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雅典有几百万常驻外来移民,主要从事工商业和金融业,为雅典人提供税收(公民不纳税),但却没有政治权利,也没有占有土地的经济权利。……雅典还一度盘剥附属国居民……甚至对退盟国公民进行大屠杀。 ——摘自邵龙宝《超越政治权威的罗马法》 材料二:罗马法律对待外来民族的人较为开明。它“准许半岛约四分之一的居民享有充分的公民权,其余的人享有拉丁公民权,即一种大而不充分的特权。所有的人都享有人身自由,由此造成的唯一不足仅在于不能控制外交事务,不能强制人们服兵役。” ——摘自邵龙宝《超越政治权威的罗马法》 材料三:第5表 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 第3、8表 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 第8表 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解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同样的伤害。不过,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须偿还300阿司罚金;如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 第11表 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 ——摘编自《十二铜表法》 材料四:罗马法具有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所需要的现成法律形式,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罗马法的复兴密不可分。自19世纪以来,欧洲大多 数国家皆以罗马法为法制基础,制定本国的法律制度,如《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等。现在许多国家的陪审团制度、律师制度和某些诉讼原则均直接源于罗马法。 ——引自《历史 必修I政治文明历程》(岳麓版) 请回答: (1)材料一,雅典民主存在的不足是什么?(2分)与材料一相比较,罗马法最大的特点是什么?(2分) (2)《十二铜表法》的出现在当时有何进步作用?你认为这些法律规定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吗?为什么?(10分)根据材料四指出罗马法对近代欧洲国家法制建设有哪些影响。(4分)
|
|
(16分)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和魏晋时期的选 官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12分) (2)据材料二,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4分)
|
|
“从实力上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了,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最确切的回答是 A.清政府舆论管制不成功 B.三民主义符合历史潮流 C.革命成功重在舆论宣传 D.洪秀全不注意斗争策略
|
|
下图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漫画《葫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它表明 A.清朝统治面临崩溃 B.保路风潮已被镇压 C.武昌起义即将爆发 D.革命派的实力强大
|
|
从总理衙门的设立到其改为外务部,这一变化反映了 A.清政府中央权力的削弱过程 B.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过程 C.洋务运动的兴衰过程 D.维新变法运动兴败的过程
|
|
在《马关条约》诸内容中,对中国民族工业危害最大的是 A.割台湾给日本 B.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C.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D.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
|
与“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一诗相关联的历史事件是 A.甲午中日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日俄战争 D.抗日战争
|
|
“如果基督教国家参与镇压这场运动将是很悲哀的,因为起义者们抱着一种争取进步的激情和作全面改革的意向,……目前显得较可取的惟一政策,……避免与内战双方发生任何政府层面的瓜葛。”这则材料反映出 A.太平天国运动初期英国采取中立政策 B.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避免介入 C.北伐战争时期英国奉行中立政策 D.辛亥革命时期英国采用外交孤立政策
|
|
与以往的农民战争相比,太平天国运动新的时代特点表现在 ①运动规模空前巨大; ②反封建同时反侵略; ③《天朝田亩制度》的平均主义理想; ④《资政新篇》的资本主义色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
马克思说“俄国不花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的事实应发生在 A.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D.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