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八届三中全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更加注重“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新时期创建的“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是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政治协商制度
|
|
香港大会堂旁边的皇后码头不算精美的建筑,它仅有的历史价值是从前港督赴港履新登岸宣誓的地方。1953年因填海工程已拆过一次,当时也没有什么异议。当港府在2012年为了扩大填海,打算再次拆除皇后码头,却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强烈反对。年轻时可能在这里谈过恋爱;中环区的白领被上司责备或者奖赏,会到这里看海整理心情;也可能只是惨绿少年时代在这里毫无理由地发呆。更多的是家人亲友结婚时,在码头合影留念……。在拥挤的香港,码头这个角落始终宽阔地包容所有人。在香港出生成长打拼的这一代人,比上一代更看重香港是自己的家园。拆掉码头,意味着拆掉他们深爱的集体记忆。这表明 A.港人对过去英国殖民者的留念 B.“港人治港”并没有真正实现 C.“一国两制”有利于香港稳定 D.港人对“自由港”的深深眷念
|
|
《大公报》对重庆谈判报道:“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当时许多“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盼望 A.毛蒋两人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B.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 C.共产党与国民党轮流执政 D.国共两党和平协商,创建联合政府
|
|
《大公报》载文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A.甲午战争爆发 B.中华民国建立 C.抗日战争爆发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
1923年,某英文报纸开展了一项民意调查,评选“当今中国十二个大人物”,调查结果如下:从评选结果来看,“十二个大人物”中,国民党有4人当选,其中孙中山雄居第一;军阀出身的有4人当选,其中冯玉祥位居第二;陈独秀以文化名流的身份高票入选“大人物”系列。值得注意的是,职业外交家和实业家入选人数相当之多,其中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代表中国据理力争的顾维钧在“十二个大人物”中位居第三,张謇位居第八。下列对这个调查结果的分析,表述正确的是 A.国民党的新三民主义主张得到国人拥戴,因而当选人物居多 B.军阀当选反映了当时的北洋军阀统治得到国人普遍支持 C.陈独秀以高票入选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当时影响巨大,不容忽视 D.职业外交家和实业家的入选反映了中国人民谋求独立、发展的愿望
|
|
【美联社莫斯科1917年11月7日电】今天(俄历10月25日)俄国政府在今年一年中第二次被推翻,这次革命的组织者是激进的布尔维克党 A.在发达国家实践了暴力革命理论 B.率先将社会主义理论付诸实践 C.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 D.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成功典范
|
|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最基本条件是 A.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B.无产阶级已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C.德意志古典哲学 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出现 D.马克思、恩格斯参加革命实践,同工人阶级密切联系
|
|
学者陈旭麓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突出地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如戊戌维新运动,如民国取代清朝;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来,辛亥之与戊戌是这样,‘五四’之与辛亥是这样,戊戌之与洋务也有这种迹象。”推动这种“新陈代谢”的核心动力是 A.挽救民族危亡 B.发展资本主义 C.提倡民主科学 D.推动实业救国
|
|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来,中国这头睡狮开始狂吼。资产阶级为之奔走呼号;学生游行示威,火烧曹宅;商人罢市歇业,国人拒买日货;工人罢工停产。连那些封建以来的王公贵族都参与到抗议的队伍中来。从上述现象看,五四运动应该属于什么性质 A.社会主义运动 B.民族主义运动 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自由主义运动
|
|
民国初年,一位日本记者写道:“无论如何,我对共和制的中国没有信心,因为中国人不论地位高低,就其禀性气质来说,个个都是小暴君。”该记者认为 A.辛亥革命完全没有必要性 B.中国适合君主专制制度 C.中国应该实行君主立宪制 D.中国专制传统深入骨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