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题。

镜头

调进县新闻中心的第二天,县委宣传部邓部长就安排小米报道县委、县政府的访贫问苦活动。小米兴高采烈地去了。回来,小米摄制的新闻镜头很快出现在当晚的电视报道中。小米自我感觉良好。正沾沾自喜,家里的电话响了。

小米呀,苏书记给贫困居民送红包的镜头拍得不错,可是,为什么没拍王县长呢?邓部长心平气和地问。

王县长没给贫困居民送红包呀。小米小心翼翼地回答。

这是讲不过去的,邓部长陡地提高了嗓门儿,王县长乃一县之长,他既然去了,能拍不到他的镜头?

——”

不要申述了,你这是漏镜,小米同志!邓部长当的一声放下了话筒。

第二次报道义务植树活动,是在大河洲上种植欧美杨。坑早挖好了,树苗也早已植入坑中,余下的事情就是挥锹填土。县里苏书记、王县长等主要领导都参加了活动。小米吸取上次报道的教训,把所有县级领导都一溜儿摄入了镜头。心想不会出岔子了吧,晚上也就安心地睡了一觉。

哪知第二天,新闻中心的胡主任就通知他进邓部长办公室了。

小米呀,这次苏书记上了五次镜头,王县长四次。还有,龙副书记二次,张副书记三次,马副县长三次,朱副县长二次……你说怎么回事?没等小米坐下,邓部长劈头就问。

小米努力镇定了一下,然后认真解释说:苏书记是一把手,王县长是二把手,所以……”

就当你这个理成立,可是小米呀,龙副书记、张副书记、马副县长、朱副县长他们呢?他们上镜头的次数是按职位高低敲定的吗?歪镜,典型的歪镜啊!邓部长气得要拍桌子了。

小米察言观色,赶紧缩头乌龟似的出了邓部长的办公室。

不久,县里又组织县领导深入偏僻乡村,帮助农民抢插早稻,积极开展支农活动。

春暖花开。那天参加支农活动的各位领导也兴致盎然。他们的裤腿和衣袖都挽得老高,一下稻田就你追我赶地开展抢插竞赛。稻田里人声鼎沸,好不热闹。

依然是小米负责新闻报道。这次,他深刻反思了前两次失误的沉痛教训。每位县级领导一律只上一次镜头,而且确保万无一失。报道之后,立即有人打来电话,盛赞此次支农活动高潮迭起,壮观感人。小米的心里好不快哉,他激动得要跳起来了。

万万想不到的是,邓部长竟会把他叫去,十分严厉地批评他:怎么搞的?邓部长脸色铁青,苏书记竟然排在王县长之后,这是导向错误,倒镜!邓部长把桌子拍得山响。

宛如五雷轰顶,但小米还是畏畏缩缩地解释说:那天的确是王县长插得最快,苏书记怎么也赶不上啊!

你个小米,还要不要讲政治,啊?邓部长牙齿咬得格格响,怎么就不对镜头作些处理?

邓部长,是苏书记提到了这事吗?小米深知罪不可恕,只想弄清事情的原委。

小米同志!邓部长如坐针毡了,新闻报道无小事,新闻镜头关系到领导们的荣誉,荣誉啊!因为你的三次闪失,我被批评了三次,三次了你知道吗?

如同哽噎着一枚酸枣,泪水很快从小米的眼角滚滚而出,一滴滴,晶莹透亮。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将三次新闻摄制事件后小米的自我感受和邓部长的反映做对比,表现了小米在新闻专业水平上的不足。

B.小说以漏镜、歪镜、倒镜等三个镜头,凸现了当前社会的一种不正之风,以小见大, 构思巧妙。

C.小说对小米采用了心理描写,简洁而恰到好处,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单纯而无辜的小人物的同情。

D.还要不要讲政治的语言描写,具有讽刺意味,成功刻画了一个将政治庸俗化的官员形象。

E.小说结尾,小米的眼泪滚滚而出,是想到因为自己工作不到位,连累领导被批评,伤心自责而哭。

(2)小说中的邓部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3)文末邓部长说因为你的三次闪失,我被批评了三次,三次了你知道吗?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有人认为,小说中的小米值得同情;有人认为,小米这个形象值得反思, 应该被批评。你同意哪个观点?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南宋诗人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英雄业绩的流风余韵已荡然无存,自己希望像英雄那样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难以实现的惆怅。

(2)《泊秦淮》中讽喻晚唐统治者醉生梦死、荒淫误国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都是表达勇于超越的思想的至理名言。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闲居遣怀十首(其一)

姚合①

身外无徭役,开门百事闲。倚松听唳鹤,策杖望秋山。

萍任连池绿,苔从匝地斑。料无车马客,何必扫柴关。

注:①姚合是玄宗时宰相姚崇的曾孙。历官武功主簿、富平尉、万年尉。宝应中,除监察御史,迁户部员外郎。出为金州刺史,改杭州刺史。后拜刑部郎中,迁户部郎中、谏议大夫、给事中。

1.诗的中间两联是如何写环境的清幽的?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内容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蒋贵,字大富,以燕山卫卒从成祖起兵。积功至昌国卫指挥同知。从大军征交阯及沙漠,迁都指挥佥事,掌彭城卫事。

宣德二年,四川松潘诸番叛,充右参将,从总兵官陈怀讨之。募乡导,绝险而进,薄其巢。一日十数战,大败之。进都指挥同知,镇守密云。七年复命为参将,佐怀镇松潘。明年进都督佥事,充副总兵,协方政镇守。又明年,诸番复叛,政等分道进讨。贵督兵四千,攻破任昌大寨。会都指挥赵得、宫聚兵以次讨平龙溪等三十七寨,斩首一千七百级,投崖坠水死者无算。捷闻,进都督同知,充总兵官,佩平蛮将军印,代政镇守。

英宗即位,以所统皆极边地,奏增军士月粮。正统元年召还,为右都督。阿台寇甘、凉,边将告急。命佩平虏将军印,帅师讨之。贼犯庄浪,都指挥江源战死,亡士卒百四十余人。侍郎徐晞劾贵,朝议以贵方选军甘州,势不相及。而庄浪乃晞所统,责晞委罪。置贵不问。

明年春,谍报敌驻贺兰山后。诏大同总兵官方政、都指挥杨洪出大同迤西,贵与都督赵安出凉州塞会剿。贵至鱼儿海子,都指挥安敬言前途无水草,引还。镇守陕西都御史陈镒言状,尚书王骥出理边务,斩敬,责贵立功。贵感奋,会朵儿只伯惧罪,连遣使入贡,敌势稍弱。贵帅轻骑败之于狼山,追抵石城。已,闻朵儿只伯依阿台于兀鲁乃地,贵将二千五百人为前锋往袭。副将李安沮之,贵拔剑厉声叱安曰:敢阻军者死!遂出镇夷。间道疾驰三日夜,抵其巢。阿台方牧马,贵猝入马群,令士卒以鞭击弓韣惊马,马尽佚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会任礼亦追敌至黑泉,阿台与朵儿只伯以数骑远遁,西边悉平。

十四年正月,贵卒,年七十。赠泾国公,谥武勇。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

B. 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

C. 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

D. 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

2.3.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B. 原文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C. “明年进都督佥事中,明年第二年,而在现代汉语中,明年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在文中指晋升”“提拔任用

D. 文中谥武勇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4.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蒋贵出身低微,作战勇猛。他以燕山卫一名士兵的身份随从成祖起兵,因为作战勇猛,不断累积军功,从昌国卫指挥同知一路升官,曾经升至总兵。

B. 蒋贵身经百战,深受朝廷信赖。阿台侵犯庄浪时,侍郎徐晞为了推卸自己的责任而弹劾了蒋贵,但是朝廷明察秋毫,追究了徐晞,并没有问责蒋贵。

C. 蒋贵身处高位,心系士兵。因为所管辖的都是非常偏远的地方,所以他向英宗皇帝奏请增加军士的月粮。英宗很生气,于是他被召回担任右都督。

D. 蒋贵智勇双全,立功边塞。在征讨阿台时,他不仅分兵为两翼,而且还派一百名骑兵登上高处布为疑兵迷惑敌人,迫使敌人远遁,从而平定西部边境。

6.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充右参将,从总兵官陈怀讨之。募乡导,绝险而进,薄其巢。(5分)

2)间道疾驰三日夜,抵其巢。阿台方牧马,贵猝入马群,令士卒以鞭击弓韣惊马,马尽佚。(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后面的题。

手机或许不是人的一个单纯用具。实际上,它已经变成了人的一个器官。手机似乎长在人们的身体上面。它长在人们的手上,就如同手是长在人们的身体上面一样。手机是另一个说话器官,是一个针对着远距离的人而说话的器官,因为有了手机,人的语言能力增加了,人们可以将语言传送到非常遥远的地方。同样,人们的听觉也增加了,耳朵居然能神奇般地听到千里之外的声音。我们看到了人体身上的新的四位一体:手,嘴巴,耳朵和一个金属铁盒----手机。它们共同组成了身体上的一个新的说话机器。

手机深深地植根于人体,并成为人体的一个重要部分。离开了人体,离开了手,它就找不到自己的意义。正如人们对它的称呼手机那样,它只有依附于手,才能获得它的存在性。手机能够在任何时间和任何空间同另一个人进行交流。手机这一最基本的无限延展的交流能力,能使人轻而易举地克服时空间距离而超越孤立的状态。这是人们使用手机的最根本和最初的原因。一个危机时刻的人,如果有手机相伴,就可能会迅速地解除这种危机。

手机的沉默,在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这个人可能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事实上,如果一个人从来不用手机,他发现不了手机的意义和功能,但是,一旦他使用了手机,他会发现,没有手机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也就是说,人已经进化到手机人的状态。社会越是被手机所充斥,手机越是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这从另一个方面要求了手机的普及化。事实是,手机确实越来越普及了。

手机在多大程度上解放了人们,也在多大程度上抑制了人们。手机抑制了人体的某些官能它抑制了行动能力人们尽可能减少身体运动;抑制了书写能力人们越来越借助机器通话;抑制了记忆能力人们越来越依赖手机储存消息。有时候,手会无意识地去寻找手机,去摸索手机,去把玩手机。人们偶然丢失了手机,他就会变得烦躁不安。正是因为人们如此地依赖于手机,反过来,人们又被它所折磨和打扰。手机成为每天要面对的问题。如何处理手机?这是每个人的日常性的自我技术――开机还是关机?静音还是震动?短信还是会话?是将这个器官暂行性地关闭,还是让它随时随地警觉地待命?总是要反复地抉择――手机变成了日常生活的难题。焦急地等待某个特定的手机铃声,或者惧怕某个特定的手机铃声,常常会令人不安。 

手机融合了文字和声音的双重交流功能,它将书信和电话融为一体,而且更为便捷。不过,同书信姗姗来迟相比,手机将等待的美好期望一扫而空。等待和期盼趋于消失。手机在扫荡了书信的同时,也扫荡了书信的特有抒情,扫荡了埋伏在书信中的品味和生活风格。手机让人通向一个公共空间,它是打开公共空间的钥匙。因为手机上储存着如此之多的名字和号码,你能够随时迅速地跟他讲话,但是,夜深人静之际,你想要跟一个人说说话,将手机上的号码逐个地翻阅一遍,你真正想拨打的号码一个都不存在。       (摘编自汪民安《论家用电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手机不仅仅是人的一个单纯用具,事实上,手机已经变成了人的一个器官,好像长在人们的身体上面。

B.手机已经成为说话器官,是针对着远距离的人而说话的器官,借助这一器官人们可以将语言传送到距离非常远的地方。

C.手机的运用,不但人们的语言能力增加了,而且我们的听觉能力也增加了,千里之外的声音居然能够听到。

D.手,嘴巴,耳朵和手机构成了人们身体上的新的四位一体,它们共同组成了身体上的一个新的说话机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手机已经并成为人体的一个重要部分。如果离开了人体和手,手机也就找不到自己的意义。

B.手机能够在任何时间和任何空间同另一个人进行无限延展的交流能力,能使人轻而易举地克服时空距离超越孤立的状态。

C.如果某个手机人处于一种特殊的状态,那么保持手机的沉默是一种必然,此时手机的意义和功能也没有体现出来。

D.社会越是被手机所充斥,手机越是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这从另一个方面要求了手机的普及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手机的确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人们的行动能力、书写能力、记忆能力,甚至会变成人们日常生活的难题。

B.过分依赖手机的人们也备受手机的折磨和打扰,如何处理手机?每天面对的两难选择问题经常令人们心绪难宁。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人们这样对书信特有的情怀在手机充斥的社会中已经荡然无存了。

D.古人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的生活情形与文中夜深人静之际想给别人打电话而最终没有拨出的情形是一致的。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时候只要往上走几步,不要太高,只要走到海拔五百米,世界就完全不同了。

本来我们是抬头看世界,可是就在海拔五百的地方,我们既可以俯视也可以抬头,天更广了,平芜拓得更大,人的心也就远大了。

我们不必像爬山专家,到五千或者一万的地方,把名字刻在石上,他们说那是征服。但是,有了征服,就没有完全自由的心情。登山专家只看见山顶,不像我们,能享受海拔五百的乐趣。

——(林清玄《海拔五百》)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18分)

灯下漫笔

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属于哪一面,但又属于无论哪一面。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假使真有谁能够替他们决定,定下什么奴隶规则来,自然就皇恩浩荡了。可惜的是往往暂时没有谁能定。举其大者,则如五胡十六国的时候,黄巢的时候,五代时候,宋末元末时候,除了老例的服役纳粮以外,都还要受意外的灾殃。张献忠的脾气更古怪了,不服役纳粮的要杀,服役纳粮的也要杀,敌他的要杀,降他的也要杀:将奴隶规则毁得粉碎。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来一个另外的主子,较为顾及他们的奴隶规则的,无论仍旧,或者新颁,总之是有一种规则,使他们可上奴隶的轨道。

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愤言而已,决心实行的不多见。实际上大概是群盗如麻,纷乱至极之后,就有一个较强,或较聪明,或较狡滑,或是外族的人物出来,较有秩序地收拾了天下。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而且这规则是不像现在那样朝三暮四的。于是便万姓胪欢了;用成语来说,就叫作天下太平

任凭你爱排场的学者们怎样铺张,修史设些什么汉族发祥时代”“汉族发达时代”“汉族中兴时代的好题目,好意诚然是可感的,但措辞太绕弯子了。有更其直捷了当的说法在这里——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一治一乱;那些作乱人物,从后日的臣民看来,是给主子清道辟路的,所以说:为圣天子驱除云尔。

现在入了哪一时代,我也不了然。但看国学家的崇奉国粹,文学家的赞叹固有文明,道学家的热心复古,可见于现状都已不满了。然而我们究竟正向着哪一条路走呢?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则避入教堂里去了,因为那些地方都比较的,暂不至于想做奴隶而不得。总而言之,复古的,避难的,无智愚贤不肖,似乎都已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就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了。
    但我们也就都像古人一样,永久满足于古已有之的时代么?都像复古家一样,不满于现在,就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么?

自然,也不满于现在的,但是,无须反顾,因为前面还有道路在。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选自《坟》,有删节)
1.本文从论述思路上看可分为两个部分,请对这两部分内容进行简要概括。(6分)
2.作者把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概括为两个时代,试从文中找出这一论断的依据。(6分)
3.结合全文,说说“‘的价格该如何理解。文章结尾所说第三样时代又是怎样的时代?(6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槐花

 

突然袭来一股浓烈的花香。

谢拉班在梦醒时突然感到过分的宁静,还闻到了稠重浓烈的花香。是槐花的香气。他关了灯,仰躺在床上。岗亭的顶尖就成了一只幽深的倒悬的杯子,里面斟满往事的气味。

花香又一次袭来。谢拉班掀开楼顶口的盖板,下了楼梯。转过身子时,他发现了墙外河边的槐树。树和他就只隔着一条马路一扇铁栅门。目力所及,凡是被灰蒙蒙的灯光映射的地方都有巨大的寂静存在。而那些灯光照射不到的树林里、田野里、村庄里的夜晚似乎充满了声音,野兽走动,禽鸟梦呓,草木生长,夜风吹动……妻子死了,当派出所长的儿子看他孤独,为他办了农转非手续。这个以前远近闻名的猎手成了车场的守夜人。

警车尖利的叫声划破了寂静。

儿子他们又抓住小偷或者什么别的坏人了吗?谢拉班为那个小家伙担心了,虽然他知道小家伙不在城里。他曾听儿子说过:叫小家伙不要再遇见我,他干的事够他蹲两年监狱。躺在床上,闭上眼睛,那小家伙向他走来。那眉眼,那暴突的门牙都给人一种稚气的感觉。小家伙稚气未脱却故作老成,用一种突然有了钱,见了一点世界的大大咧咧的口气跟他说话:嗨,老头……”谢拉班却偏偏对这么一个不懂礼貌的小家伙怀着父亲般的慈爱。他用哄孩子一样的声音说:把车停好,停好。停好车了,他又叮嘱他收好东西,关上车窗,上锁。每次都是等小家伙走远了,谢拉班才突然意识到:天哪,家乡话!老头已经很久不说家乡话了。除了家乡话,他只能讲几句和守车有关的不连贯的汉语。所以几乎失去了说话的机会。

他刚进城时不住在这里,跟儿子和媳妇住在一起。儿媳妇是汉语,戴着眼镜,说话轻声细语。谢拉班尤其喜欢她那口整齐洁白的牙齿。媳妇给了他一间专门的房子。床低矮柔软。墙上挂着他舍不得卖掉的火枪,一对鹿角、几颗野猪獠牙和几片野鸡翎子。窗下有一张躺椅,上面铺着熊皮。媳妇经常让同事和上司来参观,这个老猎手的房间引起了他们的赞叹。谢拉班终于渐渐明白,那赞叹不是冲他来的,而是冲着媳妇,赞叹她对一个形貌古怪的藏族公公的孝敬而发的。最终的结果是她成了妇联的领导。那天家里摆了酒,还有好多的菜。吃完,媳妇用牙签拨弄牙缝,拨断了几根签子也没弄出点什么。她大张开嘴唇,这时,全部上牙就掉了下来。媳妇可爱的牙齿是假的!谢拉班对儿子说:我受不了了。

为什么?”“你老婆是假的,牙齿。是你打掉的吗?儿子摇头。媳妇问丈夫:你们说什么,你们用汉话谈吧。”“父亲不会。”“慢慢学嘛。说完,她就端起那个装假牙的杯子进了另一间房子。谢拉班突然高声说:我要回家!于是他就成为车场的守夜人了。

刚守夜的时候还没有这个专门的停车场。原先的车都停在一个僻静的十字街口。守夜人住在一幢六层楼房下平时不用的安全门洞里,门洞很小,刚好能放下一架床、一只火炉和他宽大的身子。后来,他把儿子为他架的床拆了,在地上铺上那张熊皮,听着火炉里的噼啪声和那好闻的松脂香气,在熊皮上安然入眠。

小家伙每次都给他捎来东西:一捆引火的干树枝,点燃后熏除蚊虫和秽气的新鲜柏枝,糖果,甘蔗,鼻烟,甚至还带来过一摞连环画和一把玩具手枪。然后就和他告别,上街吃饭,打下点小注的台球。有一次,小家伙从车上抱出来大把洁白芬芳的槐花,他把槐花扔在熊皮上,小屋里立即充满了槐花的香气。他又从车上取下一小袋麦面,说:做个馍馍吧,家乡的槐花馍馍吧。谢拉班生火,烧水,和面,在面粉中掺进细碎的槐花瓣子。馍馍熟了。馍馍上纹路开阔,眉开眼笑,香气四溢。小屋里缭绕着甘甜的槐花香气。

现在。在这个槐花初放、香气浓郁的夜半,谢拉班躺在床上,他好像又看到说家乡话的小家伙从车上下来时摹仿那些最老成的司机的姿态,听见他喊:老头,嗨!

组成这个城市的建筑正从模糊的、似梦非梦的灯光下解脱出来,谢拉班就从床上起来。那天他花了很长时间把一些废钢条绑成了一架梯子,把梯子扛到槐树下,采摘了许多芬芳洁白的槐花。                            (选自《阿坝阿来》,有改动)
1.谢拉班为什么偏偏对这么一个不懂礼貌的小家伙怀着父亲般的慈爱?(4分)
2.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4分)

(1)岗亭的顶尖就成了一只幽深的倒悬的杯子,里面斟满往事的气味。(2分)

(2)馍馍上纹路开阔,眉开眼笑,香气四溢。(2分)
3.小说中有关槐花花香的描写是怎样推动情节发展的?(6分)
4.作品中插叙占了大量篇幅,这样的写法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样的效果?试作探究。(6分)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1)常有高猿长啸,         ,空谷传响。(郦道元《三峡》)

(2)了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破阵子》)

(3)           ,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苏轼《赤壁赋》)

(4)飞湍瀑流争喧豗,                .(李白《蜀道难》)

(5)岂无山歌与村笛,                。(白居易《琵琶行》)

(6)                  ,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庄子《逍遥游》)

(7)                  ,纫秋兰以为佩。(屈原《离骚》)

(8)历览前贤国与家,                  。(李商隐《咏史》)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友人                                 赋得暮雨送李胄

                   李白                                      韦应物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1)《送友人》第三联是用哪种修辞来表达游子意故人情的?请简要赏析。(3分)

(2)赏析漠漠帆来重一句中字的表达效果。(3分)

(3)比较两首诗尾联抒情方式的不同之处。(4分)

 

共359704条记录 当前(16475/35971) 首页 上一页 16470 16471 16472 16473 16474 16475 16476 16477 16478 16479 16480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