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表明

A. 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B. 刑罚是德礼的体现

C. 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

D. 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

 

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这一主张属于

A. 儒家思想

B. 道家思想

C. 墨家思想

D. 法家思想

 

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

A. 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B. 社会长期动荡不安

C. 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D. 封建制度逐步建立

 

老子和孔子思想主张的相似之处是

A. 主张体谅百姓

B. 主张恢复周礼

C. 否认”天命论”

D. 强调贵贱有”序”

 

全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于1988年在巴黎聚会,讨论新世纪世界的前途,他们竟然得出——致的结论,认为在21世纪,人类如果要过上和平幸福的生活,就应该回到2500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他们从孔子那里去寻找的“智慧”是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C.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D. “制天命而用之”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和评价儒家思想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课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关于道德规范的核心思想。

(2)材料二根据下面儒学言论,指出相关言论者,并概括其核心思想

言论

言论者

思想核心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材料三: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知所从矣。”

(3)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儒家思想说在汉代取得独尊地位的主要原因。

材料四: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一物道路。”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4)依据材料四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

材料五:黄宗羲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茶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5)以上材料反映了黄宗羲的什么思想?概括指出这种思想特点形成的原因。

 

董仲舒曾说:“孔子论经,有鸟化为书,孔子奉以告天。”这说明

A. 儒家经典被定为学校教科书

B. 董仲舒神化儒家经典

C. 董仲舒神化孔子

D. 董仲舒神化皇权

 

“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主要反映了法家

A. 主张重赏

B. 主张以德服人

C. 主张“法治”

D. 主张选用贤能

 

《汉书·艺文志序》载:“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习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在这里,班固说的是

A.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B. 秦末汉初时期儒、道诸说沉渣泛起

C. 东汉末年以后儒、释、道三家合流的出现

D.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思想混乱局面

 

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 法家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38815/68464) 首页 上一页 38810 38811 38812 38813 38814 38815 38816 38817 38818 38819 38820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