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16—19世纪是欧洲文明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段时期欧洲社会出现了许多转变。其中政治方面转变的主流是指

A由君主专制转向资产阶级帝制

B.由君主制转向民主共和制

C.由君主专制转向君主立宪制

D.由君主专制转向民主制

 

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不同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是

专制主义色彩浓厍

②君主掌捉国家大权

③国王统而不治

④首相对君主负责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1730年,英国下院的反对派领袖威廉•多德斯韦说:“我们对于自己起着国家的大公审庭的作用极为自豪。”1774年,诺斯勛爵則愤愤地说,议员们“责难大臣,还要他们每日报告工作……他们的根本目的是要把行政部门罝于被质询的地位”。这反映了18世纪的英国

A封建贵族和议会的矛盾加剧

B.下院对政府的行政监督增强

C.工业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内阁与首相共同对议会负贵

 

公元前452至前451年,在古罗马平民的努力下,由贵族编制出的十个法表,被镌刻在十块青铜板上,但法表中的一些内容引起平民不满。公元前450年,又增两表,形成著名的《十二铜表法》这一过程说明

A罗马法学体系达的完善和成熟

B.贵族的利益不再受法律保护

C.罗马平民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D.平民取得了罗马法的制定权

 

古代雅典官员在任职前,其资格皆须经审查,每个官员在任职期满后,还要由专人对其在任取期间的活动和账目进行审查。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陶片放逐法这―制度是针对那些滥用权力、危害国家利益、侵犯公民权利的官员而实施的。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A监督制度的完善

B.民主法制的健全

C.小国寡民的特征

D.廉政建设的成就

 

某学者指出,在“改革与革命的赛跑”中,当改革的路被堵死,革命的爆发也就是时势使然了。与其说“革命”,是下层“激进”的结果,不说是被上层“顽固”逼迫出来的。好在革命后,在革命党、立宪派、表世凯与清廷的四方博弈中,以极少的牺牲达成了和解。由此可见该学者认为

A辛亥革命的爆发纯属偶然

B.淸廷改革失策加速革命爆发

C.革命是拯救中国的唯一出路

D.清末“新政”改革豪无成效

 

下面是一张义和团的告示:“若輩洋人,借通商与传教以搞夺国人之土地、粮食与衣服,不仅污蔑我们的圣教,尚以鸦片毒害我们,以淫邪污辱我们。自道光以来,夺取我们的土地,骗取我们的金钱;蚕食我们的子女如食物,筑我们的債台如高山;焚烧我们的宮殿,消灭我们的属国;占据上海,躁嫡台湾,强迫开放胶州,而现在又想来瓜分中国。”对此理解最为完整的是

A义和团运动具有宗教战争的性执

B.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

C义和团运动是民族意识觉醒的结果

D.义和团有愚忠意识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道:“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够充分

B.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C.三民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缺陷

D.中国传统文化压抑扼杀人性

 

“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不在于‘运动’本身‘革命’,而在于引发了‘生死竞争’,迫使不同营垒中的开明之士顺应历史发展方向……”该观点认为太平天国运动

A沉重地打击了淸政府统治

B.不能承担民主革命的里任

C.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D.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分别是太平天国运动前期和后期的治国方案,从《天朝田亩制度》到《资政新篇》的变化,不能说明

A传统意识向近代观念转变

B.近代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融

C.治国理念的逐步改变

D.西方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44999/68464) 首页 上一页 44994 44995 44996 44997 44998 44999 45000 45001 45002 45003 45004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