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1955年,我国政府在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要解决社会主义的经济任务,就不仅要发展以重工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而且要把包括农业在内的国民经济转移到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上来,把包括多种经济成份的国民经济改变成为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经济中的“左”倾错误已经抬头    B.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已基本建立      D.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937年12月17日,蒋介石在《我军退出南京告国民书》中说:“敌如欲尽占我四千万方里之土地,宰割我四万万之人民,所需兵力,当为几何?敌之武力,终有穷时。”这表明蒋介石

A.仍然在坚持片面抗战路线       B.意在为南京沦陷寻找借口

C.对中日国情已经有所认识       D.正确分析了中日双方形势

 

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

A耆英为其签约出卖国家主权的行为辩解

B清政府对鸦片战争的长远危害认识不清

C系列条约的签订达到了抚靖羁縻的目的

D清政府以签约展示天朝上国的外交诚信

 

汪康年于光绪十五年(1889)参加乡试,因在“日月星辰系焉”(出自《四书·中庸》)一题中,能“以吸力解‘系’字,罗列最新天文家言”,被主考官认为是“新旧学均有根柢”,因此想把他列为第一名。这反映了

A.戊戌变法的开展推动科举制度的变革

B.科举考试的内容变化顺应了时带潮流

C.科举取士标准随时代发展而有所不同

D.中国向西方的学习逐步转向思想领域

 

明清两代都强调以礼八法,制定有“留养”之条,即对犯有死罪的人,所犯死罪不在 “十恶”范围的,如有祖父母、父母老而无养的,可奏请免将罪犯处决,以留下来养亲。这表明

A.封建统治者对人性的尊重        B.纲常伦理对封建统治的重要性

C.“存天理,灭人欲”的深刻影响   D.封建法律程序的随意性

 

在《汉书·食货志》里,班固:“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同时该书上篇概括了先秦各家重视农业生产的思想。如管仲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孔丘的“先富后教”,李悝的“尽地力之教”,商鞅的“急耕战之赏”。可见

A.班固对“食”与“货”这两个概念,做了明确的分析解释

B“食”是指农业生产,“货”是指农家副业的生产

C.表明了作者继承战国以来的重农抑商的思想

D.该书上篇为研究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全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荀子·礼论》记载“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则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在此荀子主张

A.天人合一、君权神授             B.以礼治国、礼法并施

C.以礼为序、稳定社会             D.中央集权、君主专制

 

(西周)时期,“宗,原先握有的那些权渐渐于无形中转移给了‘君’,而成为‘君有合族之道’。君权既并吞了宗权,于是形成君不见宗的‘有君无宗状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君权与宗权合并,形成中央集权体制

B.分封制度随着君权的加强而消弭

C.周天子的权威得以强化,宗法制消亡

D.扩充以君权为中心的宗法封建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天主教耶稣会士的来华传教,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为背景的。……来华较早并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年)。德意志人汤若望(15911666年)、比利时人南怀仁(16231688年)等,也较著名。……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利玛窦带来的《万国舆图》,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五大洲的面目。

——《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材料二   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少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机制,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互相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材料三   在吾国数千年前,孔子有言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孔子之理想世界,真能实现,然后不见可欲,则民不争,甲兵亦可以不用矣。今日惟俄罗斯新创设之政府,颇与此相似。

——《孙中山全集》第6卷

材料四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 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国兴起的什么潮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股潮流兴起的国际背景。

(2)据材料二归纳孟德斯鸠的观点。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简要分析孟德斯鸠思想的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孙中山阐述的核心观点,为此孙中山进行了怎样的理论创新?

(4)中国共产主义者曾多次将“外国的进步文化”与“中国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试举两例。

 

城市化进程代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呈现出时代性和多样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政府规定,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大众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市内除了唐人外,还有许多高鼻深目的波斯人,大食人,以及日本人。高丽人,还有黑人。回鹘衣装、胡旋舞、高丽乐等深受唐人喜爱,广为流行。

——《唐前期长安城的商业》

材料二   近代中国的所谓城市化过程,实际上只是一个通商口岸化的过程。鸦片战争之后半个多世纪,西方国家通过武力威逼,迫使中国开放了大量通商口岸,建立起侵略中国的条约体系框架。条约口岸是一个具有双重作用的历史存在,作为强权政治的产物,它对中国的国家主权构成了侵害;作为一个社会窗口,它又展示了西方近代化事物。

——杨天宏《口岸开放与社会变革: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

材料三   《19世纪西欧主要国家与中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

国家

总人口(单位:万人)

农村人口百分比

城市人口百分比

英国

约1800

48%

52%

法国

约3600

75%

25%

中国

约43200

89%

11%

材料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2002年我国政府提出实施积极的城市化战略,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市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

——《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与城市》

(1)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前期长安的城市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方面说明近代条约口岸的双重作用

(3)材料三反映出中西方在19世纪城市化进程中呈现什么差异?说明了什么本质问题?

(4)依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利于城市化的举措。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49978/68464) 首页 上一页 49973 49974 49975 49976 49977 49978 49979 49980 49981 49982 49983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