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主要贸易伙伴限于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1957年我国于广州创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通称“广交会”),以港澳和东南亚为重点发展对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贸易,广交会是中国适应新形势的对外贸易场所。材料反映出 A.中国对外贸易形成“一边倒”格局 B.中国对外贸易的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C.中国开始呈现出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D.中国彻底打破了美国对华经济封锁
|
|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超英赶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l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A.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C.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D.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
|
|
新中国成立以后,相当长时间里,政府推行的是“积极推进工业化,相对抵制城市化”方针,一度还确立了“将消费型城市变为生产型城市”的方针。对城市的这种抵制在1960年发展为完全反城市化,确定了当时的重要政策是减少城镇人口。1949—1978年间中国城市化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A.新中国成立初期,生产力水平低 B.中共重视“三农”问题 C.中共积极推进工业化方针的影响 D.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
|
“大跃进”期间,安徽省少数农民搞起了责任田:“定产到户,超额归己”。到1961年底,全省90.1%的生产队实行过或者正在实行责任田。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领导人对此给予了极大支持,这反映了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从安徽开始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入人心 C.农民自发纠正“左”倾错误 D.中央领导人一致支持安徽实行责任田
|
|
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规定在大区范围内对煤炭、钢材等多种生产资料统一分配,随后,东北地区计划分配的物资种类逐年增加。从1953年起,计划分配调拨体制开始在全国铺开。这反映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 A.是新生国家政权的基础 B.随着行政区域的扩大逐步建立 C.是在宪法原则下建立的 D.随着工业化建设的进行而建立
|
|
1945年12月成立的中国纺织建设公司,董事长由国民政府经济部部长兼任,下属85家企业几乎囊括了纺织业的所有部门,享受着低息贷款、官价外汇、低价美棉等政策。1947年公司上交财政及税利达4378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3.2﹪,并将部分盈利充作军用。该公司的经营 A.导致民营纺织业的发展困难 B.使官僚资本的膨胀受到抑制 C.促进了国民政府统治的日益巩固 D.得益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
|
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这“三次热潮”的相同作用是 A.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 B.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广泛传播 C.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 D.为辛亥革命到来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
|
|
1929年,国民政府工商部宣布采取万国公制,另定市制的度量衡为辅助,并颁布了新的度量衡法,设立度量衡局监督执行。这一政策 A.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成果 B.有利于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形成 C.使中国开始触入了世界市场 D.推动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交往
|
|
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说:“1933年《申报月刊》发行‘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专号,征文中(26篇文章)认为中国现代化应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观点非常少,绝大多数人主张走受节制的资本主义或非资本主义道路。”产生上述认识主要是因为当时 A.南京国民政府政策倡导 B.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举步维艰 C.西方经济危机危害严重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被广为接受
|
|
杨德才在《中国经济史新论》中指出,1920年同1913年比较,厂矿数和资本额分别增加了152%和51.3%。这种速度在中国近代史上可谓是空前绝后的。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洋务派大力投资兴办了新式企业 B.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C.政府鼓励及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D.南京国民政府重视经济建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