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一号”于2013年3月1日下午4时13分成功撞月,从发射到撞月历时433天,标志我国一期探月工程圆满结束.其中,卫星发射过程先在近地圆轨道绕行3周,再长途跋涉进入近月圆轨道绕月飞行.若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1/6,月球半径为地球半径的1/4,根据以上信息得( ) A.绕月与绕地飞行周期之比为∶ B.绕月与绕地飞行周期之比为∶ C.绕月与绕地飞行向心加速度之比为6∶1 D.月球与地球质量之比为96∶1
|
|
如图所示,是美国的“卡西尼”号探测器经过长达7年的“艰苦”旅行,进入绕土星飞行的轨道.若“卡西尼”号探测器在半径为R的土星上空离土星表面高h的圆形轨道上绕土星飞行,环绕n周飞行时间为t,已知引力常量为G,则下列关于土星质量M和平均密度ρ的表达式正确的是( ) A.M=,ρ= B.M=,ρ= C.M=,ρ= D.M=,ρ=
|
|
1970年4月24日,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开创了我国航天事业的新纪元.“东方红一号”的运行轨道为椭圆轨道,其近地点M和远地点N的高度分别为439 km和2 384 km,则( ) A.卫星在M点的势能大于N点的势能 B.卫星在M点的角速度小于N点的角速度 C.卫星在M点的加速度大于N点的加速度 D.卫星在N点的速度大于7. 9 km/s
|
|
有两颗质量均匀分布的行星A和B,它们各有一颗靠近表面的卫星a和b,若这两颗卫星a和b的周期相等,由此可知( ) A.卫星a和b的线速度一定相等 B.行星A和B的质量一定相等 C.行星A和B的密度一定相等 D.行星A和B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一定相等
|
|
全球定位系统(GPS)有24颗卫星分布在绕地球的6个轨道上运行,距地面的高度都为2万千米.已知地球同步卫星离地面的高度为3.6万千米,地球半径约为6 400 km,则全球定位系统的这些卫星的运行速度约为( ) A.3.1 km/s B.3.9 km/s C.7.9 km/s D.11.2 km/s
|
|
我们在推导第一宇宙速度的公式v=时,需要做一些假设和选择一些理论依据,下列必要的假设和理论依据有( ) A.卫星做半径等于2倍地球半径的匀速圆周运动 B.卫星所受的重力全部作为其所需的向心力 C.卫星所受的万有引力仅有一部分作为其所需的向心力 D.卫星的运转周期必须等于地球的自转周期
|
|
嫦娥二号卫星已成功发射,这次发射后卫星直接进入近地点高度200公里、远地点高度约38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直接奔月.当卫星到达月球附近的特定位置时,卫星就必须“急刹车”,也就是近月制动,以确保卫星既能被月球准确捕获,又不会撞上月球,并由此进入近月点100公里、周期12小时的椭圆轨道a.再经过两次轨道调整,进入100公里的近月圆轨道b.轨道a和b相切于P点,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嫦娥二号卫星的发射速度大于7.9 km/s,小于11.2 km/s B.嫦娥二号卫星的发射速度大于11.2 km/s C.嫦娥二号卫星在a、b轨道经过P点的速度va=vb D.嫦娥二号卫星在a、b轨道经过P点的加速度分别为aa、ab则aa>ab
|
|
火星的质量和半径分别约为地球的和,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则火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约为( ) A.0.2g B.0.4g C.2.5g D.5g
|
|
关于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第一宇宙速度又叫脱离速度 B.第一宇宙速度又叫环绕速度 C.第一宇宙速度跟地球的质量无关 D.第一宇宙速度跟地球的半径无关
|
|
如右图所示,水平光滑绝缘轨道MN的左端有一个固定挡板,轨道所在空间存在E=4.0×102 N/C、水平向左的匀强电场.一个质量m=0.10 kg、带电荷量q=5.0×10-5 C的滑块(可视为质点),从轨道上与挡板相距x1=0.20 m的P点由静止释放,滑块在电场力作用下向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滑块与挡板碰撞后滑块沿轨道向右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运动到与挡板相距x2=0.10 m的Q点,滑块第一次速度减为零.若滑块在运动过程中,电荷量始终保持不变,求: (1)滑块沿轨道向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大小; (2)滑块从P点运动到挡板处的过程中,电场力所做的功; (3)滑块第一次与挡板碰撞过程中损失的机械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