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离骚》中的“ , ”表现了其向往美德,坚持真理,为自己的理想献身而不后悔的意志。 (2)在《赤壁赋》中,描写江面风平浪静,且可与《后赤壁赋》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两句相映成趣的句子是:“ , ” (3)《诗经·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每天都早起晚睡,辛勤劳作的两句是“ , 。
|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江城子·癸酉春社 王 炎① 清波渺渺日晖晖,柳依依,草离离。老大逢春,情绪有谁知?帘箔四垂庭院静,人独处,燕双飞。 怯寒未敢试春衣,踏青时,懒追随。野蔌山肴,村酿可从宜。不向花边拼一醉,花不语,笑人痴。 ①王炎:生于公元1138年,到癸酉年(1213年)已经七十五岁。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令牵及英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和献所俘旧港酋长。帝大悦,爵赏有差。旧港者,故三佛齐国也,其酋陈祖义,剽掠商旅。和使使招谕,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和大败其众,擒祖义,献俘,戮于都市. 六年九月,再往锡兰山。国王亚烈苦柰儿诱和至国中,索金币,发兵劫和舟.和覘贼大众既出,国内虚,率所统二千余人,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官属。劫和舟者闻之,还自救,官军复大破之。九年六月献俘于朝.帝赦不诛,释归国。是时。交趾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聋,来者日一多。 十年十一月,复命和等往使,至苏门答剌。其前伪王子苏干剌者,方谋弑主自立,怒和赐不及己,帅兵邀击官军。和力战,追擒之喃渤利,并俘其妻子,以十三年七月还朝。帝大喜,赉诸将士有差。 十四年冬,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咸遣使朝贡,辞还。复命和等偕往,赐其君长十七年七月还。十九年春复往,明年八月还。二十二年正月,旧港酋长施济孙请袭宣慰使职,和赍敕印往赐之。比还,而成祖已晏驾。洪熙元年二月,仁宗命和以下番诸军守备南京。南京设守备,自和始也。宣德五年六月,帝以践阼岁久,而诸番国远者犹未朝贡,于是和、景弘复奉命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而还。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而和亦老且死,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 A.多赍金币 金币:钱币财物 B.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 邀劫:邀人抢劫 C.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 踪迹:追踪探访 D.帝以践阼岁久 践祚:登上帝位 A.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 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B.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城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C.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 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D.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A.郑和历经三朝,七次出使。其中六次都是永乐年间奉明成祖之命出使,只有一次出使是在明成祖晏驾之后,先后出使过三十多个国家口。 B.明成祖命令郑和出使是出于政治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到海外追寻明惠帝的下落,另一方面是为了到海外炫耀军力的强大和国家的富裕。 C.郑和深通外交之道,对番国君长恩威并施。他在外交上主要采用怀柔的方式,动用武力大都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的无奈之举。 D.郑和出使西洋起到了多方面的作用。扫清海道,保护商旅;发展了明朝政府与海外国家的外交关系,所出使的国家纷纷纳贡称臣。 (l)交趾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聋,来 者日一多。(5分) (2)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 科举制度的取消对中国现代化造成的困难在于,原有的形成社会精英的方式由此而发生突然的断裂。正如一些研究者指出的,曾经由科举制度给社会提供的内聚力量,在其后几十年中一直都没有恢复过来。科举制度的取消既然产生如此多的消极后果,这是否可以得出一个保守倒退的结论,即中国根本不应该进行以科举制为核心的教育体制改革?显然不应得出这样的结论。变革不适应于时代要求的旧制度,毕竟是历史的大趋势。但采取什么方法,使制度改革可以取得真正的效果,则应是改革者考虑的最为关键的问题。 众所周知,在传统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个以士绅为主体的精英阶级。科举制所造成的社会流动性,使中国的农村社会存在着独立于城市的文化系统,这一文化系统是由士绅地主、宗族组织与相应的宗族学校私塾构成的。 在传统科举制度下,农村士绅通过科举所拥有的士绅身份,是保持其在农村中的精英地位的基础。他们正是借助这一身份与地位,获得社会的尊重,并成为农村社会与文化生活的主导者与组织者。正如张仲礼先生所指出的,“士绅作为一个居于领袖地位和享有各种特权的社会集团,也承担了若干社会职责。他们视自己的家乡福利增进与利益保护为己任。在政府官员面前,他们代表了本地的利益,他们承担了诸如公益活动、排解纠纷、组织修路筑桥、开河建堤等公共工程,此外,还组织地方治安,征税,弘扬儒学,兴建学校等农村社会生活的各项工作。”在这一文化系统中,由于宗族所拥有的相当数量的学田、义田、义学的存在,相当一部分同族子弟不分贫富均可以通过就读于本族的宗族学校,获得一定的文化知识,并成为农村的准文化人。据一些国外学者统计,近代以前,中国南方农村不少地区的识字率比20世纪20.30年代更高,这一点很大程度上可以从这种农村精英文化系统所维持的文化生态平衡得到解释。 由于这一农村文化系统的存在,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自主性。这是因为,传统农村士绅起到了国家与农村社会的中介作用。他们一方面代表官府向农民征税,另一方面又利用他们的特殊身份地位,而对官府保持自己的影响力。这就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农村地方利益的代言人。然而,由于科举的废止,对于农村士绅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此后中国农村中不再存在一个稳定的士绅阶级来充任农村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态环境的组织者与调节者。另一方面,学堂则成为跻身政界的唯一出路,而学堂均在省城和京城,又由于城市集中着财富、名位、权力这些社会稀缺资源的巨大优势,这样,自民国以来,就出现了大批农村知识青年源源不断地被城市吸纳并脱离农村的“无根化”过程。农村知识分子大量地单向地向城市流动,并在城市中去寻求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与空间,是清末民国以来社会变动的一个基本趋势。与此同时,由于农村文化人缺乏再生机制,农村文化生态从而持续退化与空洞化。在这种背景下,农村基层的权力结构发生什么变化?正如美国学者杜赞奇所指出的,“到了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村政权落入另一类型的人物之手。他们大多希望从政治和村公职中捞到物质利益,村公职不再是赢得公众尊敬的场所而为人所追求。”“传统村庄领袖不断被赢利型经纪人所取代,村民们称其为‘土豪’、‘无赖’或‘恶霸’。这些人无所不在,影响极坏。……进入民国之后,随着国家政权的内卷化,土豪劣绅乘机窃取各种公职,成为乡村政权的主流。”可以说,民国初年以后,主宰农村命运的,正是这样一些没有文化、甚至只有反文化的社会阶层。 科举制度的取消,实际上只是中国农村文化生态失衡的开始,农村智力资源向城市的单向流动,此后数十年从来没有中止过。除了那些心存田园浪漫情怀而下乡过几天“悠然见南山”悠闲日子的城市文人雅士外,农村不再是吸引人们的去处。 1.属于“由于这一农村文化系统的存在,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自主性”中的“自主性”的一项是( A.稳定的士绅阶级来充任农村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态环境的组织者与调节者。 B.农村青年可以源源不断向城市流动。 C.同族子弟不分贫富均可以通过就读于本族的宗族学校。 D.科举制度给社会提供的内聚力量。 A.科举制度使农村士绅通过科举所拥有的士绅身份,保持着在农村的精英地位,并成为农村社会与文化生活的主导者与组织者。废除科举后,他们无法再充任该角色。 B.科举制度废除后,在城市的学堂及财富、名利、权力吸引农村知识分子源源不断涌入,使农村文化生态持续退化和空洞化。 C.科举制度废除后,一些没有文化、甚至只有反文化的社会阶层掌控了农村基层政权。 D.心存田园浪漫情怀而下乡过几天“悠然见南山”悠闲日子的城市文人雅士不能给农村带来经济利益和文化提升 A.绅士作为一个居于领袖地位和享有各种特权的社会集团,也承担若干职责。这些职责主要是文化方面的。 B.然而,由于科举的废止,对于农村士绅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意思是农村士绅完全失去了做官从政的机会。 C.近代以前,中国南方农村不少地区的识字率比20世纪20.30年代更高,原因就在农村精英文化系统维持了文化生态平衡。 D.科举制度的取消,实际上只是中国农村文化生态失衡的开始,从此,农村不再是吸引人们的去处,任何人任何情况下都不再愿意去农村。
|
|
写作 40分 24.请以“十六岁,我想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要写成诗歌; (2)文中不要出现学校姓名班级等与考生相关的信息; (3)书写工整; (4)不少于700字。
|
|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8分) 夏 梅 说 梅之冷,易知也,然亦有极热之侯。冬春冰雪,繁花粲粲,雅欲争赴,此其极热时也。三、四、五月,累累其实,和风甘雨之所加,而梅始冷矣。花实俱往,时维朱夏①,叶干相守,与烈日争,而梅之冷极矣。故夫看梅与咏梅者,未有于无花之时者也。 张谓《官舍早梅》诗所咏者,花之终,实之始也。咏梅而及于实,斯已难矣,况叶乎?梅至于叶,而过时久矣。廷尉董崇相官南都,在告②,有夏梅诗,始及于叶。何者?舍叶无所谓夏梅也。予为梅感此谊,属③同志者和焉,而为图卷以赠之。 夫世固有处极冷之时之地,而名实之权在焉。巧者乘间赴之,有名实之得,而又无赴热之讥,此趋梅于冬春冰雪者之人也,乃真附热者也。苟真为热之所在,虽与地之极冷,而有所必辩焉。此咏夏梅也。 【注释】 ①朱夏:《尔雅•释天》:“夏为朱明。”故称夏季为“朱夏”。 ②“廷尉董崇相”二名:董崇相,名应举,福建人,时任南京大理寺丞,故沿古称谓这廷尉。廷尉,汉时为九卿之一,掌刑狱。南都,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南京为南都。在告,古代官员在家休假。 ③属:通“嘱”,嘱托 冷: ;热: 。 A.这一句话的意思是:奸巧的人会利用机会去亲近他们,既能够得到实际的名利,又不会有趋炎附势的讥讽;这些奸巧的人就像是在冬春之际,冰雪之中跑去欣赏梅花的人,他们才是真正趋炎附势的人。 B.作者批评那些表面上“趋梅”,实质上是“附热”;表象上是“趋同”,实质上是“附势”;表面上是“趋时”,实际上是怀有个人不可告人的目的人。 C.作者指出,这些人趋炎附势却不被人察觉,这是因为他善于制造假象,而把本质掩盖起来。 D.作者感叹那些能不计前途而附和处于低谷时的权贵的人是真正聪明的人。
|
|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16分) 种树郭橐驼传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瘘,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以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而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1)名我固当( ) (2)驼业种树 ( ) (3)早缫而绪 ( ) (4)故病且怠 ( ) A.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B.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C.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D.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1)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 (2)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题目。(5分)
移 居① 陶渊明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注】①义熙四年陶渊明在上京隐居的住所失火,直烧得“一宅无遗宇”。以后,经历了一年多的困苦生活,他移居浔阳的南村。②兹役:移居搬家。
|
|
默写(5分) 11.(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 (2)蒹葭采采, 。所谓伊人, 。 (3) ,英俊沉下僚。 (4) ,悠然见南山。
|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12分) 寻人启事 读“寻人启事”的时候,女孩正坐在长椅上。浓浓的树荫牢牢笼罩着椅子,这就像母爱,寒冷而郁闷。女孩无言。 用女孩的逻辑讲,母亲不疼她,母亲除了爱挣钱之外,最大的偏爱就是苛求她。必须、不准、专制、独裁是女孩给母亲的定义,并作为母亲的代称。 离开这个没有温暖的家,女孩蓄谋以久。女孩在留下这样一张纸条后,终于把计划变为现实:“妈,我走了,按您的意思去把铁变成钢。别找我,我会活得很好。别忘记,我很漂亮。” 读这留言,女孩感到报复的快意。 令女孩满意的是,母亲第二天就调动了A市的新闻媒体,登了“寻人启事”。这要花很多钱的。能让母亲花不必要的钱,女孩心里高兴。 你永远找不到我。女孩甩头向火车站走去。在B市,女孩卖报、做工。只有在离家时才能品味出家的温暖。 半个月后,母亲把寻人启事散发到了B市,这次的“寻人启事”颇有一些检讨书的味道:女儿,回来吧,妈不再……不再……女孩开始惭愧。可不能就这么投降,女孩咬咬牙又去了C市。 每天晚上抱着登着寻人启事的报纸入眠,已经成了离家女孩的一种习惯。在C市的两个月里,没有新的寻人启事,女孩感到失落和不安。 后来,女孩终于在《C市日报》上找到了一篇与自己有关的文字,但不是寻人启事,而是一则生日祝福:“女儿,生日快乐!”短短的几个字让女孩失眠了。 给母亲打电话,女孩第一次拨通了那个自己私下默念过百遍、千遍的号码。“此用户寻女未归,请留言。”挂上电话,女孩以泪流满面。 合同期总算结束了,女孩风尘仆仆的赶回A市,她颤抖着按响门铃,开门的确是个陌生人。原来,为了筹资找女儿,几天前,母亲将房子卖掉,去了南方。 第二天,报纸上多了一则启事: 寻母,速归。 A.只有离开了家,才深感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 B.只有离开了家,才有冲出“牢笼”的快感。 C.没有家中母亲的严格管教,深感离家的自由与开心。 D.只有踏入社会,才感到在社会中生存是多么不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