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十日谈》都是中外历史上的著名作品,它们共同的主要特点是
A.在社会上起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B.反映新经济因素的产生或发展 C.促进了艺术的改革与创新 D.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
|
某西方史学家提出用“地中海时代—欧洲时代—大西洋时代”的历史发展次序来代替“上古—中古—近古”的历史发展次序。这一历史分期法的着眼点在于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扩展的历程 B.海外贸易在西欧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决定性意义 C.欧洲在世界近代历史发展中的中心地位 D.人类由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历程
|
|
二战后,资本家积极鼓励职工购买和持有本企业的股票,进一步打破了资本家垄断企业股份的局面。美国实施职工持股的企业,1974年为300多家,职工人数十余万人;1995年已达12000多家,职工1200万人,占全国职工总数的10%。这一现象 A.增强了资本的社会化趋势 B.形成资本家、工人共管企业的局面 C.完善和扩大“福利国家”规模 D.使职工持股的企业成为现代企业主流
|
|
“在罗马人的观念里,法律应该是不断发展的,以适应变化的情况,但不要变动太大。要用法律和客观的判断而不是个人的心血潮调和社会的各种关系……罗马法律也促进了普遍意义上的公平”。这反映了罗马法 A.保持习惯法传统 B.强调维护民主法制的重要意义 C.崇尚自由和理性 D.追求客观公正地解决现实问题
|
|
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提出的“历史理解之同情(即强调要站在当事人所处的时代思考和评价历史事件)”是史学界研究历史事物的基本原则之一。下列评述符合这一基本原则的是 A.商鞅不能将“德治”与“法治”结合致变法失败 B.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主要是为推动手工业的发展 C.洋务运动强调“中体”是为引入“西用”而铺路 D.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有失认知的客观性
|
|
1956年中共八大的政治报告提出:“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是不能够也不应该孤立进行的,它必须有各个方面的配合,特别是农业的配合,农业是工业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这表明中共 A.开始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左”倾冒进思想 B.确立了以发展农业生产为中心的经济方针 C.把经济建设的重心转向农业和轻工业 D.探索一条与苏联不一样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
|
中国有句俗话:“远亲不如近邻”。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活动中,最能够体现上述思想的事件是 A.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B.发起参与亚太经合组织 C.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D.加入世贸组织
|
|
下表为近代列强在华不同时期投资第一位的相关数据统计(摘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卷十二》)。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近代英国在华投资额不断下降 B.甲午战争后英国丧失了绝对优势 C.甲午战争后日本开始占据第一 D.近代美国在华投资份额不断增长
|
|||||||||||||||||||||||||||||
下图体现了敦煌壁画艺术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 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B.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C.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D.中外文化的交融性
|
|
明朝王守仁在《答罗整庵少宰书》中指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该言论 A.认为人心存在善良的本性 B.强调学习贵在能够致良知 C.认为学习贵在能格物致知 D.主张学习贵在能经世致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