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比较近代史 两次中日战争一败一胜的结局,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最重要的“补偿”是 A.激发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抗争 B.壮大革命力量,提高国家地位 C.争取各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D.建立统一战线,消除民族危机
|
|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中央就确立了“持久战略”,提出“‘以空间换时间’,‘一心一德’抗战下去,以承接中国问题随世界战争结束而解决的自然机运。”由此可见,其与中共提出的“持久战”方略最大的不同在于 A.准备做出巨大的牺牲换取胜利 B.积极配合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C.依靠国际力量取得最后的胜利 D.单纯地依靠政府和军队消极抗日
|
|
胡兰成《山河岁月》评述:“五四时代是个分水岭,从此军阀要过时,国会的花要谢,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幕府以来的士,从袁世凯训练下来的新兵,都要让给新的知识分子与北伐革命军了。”这表明五四运动 A.改变了国家政权的性质 B.促使社会主导力量发生了变化 C.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D.冲击辛亥革命以来的民主秩序
|
|
纪念五四运动一周年时,胡适说,“在变态的社会国家里面,政府太卑劣腐败了,国民又没有正式的纠正机关(如代表民意的国会之类),那时候,干预政治的运动,一定是从青年的学生界发生的。”他提醒学生说:“我们不要忘记:这种运动是非常的事,是变态的社会里不得已的事,但是他又是很不经济的不幸事。”在这里,胡适强调 A.五四运动的爆发的必然性 B.政府的专政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C.中国缺乏民主政治的土壤 D.学生应该用理性务实的方式救国
|
|
庄秋水在《武昌三日:谣言下的革命》中写道:“10月10日的武昌城盛传清政府正在捉拿没有辫子的革命党的谣言。……不管是有罪还是无罪,汉族士兵都害怕自己会在大清洗中丢掉性命,意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这则材料实际上反映了 A.辛亥革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B.清政府的失控与信用破产 C.谣言有时候能推动历史的发展 D.武昌首义带有一定的偶然性
|
|
近代著名报纸《大公报》在《毛泽东先生来了》一文中写道:“昨日下午三点多钟,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这一报道反映出 A.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人真诚地谋求和平 B.国共合作、和平建国成为中外共同的期盼 C.抗战胜利极大地提高了共产党的社会地位 D.大众传媒是影响当时形势政局的重要力量
|
|
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
|
有学者通过计量化的统计得出,从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了南昌会战等9次大规模战役,占国民党22次会战的41%,甚至有过一些攻势作战,难能可贵。由此最能说明 A.正面战场牵制了日军侵华的全部力量 B.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C.国民党在相持阶段仍然积极抗日 D.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
|
|
2015年1月15日,是遵义会议召开80周年纪念日。八十年前的这次会议在很大程度上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因为这次会议 A.确定中共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工人运动 B.确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总方针 C.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D.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
|
1924年,孙中山指出:“革命以来迭次发生乱事,均因各国援助一派武人,逞其野心所致。故非排除扰乱中国之外国势力,中国之统一和平乃绝不可能。”材料中孙中山关于中国国情的认识对其晚年革命主张的主要影响是 A.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主张 B.提出反对民族压迫的主张 C.提出节制资本的主张 D.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