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幸福的珍藏

若荷

日历翻到最后一张,心中不禁感慨,又是岁末了。

早晨换上新的日历,将旧日历倦倦地扔在桌上,母亲拿过抹布,把桌面抹得锃亮,于是,旧日历也被她随手拿走了。那里面有她记下的亲朋好友的电话号码,也有偶尔因怕忘记某些事情而让我们给她记下的留言。我知道,母亲一定是把它收藏起来了。

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母亲习惯性地收藏一些旧物,她的那个小小的红漆木箱里,不仅保存着我们儿时看过的小人书、小发卡、红头花之类的琐碎物品,还有一些发黄的信件,或者那就是父母年轻时候的通信,有我们几个孩子在外求学工作时写给父母的只言片语。还有那曾经为我们做鞋用的大小不等的纸样儿,母亲也把它们码齐了折在一起,夹在一本旧杂志里。因为这些旧物,记录了我们成长的一些重要过程,记录了我们生活中的经历,或者,记录了父亲母亲的爱情或者婚姻,甚至是记录了生命。

曾经埋怨母亲,都是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攒它们做什么?母亲说:也不做什么,就是舍不得丢,看到它们,就想起过去的日子,想起你们的小时候。听了母亲的话,忽觉心里酸酸的,再看母亲的皱纹和白发,默默地将那些旧物重新撂起,郑重地放回原处。

母亲年纪大了,最近的几年里,身体多病,动辄感冒发烧,本来就有气管炎的毛病,就更一次次地引发。母亲拥有一处复式的楼房,那是我们为了孝敬她盖起的。但她不喜欢住,分三家把它们租了出去,自己坚持住在老房子里,那是她和父亲半生住过的。墙上的画、小院里的花,都是父亲留下的生活痕迹,母亲说,父亲的气息仿佛还在,所以她不离开。可不知是年久失修,还是什么原因,那所房子自从父亲去世后就开始漏雨,为此我们请人重新修整过,但最终没能修好。至今天,外面下大雨,屋里墙角处照旧雨水淋漓。阴雨连绵的季节,也还罢了,最怕急风骤雨的时候。偏偏母亲又不打电话告诉我们,只一个人用盆钵逐个角落接着,因为那时正是更深的夜晚,母亲怕惊动了我们的睡眠,便任由屋子里的浊水汩汩泛滥。

因为这个,不止是母亲,我的心里也时常觉得悲伤,“屋漏偏逢连阴雨”,怕的就是那种人在孤独却无人相助的境遇。想许多年前,父亲健在的时候,我们是何等的快乐!从小到大,何曾操心过家中的事情。那时的房屋好像也从来没漏过雨。在我们的眼里,父亲就是一座山,一棵高大的树,他撑起的,何止是一个家,而是我们心中的一片天。

九四年的十月,父亲因病去世,从那时起,我们家便成了典型的所谓“空巢”式家庭,母亲一个人守着偌大的庭院过日子,心情十分孤寂。我姐妹五个,除我之外都远在两百多里的城市工作。起初,姐妹几个商量好了,在忙过手头的工作之后,每隔几天就轮流赶回家陪母亲住两天。但是后来,母亲不忍看到女儿们奔波的辛苦,硬是不再让人陪她了。

母亲是个有思想的人,对生活也有着一定的见解,从不愿给儿女过多的麻烦。我父亲的去世,致使母亲大病了一场,在经过一个时期的调整之后,母亲开始走出家门,继续到老年大学学习,看到母亲孤独的身影,我一次次潸然泪下。由于母亲有读师范时打下的绘画基础,再加上她对待学习十分认真,无论刮风下雨从不间断,因此,母亲的绘画水平提高很快。至如今,母亲已参加了二十几次老干部书画展了,得到人们不错的评价。

以前,我去母亲那里是即兴的,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因为母亲的上学,我却不能来去自由了。每次去,必须先打过去一个电话和她“预约”。父亲去世后,我便成了母亲木讷的女儿,了无生趣的语言,生活里也很少有向母亲撒娇过,更不用说在电话里了,除了千篇一律的问安,永远都是波澜不兴的平和。而母亲总是接过电话,关心我的工作或生活。和父亲一样,母亲最希望听到的,是我在哪方面有了些成绩,日子过的开心不开心,快乐不快乐。

对儿女来说,时间就像一张旧了的白纸,翻过去就不会留下任何的痕迹,而对于父母来讲,那分分秒秒逝去的,是他们饱蘸着青春走过来的岁月。曾经的时光,在儿女们的眼中是朦胧的纱,在父母的记忆里却是一幅清晰的画,一件一件,无一不是幸福的珍藏。

(选自《散文选刊》2007年第9期,有删改)

1.文中母亲是怎样一个人?

2.细节是散文艺术的生命。请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3.本文题目为“幸福的珍藏”,有什么含义?

 

下面语段中加横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石钟山上那些错落有致的奇石以及记载着天下兴衰的石刻令人叹为观止。石钟山的名字也叫得奇,围绕这一名字的由来,人们开展了激烈的争论。卷入这场争论的,有名扬四海的文人墨客,也有戎马倥偬的赳赳武夫,还有名不见经传的山野村人。无论结果如何,不容置喙的是,石钟山因此更加有名了。

A.叹为观止    B.戎马倥偬    C.名不见经传   D.不容置喙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创业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不熄引擎,是植根于每个人心中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种子”。推动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3亿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中间,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试想一下,如果13亿人的创新创造潜能充分释放出来,那将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A.不仅要解放社会生产力,更要解放社会创造力

B.既要解放社会生产力,又要社会创造力的解放

C.靠社会生产力的解放,更要靠解放社会创造力

D.解放社会生产力的同时,还要解放社会创造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被毛泽东称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北大校长蔡元培信奉“三不原则”:不做官,不纳妾,不打麻将。

2.著名学者任继愈专心治学,公开宣布了他的“三不规矩”:不过生日,不出全集,不当挂名主编。

3.以一部《围城》蜚声中外的钱钟书一生信奉“三个不愿”:不愿花不明不白的钱,不愿见不三不四的人,不愿听不痛不痒的话。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四个关键词。

金庸小说艺术上的成功,得力于戏剧、电影者尤多。戏剧和电影方面的实践,对他的小说创作很有影响。如果说其小说场面和人物调度的舞台化来源于戏剧的话,那么笔墨描写的视觉化、场景组接的蒙太奇化等则得力于电影。金庸在小说中运用戏剧技巧,形态多样;至于将电影技巧引进小说,更构成了金庸作品艺术上的一大特色。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文后各题。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本诗情寓景中,请从诗的前两句中选择一个意象作简要分析。

2.事实上,是不可能有四百余年前的“王谢堂前”的老燕如今飞人寻常百姓家的,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①《离骚》中,作者批判世俗崇尚投机取巧,任意更改道德准则的诗句是“              ”。

②在陶渊明《桃花源记》中,作者通过“_              ”两句诗,写桃花源中老人孩童的生活状态来表现此中百姓生活的愉快。

③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通过场景描写来表达对百姓遗忘历史不思进取的现状的痛心的诗句是“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崔慰祖,字悦宗,清河东武城人也。父庆绪,永明中为梁州刺史。慰祖解褐奉朝请。父丧不食盐,母曰:“汝既无兄弟,又未有子胤。毁不灭性,政当不进肴耳,如何绝盐?吾今亦不食矣。”慰祖不得已,从之。父梁州之资,家财千万,散与宗族。漆器题为“日”字,“日”字之器流乎远近 得父时假贳文疏,谓族子紘曰:“彼有自当见还,彼无吾何言哉?” 悉火焚之。好学,聚书至万卷,邻里年少好事来从假借,日数十帙,慰祖亲自取与,未尝为辞。为始安王遥光抚军刑狱,兼记室。遥光好棋,数召慰祖对戏。慰祖辄辞拙,非朔望不见也。 建武中,诏举士,从兄慧景举慰祖及平原刘孝标并硕学。帝欲试以百里,慰祖辞不就。国子祭酒沈约、吏部郎谢朓尝于吏部省中宾友俱集,各问慰祖地理中所不悉十余事,慰祖口吃,无华辞,而酬据精,一座称服之。朓叹曰:“假使班、马复生,无以过此。”慰祖卖宅须四十五万,买者云:“宁有减不?”答曰:“诚宜韩伯休容二价?”买者又曰:“君但卖四十六万, 一万见与。”慰祖曰:“岂是我心乎?”少与侍中江祀款交,及祀贵,常来候之,慰祖不往也。与丹阳丞刘沨素善遥光据东府反慰祖在城内城未溃一日沨谓之曰卿有老母宜出。命门者出之。慰祖诣阙自首,系尚方,病卒。慰祖著《海岱志》,起太公迄西晋人物,为四十卷,半成。临卒,与从弟纬书云:“常欲更注迁、固二史,采《史》、《汉》所漏二百余事,在厨簏,可检写之,存大意。《海岱志》未周悉,可写数本,付护军诸从事人一通,及友人任昉、徐寅、刘洋、裴揆,令后世知吾微有素业也。”又令以棺亲土,不须砖,勿设灵座。

【注】①韩伯休,东汉人士,因卖药三十多年从不接受还价而为世人所知。②贳shì借贷。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政当不进肴                  羞:美味的食品

B得父时假贳文疏                料:估量,揣测

C.而酬据精                      悉:详尽,详细

D.《海岱志》未周悉             的确,确实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容二价                       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B.邻里年少好事来从假借         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

C存大意                       久之,能足音辨人

D慰祖不往也                   人非生知之者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崔慰祖出身官宦家庭,为人孝顺。他的父亲曾担任粱州刺史、奉朝请。父亲去世后他坚持不吃盐,在母亲的劝说下他改变了这种做法。

B.崔慰祖家境殷实富裕,为人仗义疏财。他的父亲在梁州有很多财产,崔慰祖都分给了自己的族人,甚至将他人的租借字据全都烧掉了。

C.崔慰祖有才华,不善言辞却能服众。国子祭酒沈约、吏部郎谢朓的朋友曾经向崔慰祖询问有关地理方面的问题,他的回答有理有据,令人折服。

D.崔慰祖在历史方面颇有研究,却著述未竟。他想对司马迁和班固的历史著作再作注释,因病逝未能如愿,其《海岱志》也只完成了一半。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与丹阳丞刘沨素善遥光据东府反慰祖在城内城未溃一日沨谓之曰卿有老母宜出

5.把文中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谓族子紘曰:“彼有自当见还,彼无吾何言哉?”

2)遥光好棋,数召慰祖对戏。慰祖辄辞拙,非朔望不见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不仅在中国,在整个东亚地区,海参都有着至高的号召力。它跟鱼翅、燕窝、人参、灵芝等东西一样,被认为能够“大补”而备受追逐。

自然界的海参至少有1400多种,确定能吃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作为食物而言.它也还是不错的。它几乎不含脂肪,蛋白质含量超过干重的一半,这在各种食物中,大概只有去掉蛋黄的鸡蛋才能胜出了。不过蛋白质显然不是它“珍贵”的原因——要是以此来衡量的话,鸡蛋、瘦肉、牛奶、豆腐都要比它经济实惠无数倍。

人们花了那么高价钱,自然是希望其中有神奇的“活性成分”。海参中含量次于蛋白质的是一类被称为“粘多糖”的东西。海参中的粘多糖是硫酸软骨素,能占到干重的10%以上。硫酸软骨素通常是从鱼翅或者牛的气管中提取的,有临床试验显示它似乎对缓解关节疼痛有效果。虽然科学上还只是“似乎”,但保健品厂商们早就把它说成是“能够”了。因为它们都是“天然产品”,人们也就抱着“宁可信其有”的态度去接受。对于关节疼痛这类症状的缓解,“宁可信其有”是个极其有效的药方。在硫酸软骨素缓解关节疼痛的临床试验中,实验组的确反映“感觉好多了”。不过,安慰剂组也反映“感觉好多了”——也就是说,只要想着“我在接受冶疗”,不管吃什么都会“感觉好多了”。

中国古人把这种海里的东西叫作“海参”,是认为它跟人参一样“滋补”。其实海参和人参长得没有相近的地方——美国人把它叫作“海黄瓜”,就远远不如中国的“海中人参”高端大气。人参中的“活性成分”一般认为是皂苷——皂苷是一种存在于多种植物中的成分,比如大豆中也有。而有意思的是,海参中也有相当多的皂苷,以至于许多科学家也对这些皂苷产生了兴趣。实际上,海参产生皂苷,是作为“化学武器”来防身的——就像女士们的辣椒水,对于不怀好意的靠近者有相当的杀伤力。科学家们发现,皂苷具有细胞毒性,似乎能够抗炎、抗真菌以及调节免疫等等。不过最具有号召力的,还是抗肿瘤。在一些细胞试验中,人参皂苷对于特定的癌细胞展示了良好的抑制作用。这当然让药厂或者海参爱好者很高兴,不过这高兴实在是太早了一些——科学家们也郁闷地发现,这些皂苷不仅能抑制癌细胞,对于正常细胞也有杀灭能力。更要命的是,那些试验用的是海参提取物或者皂苷——而从打捞到餐桌,海参要经过挺复杂的处理与烹饪,那些皂苷是不是还“活着”也未然可知。

从这几种主要成分中没有得到想要的“神奇”,科学家们把目光对准了其中的脂肪——虽然含量少,万一“有奇效”呢?结果还真找到了两种特有的成分,一种类似鱼油的成分,另一种具有抑制脂肪氧化的活性。这后一种被用于治疗哮喘、溃疡性结肠炎、关节炎,在细胞试验中也展示了抑制癌细胞生长的活性。不过,这些试验也很初步,距离“吃海参具有这些功能”还相当遥远。

考虑到其中的“活性成分”是不是有“坏的方面”很不清楚,从谨慎保守的原则出发,建议孕妇们就不要为了“没准有”的好处,去冒“没准有”的风险了。对于一般人群,海参还是一种不错的食品。如果喜欢吃,也有钱吃,吃吃也没啥大问题。至于传说中的“治疗癌症、关节炎、运动损伤、腱炎和其他炎性疾病”之类的功能,就别当真了。

(本文选自《闲话海参》,略有删改。作者云无心。)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海参跟鱼翅、燕窝、人参、灵芝等东西一样,被认为能够“大补”而备受人们追逐,有着至高的号召力。

B.单从蛋白质含量来看,作为食物的海参,远不如鸡蛋、瘦肉、牛奶、豆腐经济实惠。

C.中国古人把这种海里的东西叫作“海参”,是从“滋补”保健的角度来命名的;美国人把它叫作“海黄瓜”,是从外形的角度来命名的。

D.硫酸软骨素通常是从鱼翅或者牛的气管中提取的,保健品厂商们说它“能够”对缓解关节疼痛有效果,因为是“天然产品”,人们也就抱着“宁可信其有”的态度去接受。

2.下列关于“皂苷”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参中的“活性成分”一般认为是皂苷,而海参中也有相当多的皂苷,所以许多科学家也对这些皂苷产生了兴趣。

B.科学家们发现,皂苷具有细胞毒性,似乎能够抗炎、抗真菌以及调节免疫等等。不过最具有号召力的,还是抗肿瘤。

C.海参为了自卫而产生的皂,不可能只对癌细胞无情斩杀而跟正常细胞友好相处,可以说离抗肿瘤还很遥远。

D.科学家们郁闷地发现,从被打捞出海到送上餐桌,经过挺复杂的处理与烹饪,海参中的皂苷早己失去了功效。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关节疼痛这类症状的缓解,“宁可信其有”是个极其有效的药方。也就是说,只要想着“我在接受治疗”,不管是吃硫酸软骨素还是吃安慰剂都会“感觉好多了”。

B.从海参的几种成分中——无论是硫酸软骨素、皂苷,还是脂肪,科学家们都没有得到想要的“神奇”。

C.海参脂肪中具有抑制脂肪氧化的活性成分在细胞试验中展示了抑制癌细胞生长的作用,所以被用来治疗哮喘、溃疡性结肠炎、关节炎。

D.人们花了那么高价钱,自然是希望其中有神奇的“活性成分”,但是其中的“活性成分”是不是有“坏的方面”很不清楚,有没有“没准有”的好处也不明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培厚“精神新土层”,迎接“新集体生活”

去年年底,腾讯公布官方数据显示,用户每天在微信平台上平均阅读5.86篇文章。以每篇1500字计,一个月下来就是一本200多页的书。这样一本“书”,恐怕难以扭转“中国人不读书”的印象,也不足以涵养丰盈的精神生活。不仅仅是在中国,美国埃默里大学教授马克·鲍尔莱恩对于“把时间都花在了社交网站”上的年轻人,也忧心忡忡。为了提醒埋头手机者保留一个“与历史、与艺术、与公民理念相遇”的生命空间,他的书名就叫《最愚蠢的一代》。

作家博尔赫斯说:如果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爱书之人,可能都幻想过这样一座图书馆:没有容积的限制、跨越时空的区隔,“摊开你的手掌,无限在此收藏”。网络不就是这样吗?飞速发展的搜索技术、不断扩大的社交平台,海量的信息、无界的交流,只需在巴掌大的屏幕上敲击几下就尽在掌握。从丰富性的角度看,互联网绝不该成为文化的沙漠,而应是比博尔赫斯的想象更辉煌的“天堂”。

今天的“新集体生活”更加开放、更加自由、个性更加鲜明。在网络的土壤中,即便是荒腔走板的歌声,也可能因触动隐秘的心弦而得到共鸣。只是,这样的个性张扬,虽为文化土层的培育提供了更大空间,却也“既有繁花,亦生稗草”,让互联网文化显得颇为芜杂。微信公号不乏“揭秘”“爆料”“有染”等吸引眼球的劲爆词汇,更有“30岁以前要明白”“中国人转起来”等或浓或淡的心灵鸡汤这些内容尽管无伤大雅,却也难免让人担心它们背后日渐贫血的心灵。

面对泥沙俱下的文化洪流,尤其需要澄清自己的文化水源,才能于沙中淘到金。无论有多么庞大的库存,你能接触到的如果只是你知道或者愿意知道的那一小部分,那与其说是看到了世界,不如说只是验证了自己。从这个角度看,那些无法深究的八卦、那些不知所云的感悟、那些似是而非的谣传、那些低俗庸俗的段子,不是丰富了你的生活,反而是把你阻隔在了一个伟大的宝库之外。

互联网的丰富,正源于其海纳百川。网络时代独有的文化,可说是一种“新集体文化”。知识之海、观念之海,在每个“集体人”的参与中更显无涯。无数网友的标记、评论和打分,形成了影片、书籍、音乐的“标准”;网站中,许多专业人士分享的知识、经验、见解,形成了对一个问题的多角度考察。而如博客、微博、朋友圈,离开了成千上万用户的参与更是毫无意义。互联网,网聚人的力量;新集体文化,同样网聚每个人的文化。

今天的中国人,尚未走出自身“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又一脚踏进信息时代的洪流,与全世界一起走进“旷古未有之大时代”。近百年来生活方式的变化,可能比之前上千年更大。

从人类文明进程看,这样的时刻,往往伴随着文化活力的迸发。灿烂的文化成就,都生长于全新生产生活的土壤。正是从这样的角度,我们有着怎样的文化素养,不仅仅决定着我们能收获什么。告别肤浅,告别短促,走出心灵之“宅”,克服精神之“惫”,培厚新集体文化的精神土层,才能给历史真正留下属于我们时代的文化遗产。

(选自《人民日报·人民观点》2015年03月02日,有删改)

1.下列选项中对“新集体生活”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新集体生活”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可以更加开放,更加自由,个性更加张扬。

B在“新集体生活”中,即便是发表一些不太靠谱的主张,也有可能从中得到共鸣。

C“新集体生活”为文化土层的培育提供更大的空间,从而使网络文化更为繁荣。

D“新集体生活”中的每一个成员需要明辨是非,去粗取精,才能获得文化的精髓。

2.对本文观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去年底,我国国民的阅读量平均每人每日阅读近6篇,一个月电子的阅读量就等于200多页一本书,这大大丰富了国民的精神生活,但并不能就说国民精神境界得到了提高。

B网络中的搜索技术、社交平台,海量信息与无界交流,都可以随意掌握在人们手中,正可谓“摊开你的手掌,无限在此收藏”,互联网或许可成为人们文化精神中的“天堂”。

C微信公号为吸引人们的眼球,常用些劲爆的词汇,增添些五花八门的内容,这些内容尽管无伤大雅,却也难免让人担心它们背后日渐贫血的心灵。

D对于当今的中国人来说,在尚未走出自身困境的同时,又踏进纷繁浩瀚的信息时代,这不仅仅是个挑战,更是一个机遇,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可以着力促进文化活力的迸发。

3.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赞同美国教授马克·鲍尔莱恩的《最愚蠢的一代》里的观点,对当代年经低头族迷恋社交网络感到担忧,认为人不能迷失在网络中,丢失“与历史、与艺术、与公民理念相遇”的生命空间。

B互联网带着人们走进“新集体生活”,人们不再受时空阻隔,可以尽情地在网络上晒出自己的生活与观点,随时进行交流,这样的生活,使人个性得到张扬,也为文化土层的培育提供了更大空间。

C本文作者思路缜密,语言含蓄典雅,旁征博引,针对当今网络时代独有的现象,独有文化深入思考,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这反映出作者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思维力,与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D对于随处可见的低头族,作者并没有过分的担忧,而是用自己的看法加以引导,提醒人们应注意涵养文化,增厚“精神新土层”,以引起人们的注意,防止精神的匮乏,警戒文化沙漠时代的出现。

 

共359704条记录 当前(19080/35971) 首页 上一页 19075 19076 19077 19078 19079 19080 19081 19082 19083 19084 19085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