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有典型意义的现象是

A. 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 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又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必得中书、门下二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

(1)根据材料一,唐代的丞相制度与汉朝相比有什么变化?起到了什么作用?

材料二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

(2)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据此,唐朝的君主专制制度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材料三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3)根据材料三,明太祖废丞相的理由是什么?

(4)唐代和明代丞相制度的变革反映了何种趋势?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否一致?为什么?

 

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是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对工作的描述。它说明军机大臣的职能主要是

A. 与皇帝共治国事

B. 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

C. “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

D. 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以下关于内阁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明太祖时设置殿阁大学士并开始参与决策

②内阁制度是明成祖时正式形成的

③内阁是专制皇权强化的产物

④内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制约皇权的作用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②③

 

下列两幅示意图体现了明太祖统治时期中央政府机构的变化。它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B. 封建民主制的发展

C. 丞相职权日趋分散

D. 中央严密控制地方

 

《明史•职官》记载:“阁臣之预务自此(明成祖)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

亦不得相关白。”这段材料反映了明成祖时的内阁

A. 是对抗皇权的文官集团的代表

B. 实为皇帝顾问的特定秘书机构

C. 成为中央政府运转的中枢机关

D. 实为皇帝幕僚的最高决策机构

 

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汉武帝设立了通判监督地方官

B. 唐朝三省仅尚书省长官是宰相

C. 宋代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

D. 元代废除了三省只设行中书省

 

钱穆曾评价:“行省制度,在平时足以障碍地方政事之推进,而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而待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藉。”他强调这种制度

A. 使地方权力不再受中央的节制

B. 有利于维护地方治安稳定

C. 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结合

D. 易于形成地方割据的局面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有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与这些制度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对应搭配正确的是

A. 品行——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B. 门第声望——品行——考试成绩

C. 品行——考试成绩——门第声望

D. 考试成绩——门第声望——品行

 

据载,长翅帽的发明者是宋太祖。有一次,在听取大臣奏章时,他发现两侧有不少官员窃窃私语,心里非常不痛快。之后,他传旨在官帽后两侧分别加上长翅(以后越来越长)。从此大臣上朝,只能面对面交谈了。这一改变有助于

A. 增加决策透明度

B. 提高议事效率

C. 缓和大臣间矛盾

D. 加强专制皇权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38688/68464) 首页 上一页 38683 38684 38685 38686 38687 38688 38689 38690 38691 38692 38693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