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某一地区人工绿地、林地、农田3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 )
注:第一层为距地表0~5cm;第二层为距地表5~10cm;第三层为距地表10~15cm. A.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数 B.各样地相同土层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有明显的差异 C.各样地不同土层土壤中各动物类群密度没有明显的差异 D.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存在影响
|
|||||||||||||||||||||||||||||||||||||||
根据图中显示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图中所有的植物构成生物群落 B.决定植物分层的主要环境因素除关照外,还有地形、湿度、盐碱度等 C.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植物有分层现象,动物没有分层现象 D.从山麓到山顶的群落分布属于水平结构,是由地形起伏造成的
|
|
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甲图所示 B.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乙图所示 C.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 D.图丙中实验初期,种内互助与竞争并存,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
|
|
为了研究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的影响因素,科学家释放了一定量的标记过的斜纹夜蛾,用杀虫灯诱杀,统计标记个体的个数占释放总数的比例(回收率),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标记总量为 N,回收率为 a,则斜纹夜蛾的种群密度为N/a B.诱捕距离加大,被标记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上升 C.该研究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密度无关 D.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可改变种群年龄组成
|
|
自然条件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假设种群的K值为200,N表示种群数量,据表分析不正确的( )
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 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之前进行 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 D.(K-N)/K值为0.50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
|||||||||||||||||||
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6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1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由此可以估算出该池塘中鲫鱼的密度。后来发现这次估算的结果与实际结果误差较大,分析其原因不正确的是: A.捕鱼用的渔网网眼太大 B.被标记的鱼放回后有一小部分死亡 C.两次捕获的鲫鱼数量较小 D.重捕方法不当使捕获的鱼部分死亡
|
|
下列有关动物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性别比例不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 B.根据种群密度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C.自然增长率主要由性成熟的早晚、每次产仔数和每年生殖次数决定 D.动物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
|
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基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1975年低 B.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 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 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
|
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 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D.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
|
如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①表示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 B.春运期间,北京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②③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