本内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其形成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家训发生显著变化的原因。 (3)与材料二的教育思想相比,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发生了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
|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中国思想理论界出现了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和中国社会史问题的论战。论战围绕“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国历史上是否经过奴衆制社会、中国封建社会的性质及特征等问题进行。这一论战表明 A. 民族资本主义发液迅速 B. 马克思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 C. “双百”方针得到贯彻 D.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
|
|
从“中体西用”到“托古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民主科学”,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中学地位逐渐下降的原因主要是( ) A.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B. 列强的侵略和西学的涌入 C. 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 D. 知识分子的思想渐趋激进
|
|
“在新文化潮流的冲击下,……有的女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烈女传’……(她们)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女性婚姻自由。”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新文化运动 A. 动摇了传统礼教思想统治地位 B. 促进了科学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C. 树立了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 D. 出现了比较偏激的社会思潮
|
|
下图《宽容》展示北大各具特色的风流人物。其中辜鸿铭主张忠于中国之政教;刘师培主张君政复古;陈独秀主张民主科学等。由此可知该画主要体现的实质( ) A. 文化的全面革新 B. 教育的重要意义 C. 大学的教育地位 D. 开放的办学思想
|
|
新文化运动时期,教育家蔡元培“兼收并包”的实质是 A. 鼓励各种学术观点在大学里自由发展 B. 推动体育、智育、美育、德育均衡发展 C. 打破地域界限聘任人才 D. 提倡学科之间的综合
|
|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写道:“他们不再热衷于讨论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孰是孰非,而是转而探索民主社会在欧美为何可能,而在中国又为什么屡屡失败。先是戊戌,紧接着是辛亥,这种悲剧的一再重演,根本原因究竟在哪里呢?”据此推断,“探索”的结果是他们 A. 进行了洋务运动 B. 发动了二次革命 C. 开展了新文化运动 D. 掀起了五四运动
|
|
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总统后发布的《通令尊崇孔圣文》中指出:“天生孔子为万世师表……所谓反之人心而安,放之四海而皆准者。”这表明其根本目的是 A. 压制民主科学思想 B. 恢复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C.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D. 为复辟帝制做舆论准备
|
|
19世纪四五十年代,许多中国人在诗文中将西方人称为“夷”。过了二三十年,这些人的诗文再版发行时,“夷”都改为“洋”了。这个变化反映了( ) A.中国社会普遍接受了西方文化中的平等观念 B.中国知识界已经意识到了西方对中国的优势 C.“西学”通过洋务运动已成中国思想界主流 D.中西之间已经实现了相互的尊重与和平共处
|
|
郑观应《盛世危言》中有:“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此段材料反映了 A.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 B. 中学西渐 C. 师夷长技以制夷 D. 既要学习西方工商科技,更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