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所示,从倾角为θ的足够长的斜面顶端p以速度V抛出一个小球,落在斜面上某处Q点,小球落在斜面上的速度与斜面的夹角α,若把初速度变为2V,则:( ) A.空中的运动时间变为原来2倍 B.夹角α将变大 C.PQ间距一定大于原来间距的3倍 D.夹角α与初速度大小无关
|
|
如图所示,劲度系数为k的弹簧下悬挂一个质量为m的重物,处于静止状态.手托重物使之缓慢上移,直到弹簧恢复原长,然后放手使重物从静止开始下落,重物下落过程中的最大速度为v,不计空气阻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手对重物做的功W1= B.重物从静止下落到速度最大过程中重物克服弹簧弹力所做的功W2=-mv2 C.弹性势能最大时小球加速度大小为g D.最大的弹性势能为
|
|
如图所示,质量不计的弹簧竖直固定在水平面上,t=0时刻,将一金属小球从弹簧正上方某一高度处由静止释放,小球接触弹簧并将弹簧压缩至最低点(形变在弹性限度内),然后又被弹起离开弹簧,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又下落,如此反复。通过安装在弹簧下端的压力传感器,测出该过程中弹簧弹力F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则( ) A.运动过程中小球的机械能守恒 B.t2时刻小球的加速度为零 C.t1~t2这段时间内,小球的动能在逐渐减小 D.t2~t3这段时间内,小球的动能与重力势能之和在增加
|
|
如图所示,劲度系数为k的轻弹簧一端固定在墙上,另一端与置于水平面上质量为m的物体接触(未连接),弹簧水平且无形变。用水平力F缓慢推动物体,在弹性限度内弹簧长度被压缩了x0 ,此时物体静止。撤去F后,物体开始向左运动,运动的最大距离为4x0。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重力加速度为g 。则( ) A.撤去F时,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 B.撤去F后,物体先做加速运动,再做减速运动 C.物体做匀减速运动的时间为 D.物体在加速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的功为
|
|
如图甲所示,足够长的固定光滑细杆与地面成一定倾角,在杆上套有一个光滑小环。现在沿杆方向给小环施加一个拉力F,使小环由静止开始运动。已知拉力F及小环速度v随时间t变化的规律如图乙所示,重力加速度g取10m/s2。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小环的质量是1kg B.细杆与地面间的倾角是30 C.前3s内拉力F的最大功率是2.25W D.前3s内小环机械能的增加量是5.75 J
|
|
如图,穿在足够长的水平直杆上质量为m的小球开始时静止。现对小球沿杆方向施加恒力F0,垂直于杆方向施加竖直向上的力F,且F的大小始终与小球的速度成正比,即F=kv(图中未标出).已知小球与杆间的动摩擦因数为m,且F0>μm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球先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后做加速度增大的减速运动直到静止 B.小球先做加速度增大的加速运动,后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直到最后做匀速运动 C.小球的最大加速度为F0/m D.恒力F0的最大功率为
|
|
在水平桌面M上放置一块正方形薄木板abcd,在木板的正中点放里一个质量为m的木块,如图所示.先以木板的ad边为轴,将木板向上缓慢转动,使木板的ab边与桌面的夹角为;再接着以木板的ab边为轴,将木板向上缓慢转动,使木板的ad边与桌面的夹角也为 (ab边与桌面的夹角不变).在转动过程中木块在木板上没有滑动,则转动之后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 ) A. B. C. D.
|
|
如图所示,质量M=0.01kg的导体棒ab,垂直放在相距l=0.1m的平行光滑金属导轨上。导轨平面与水平面的夹角=30°,并处于磁感应强度大小B=5T、方向垂直于导轨平面向下的匀强磁场中。左侧是水平放置的平行金属板,它的极板长s=0.1m,板间距离d=0.01m。定值电阻R=2Ω,Rx为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不计其它电阻。 (1)调节Rx=2Ω,释放导体棒,当棒沿导轨匀速下滑时,求通过棒的电流I及棒的速率v (2)改变Rx ,待棒沿导轨再次匀速下滑后,将质量m=10-8kg、电量q=10-4C的带正电的粒子从两金属板中央左侧以v0=103 m/s水平射入,(不计粒子的重力),若它恰能从下板右边缘射出,求此时的Rx.
|
|
单匝矩形线框abcd如图所示,其中ab=L1,bc=L2,线框电阻为r,ad间接电阻R,并串入电流表A,线框以ad边为轴在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匀速转动,角速度为 求: (1)交流电流表A的示数; (2)从图示位置转过600角过程中,通过R的总电荷量; (3)从图示位置转过1800角过程中,外力所做的功。
|
|
如图所示,有一个U型导线框,NMPQ水平放置在磁感强度B=0.1T的匀强磁场里,磁感线与线框平面垂直,导线MN和PQ足够长,间距为0.4m,放在导线框上的导体棒ab的质量为10g,电阻为1,线框中接有电阻R=3,其它部分电阻不计,若ab在外力作用下以速度向右匀速运动(不考虑摩擦)求: (1)a、b两端的电压多大? (2)当撤去外力后,电路中能产生多少热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