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张岂之所著《中国历史十五讲》第六讲的部分目录内容,其中空缺的部分最可能是
A. 燔诗书而明法令 B. 多元一体的政治制度 C. 门阀政治的兴起和式微 D. 部族政权下之考试制度
|
|||||||||||||||||
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表明元代设置行省 A. 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 B. 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 C. 钳制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 D. 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
|
|
传说古代先王在阴历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嬴政出生于一月,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又因“正”字的读音同他的名字同音,就下令把“正月”读作“征月”。从中体现了 A. 西周礼乐制度遭到破坏 B. 历法是为封建政府服务 C. 向社会宣扬君权神授观 D. 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独尊
|
|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古之王者不忍以刑穷天下之民也,是故一家之中父兄治之,一族之间宗子治之。其有不善之萌莫不自化于闺之内。”材料表明 A. 统治者应减轻刑法实行开明统治 B. 家庭教育有利于社会稳定 C. 宗法制具有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D. 君主专制难以治理好国家
|
|
【历史上重天改革回眸】 材料 明初,地方机构沿袭元朝行省旧制。洪武九年,废行省,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号称“三司”共同组成省级政权机构,分别执拿行政、司法和军事,“三司”各司其职,每遇“大事”,布政使须再申报有关部门批准。特别走遇到地方”民变“或动乱。布、按二司无权调动军队,须向朝廷申报,往往形成被动局面。 宣德八年,朝廷发布设置“巡抚”的谕旨,及至万历年间,“巡抚”总领一省军民大政,“三司”悉听节制的新体制已逐步形成。但一般“巡抚”只是管辖一个省,而在正德年间农民起义及‘“倭寇”书,‘总赞” 入侵往往涉及数省,于是明朝加派兵部尚书都察院御史以“总督”去总管数省,“总督”一取出现、督抚制度初步形成,但是官方法定规章上仍以”三司”分治省政为主,“巡抚”和“总督”始终是临时差派,仍被视为京官。清代,总督、巡抚正式演变成力省级最高地方行政长官,并且有较为完备的机构建制。 ——摘编自唐进《中国国家机构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明朝督抚制度的内容。 (2)报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督抚制度的作用。
|
|
材料一 罗马帝国时期查士丁尼皇帝敕定的《法学总论》中明确界定:“法学是关于神和人的事物的知识,是关于正义和非正义的科学。”法律的目的是保证“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任何人都享有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法是最高的理性;法是一种最高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正义和非正义的人的标准。” 材料二 《唐律疏议》是唐高宗永徽年间完成的法典。法制史学者将其与“罗马法”相提并论,并视之为古代中华法系的代表著作。《唐律疏议》首篇开宗明义:“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可见中国传统的法律思想实质上是“以法治国(the rule by law)”而不是“法治(the rule of law)”,不过是君主用刑罚律令来控制臣民罢了。 根据材料一、二,比较罗马法和中国传统立法精神(或原则)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不同的原因。
|
|
法制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法典的缘起与(罗马)查士丁尼法典的组成方式有相同之处……限制《中国法典》之外的出版物的发行(政府除外),罗马亦是如此。两国都各自以公告、律令和诏书等形式立法,还有诸如过继、家庭财产共同占有关系等都有相同之处。 ——田涛《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法律接触与碰撞》 根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与罗马在法治方面,有哪些相似点?
|
|
1946年,美国驻苏代办——凯南在给美国国务院的电文中指出,苏联的目标是从一切方面致力于提高苏维埃国家的实力,分裂和削弱自由国家的力量。凯南的这一电文 A.成为二战后美国全球扩张的宣言书 B.直接导致美国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影响了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制定 D.正确分析了当时的苏联的外交政策
|
|
图5是1947年的美国漫画。漫画中的人物是斯大林是在标着“欧洲复苏”的篮框下,积极拼抢着写有“马歇尔计划”的篮球。从漫画中可以提取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 A. 美国旨在欧洲复苏 B. 美苏冷战尚未开始 C. 苏联经济亟待恢复 D. 美苏关系有所缓和
|
|
如图8所示,1970年初,在阿拉伯世界与以色列的冲突中,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与中东的军火贸易急剧升温。这说明( ) A. 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B. 经济全球化淡化了意识形态的分歧 C. “冷战”状态被打破 D. 中东战争阿以双方力量对比失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