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分)书籍、报刊、网络作为大众传媒往往承载着历史,见证着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时、地利、人和来进行分析,认为日本东京地震是天心示警,此失天时;海口众多,处处可攻,此失地利;党派林立,人各一心,又失人和。而中国自仿行西法以来,“凡事皆一洗因循之习”,军队历练,民众同仇,所以对日本“尚何有惧哉?” ——《战必胜说》 “大抵欧美以三百年而造成治体,日本效欧美,以三十年而摹成治体。若以中国之广土众民,近采(采纳)日本……,十年而霸图定矣。”—《康有为全集》 (l)依据材料一,指出国人对日本态度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8分) 材料二 《申报》大事年表(部分) —据宋军《申报的兴衰》整理 (2)充分挖掘材料二中的历史信息,概括1912年一1938年间《申报》的发展特点。(8分) 材料三下列是研究罗斯福新政的著作 (3)仔细阅读两份目录,指出两者关于罗斯福新政的主流评价有何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10分)
|
|
(26分)“天人关系”问题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古今中外长期思考并试图解答的 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敬鬼神而远之”、“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论语》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天命观。(6分) 材料二 “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刚开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灾祸)乃至。以此见天意之仁而不欲陷人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 (2)材料二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该思想有何进步性?有人说:在天人关系上董仲舒否定了孔子思想。结合董仲舒所处的时代背景说说你对这种观点的看法。(10分) 材料三 “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又不知道他们是什么样子。有许多东西阻碍着我们的认识,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塔戈拉《论诸神》 (3)根据材料三,概括普罗塔戈拉在天人关系上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该思想有何重大的历史意义。(10分)
|
|
下图是著名的旅美华人画家李自健创作的一幅油画。有人曾评价说“凡是看过这幅油画的人无不为之震惊、为之动容。”与该画反映主题最贴近的作品是( ) A.《格尔尼卡》 B.《悲惨世界》 C.《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D.《第五(命运)交响曲》
|
|
下列图示中,最能反映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政治格局的是( )
|
|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自由市场制度不能自动消除经济危机,主张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积极干预,其理论被称为凯恩斯主义。下列有关叙述符合史实的是( ) ①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是凯恩斯主义的实践者 ②二战后各国都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新阶段 ③20世纪70年代,受石油危机影响,凯恩斯主义在美国失灵 ④克林顿上台后实行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理论主张,抛弃凯恩斯主义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
|
威廉·夏伊勒在《第三共和国的崩溃》中写到:“如果美国关注欧洲事务,欧洲和平就有了保障。”下列不属于20世纪四十年代美国介入欧洲事务的是( ) A.通过新的《中立法》,为英国购买军火提供方便 B.确定了美国参战后“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 C.苏德战争爆发后,立即宣布支持苏联 D.提出马歇尔计划,对西欧国家提供经济援助
|
|
观察下边漫画,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协约国集团之所以能够形成是由于英法俄等国() A.有共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B.有共同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发展模式 C.都是为了维持欧洲大陆均势格局 D.都对德奥集团的崛起与霸权野心怀有恐惧
|
|
民族主义在历史上扮演了天使和魔鬼的双重角色。下列是不同时期的民族主义口号,在历史上以进步意义为主的是( ) A.“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B.“不用官兵,不用国努,杀尽尔等猪狗,方消我各乡惨毒之害也” C.“去征服剥削掠夺乃至消灭劣等民族,乃是我无可推卸的职责与特权” D.“我们要恢复罗马帝国的光荣,地中海是我们的海”
|
|
1889年,为纪念法国大革命100周年,在巴黎举行了第四届世界博览会。在这届世博会上最不可能出现的是( ) A.法国人民去参观世博会时唱着国歌《马赛曲》 B.卡尔·本茨向人们展示以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 C.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咖啡馆向人们放映电影 D.人们在卢浮宫欣赏德拉克洛瓦的名画《自由引导人民》
|
|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时指出:新疆稳全国稳,新疆好全国好。下列有关历代政府治理新疆的史实正确的是( ) ①元朝时属于宣政院管辖 ②1884年,清政府设立行省 ③20世纪六十年代,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④文革前夕的十年间,新疆第一次通火车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