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农民在省吃俭用的情况下,“三年耕,才有一年之蓄”。同时据记载,汉代实行全国皆兵,男子20岁成丁,可以独立耕种和服役,但要到23岁才开始服兵役,期限一年。这反映了汉代 A.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尚未形成 B.制度蕴含经济和道德的考量 C.边疆不稳、战事频繁 D.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
|
汉初一篇文章记载:昔日秦人家中稍富且子弟身强体壮者往往分居自立门户,家中贫困但子弟身强体壮者往往为女方所招赘。对该现象原因分析最合理的是 A.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B.商鞅变法的影响 C.战争频繁兵役沉重 D.“休养生息”政策推行
|
|
《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包括 ①私田开始出现 ②农业产量的提高 ③“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④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
有史家评论战国时期的学说称,“战国时代,诸子百家风行一时。各家中有顺势而活动的,想要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也有逆势而动的,知其不可而为,想依据理想来改造社会。”其中“逆势而动”的学派最有可能是 A.墨家 B.纵横家 C.法家 D.农家
|
|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历史发展的进程,就是一个不断吸取前朝的经验教训,不断进行改革调整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史记》中记载,“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宋史》中记载,“宋承唐制,抑又甚焉。” 请回答:(1)结合史实,说明“汉”对“秦”制以及“宋”对“唐”制的继承与发展情况。 材料二:“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汉高祖建汉后,吸取了秦朝灭亡的什么教训?请你结合具体史实对材料中所体现的汉代政治制度进行评价。 材料三: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皇明祖训》 (3)请回答:明太祖朱元璋从秦朝灭亡中吸取了什么教训?你同意材料中明太祖的看法吗?请进行简要分析。
|
|
明朝的内阁距离皇帝寝宫10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50米,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宫的这一过程,从本质上体现了 A.皇帝建筑布局愈益合理 B.政府的行政效能不断提高 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
|
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上发现这样的文字:“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A.辅佐皇帝,参与决策 B.跪奏笔录,上传下达 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D.纵论军机,谋划战事
|
|
“内阁的意义就在于它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皇权的腐化,维系明代政治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内阁的发展实际上是内阁重新宰相化的变型发展。”上文表明明朝内阁的设立 A.对皇权有制约作用,有利于政治稳定 B.协调了君相矛盾,是皇权弱化的产物 C.随侍皇帝左右,实质上等同于宰相 D.仅备皇帝随时顾问,不具有决策权力
|
|
“内阁制度始终没有突破他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即始终没有使明朝实现真正的‘虚君政治’。”材料意在揭示 A.内阁制未改变明朝皇权专制的本质 B.内阁官员权力弱小,无法助理国政 C.明朝皇帝与内阁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D.内阁内部争权夺利,无法发挥效用
|
|
朱元璋曾告诫子孙:“我朝今后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朱元璋此为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皇权,稳固统治 B.扩张皇威,恫吓群臣 C.诫勉皇子,勤政为国 D.排斥异姓,巩固内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