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以《我生活在      之中》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中,那么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中,那么他就学会了自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那么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真诚中,那么他就学会头脑平静地生活。

要求:

1从所给材料中选择一个加点的词语或另外再选一个更适合你自身情况的词语,填写在题目的横线上。

2文体为记叙文,要有场景和细节描写

3不少于800字

 

在下列横线上,仿照加横线的句子,再续写两个句子,要求句式基本一致,内容贴切、自然即可。

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还要有:春天百花散发的缕缕芳香,夏日碧水带来的阵阵清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我只欠母亲

赵鑫珊

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

一九五五年八月上旬,我一直在期待录取通知书的到来,前途未卜。是否能考取,没有把握,虽然自我感觉考得不错。是否能考取第一志愿第一学校,更是个未知数。不能有奢望。

八月中旬,羊子巷、马家巷一带有几位考生已经接到通知,更叫我心焦——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体验到什么是心焦或焦虑。不安和焦虑也会有助于打碎平庸。

邮递员骑着自行车一天送两回信:上午约十点,下午约四点。我是天天盼决定命运的信件。

一天下午,我在马家巷大院内同一群少年玩耍。

“赵鑫珊,通知书!”邮递员的叫声。

我拆信的手在颤抖。旁边围观的少年首先叫了起来:“北京大学!”

中国章回小说常用这样两句来形容人的幸福时刻:“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我看到母亲的表情是满脸堆笑,为儿子的胜利。

第二天,母亲为我收拾行装。一共带两个箱子,一条绣花被子。

母亲把一件件衣服放进箱里,并用双手抚平,泪水便滴在衣服上。

“妈,你哭什么?我考上了,你应该快活才是!”我这一说,妈妈的泪水流得更多,但她没有解释她为什么哭。

后来我成长了,读到唐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才渐渐明白母亲为什么暗暗垂泪。

母亲不善言辞。她预感到,儿子这一走,在娘身边的日子就不会多。母亲的预感是对的。大学六年,我一共回过三次家。加起来的时间不到两个月。主要原因是买不起火车票

母亲死后二十年,大妹妹才告诉我,我去北京读书的头两年,妈妈经常哭,以至于眼睛受伤,到医院去看眼科。

听妹妹这样述说往事,我发呆了好一阵子。我对不起母亲!过去我不知道这件事。我后悔我给母亲的信很少且太短。

后来邻居对我说:“你娘总是手拿信对我们说:‘你们看我儿子的信,就像电报,只有几行字!’”我总以为学校的事,母亲不懂,不必同母亲多说——今天,我为我的信而深感内疚!在校六年,我给母亲报平安的家信平均每个月一封。每封不会超过三百个字。

六年来,我给母亲的信是报喜不报忧。这点我做得很好。我的目的很明确,不让母亲为我分心、牵挂、忧愁。按性格,我母亲的忧心太重,不开朗。以下事情我就瞒着母亲:我非常穷,却老说我的助学金很多、足够。去学校报到,母亲东借西借,为我凑了三十元,后来我就再也没有向母亲要过一分钱。当时我父亲已接近破产,家境贫穷。“反右”运动我受到处分,也没有告诉母亲。读到四年级,我故意考试考砸主动留一级,更瞒着她。她也没有觉察,我怎么要读六年。

大妹妹问过母亲:“妈,你为什么最喜欢哥?”

“你哥是妈烧香拜佛求来的崽。”

祖父一共有五个儿子。我父亲是长子。母亲头胎和第二胎都是女儿,不到两岁便夭折。不久,我二婶生了儿子叫赵宝珊,这样一来大家庭的长孙便在二房,不在大房。我母亲的地位大受威胁,遭到歧视。在饭桌上,祖父常用讽刺的口吻,冷言冷语敲打我母亲:“先长胡子的,不如后长须的。”意思是二婶后来者居上,先得了儿子,我母亲落后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重男轻女,母以子贵现象很严重。

母亲忠厚、老实,只好把眼泪往肚子里咽。她偷偷地去万寿宫拜佛,求菩萨保佑赐给她一个儿子。不久我出生了。

我刚四岁,母亲便让我读书,发蒙,为的是赶上大我两岁的宝珊。所以整个小学、中学,我和堂兄宝珊都是同年级。母亲的良苦用心只有等到我进了大学,我才知道。母亲说:“你为娘争了口气!”

离开家乡的前一夜,妈舍不得我,抱着我睡。当时我十七岁。其实自我出生,从没有离开过娘。好在我走后,还有弟弟妹妹在母亲身边。

往北京的火车渐渐开动的时候,我看到我母亲、大妹妹梅秋(十岁)、弟弟光华(八岁)和小妹云秋(四岁)久久站在站台上目送我。这回妈没有哭。

我这个人,活到今天,谁也不欠,只欠我母亲的,没有能在她身边侍奉她八年、十年,使我深感内疚。

(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我临行前,母亲暗暗垂泪是因为她明白到儿子这一走,等待她的将是聚少离多的苦闷日子。

B.上了大学,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更为了证明自己的独立,没再向母亲要过一分钱。

C.散文用拙朴自然的语言,真挚动人的情感,勾勒出一个含情脉脉的儿子对母亲忏悔式的追忆。

D.我收到通知书时,母亲满脸堆笑,为儿子的胜利感到欣慰,为自己的良苦用心感到满足,更对儿子今后似锦的前程充满期望。

E.当赵宝珊出生后,母亲为了挣回在赵家的地位,偷偷求神拜佛,保佑赐给她一个儿子,反映了当时社会重男轻女,母以子贵的现象很严重。

(2)文章开头写道“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有何意义?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

(3)在文中作者多次用细节描写追忆母亲,请举例,并说说分别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3)《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段中通过众宾客的神态表现出送行气氛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水村闲望

(宋)俞紫芝①

画桡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③。

翡翠④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⑤在芦花。

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⑥翩翩露酒家。

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①俞紫芝:宋代诗人,笃信佛教,终身不仕。②桡,船桨,指代船。③赊,语助词。④翡翠,翡翠鸟。⑤别业,原意为别墅,此指白鹭栖息的地方。⑥旆,旗。

(1)诗歌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2)结合颔联和颈联简要分析诗歌景物描写的手法。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一下小题。

孟尝君,名文,姓田氏。齐王惑于秦、楚之毁,以为孟尝君名高其主而擅齐之权,遂废孟尝君。诸客见孟尝君废,皆去。冯驩乃西说秦王曰:“王亦知齐之废孟尝君乎?使齐重于天下者,孟尝君也。今齐王以毁废之,其心怨,必背齐;背齐入秦,则齐之情,人事之诚,尽委之秦,齐地可得也。君急使使载币阴迎孟尝君,不可失时也。”秦王大悦,乃遣车十乘黄金百镒以迎孟尝君。冯驩辞以先行,至齐,说齐王曰:“今臣窃闻秦遣使车十乘载黄金百镒以迎孟尝君。孟尝君不西则已,西入相秦则天下归之,临淄、即墨危矣。王何不先秦使之未到,复孟尝君,折秦之谋,而绝其霸强之略。”齐王曰:“善。”王召孟尝君而复其相位,而与其故邑之地,又益以千户。

自齐王毁废孟尝君,诸客皆去。后召而复之,冯驩迎之。未到,孟尝君太息叹曰:“文常好客,遇客无所敢失,食客三千有余人,先所知也。客见文一日废,皆背文而去,莫顾文者。今赖先得复其位,客亦有何面目复见文乎?如复见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冯驩结辔下拜。孟尝君下车接之,曰:“先生为客谢乎?”冯驩曰:“非为客谢也,为君之言失。夫物有必至,事有固然,君知之乎?”孟尝君曰:“愚不知所谓也。”曰:“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君独不见夫朝趣市者乎?明旦,侧肩争门而入;日暮之后,过市朝者掉臂而不顾。非好朝而恶暮,所期物忘其中。今君失位,宾客皆去,不足以怨士而徒绝宾客之路。愿君遇客如故。”孟尝君再拜曰:“敬从命矣。先生之言,敢不奉教焉。”                                        

(节录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国之情,人事之诚,尽委之秦             诚:实情

B.君急使使载币阴迎孟尝君                   币:钱币

C.君独不见夫朝趣市朝者乎                   趣:同“趋”

D.不足以怨士而徒绝宾客之路                徒:白白地

2. 文中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

B.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

C.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

D.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尝君被废黜的原因,除了是齐王不满其声名盖过了自己并独揽了齐国的政权,还有就是齐王被秦、楚两国散布的流言蜚语迷惑。

B.众宾客的离去反衬了冯驩的忠诚,西行游说的成功更说明了他的能力。冯驩并不同于那些鸡鸣狗盗之辈。

C.孟尝君有食客三千,体现了他的礼贤下士,而他复职后准备狠狠地侮辱弃他而去的宾客,又反映了他心胸狭隘,缺乏容人之量。

D.冯驩不仅善于游说,而且善于劝谏。他巧用比喻劝说孟尝君,并真心祝愿他能恢复往日门客盈门的盛况。孟尝君最终接受了他的建议。

4.翻译文中划线句子及课文原文。

(1)齐王惑于秦、楚之毁,以为孟尝君名高其主而擅齐之权,遂废孟尝君。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下列选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

B.《春秋》是由孔子修订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事语言极为简练。后来有补充,解释《春秋》的书,称为“春秋三传”,为《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三皇五帝到汉末时期的悠久历史。被鲁迅称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鲁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著有小说集《朝花夕拾》、《呐喊》等。

 

下列各选项中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②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夫晋,何厌之有      

大王来何操     

A.①②    

B     

C    

D     

 

下列加横线字词类活用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①晋函陵   

②既封郑     

踞以骂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A.①②    

B.②     

C.    

D.① 

 

下列选项中加点虚词用法与示例相同的一项是(   

示例:臣壮也,犹不如人

A若不阙秦,将焉取  

B因人力而敝之

C丹不忍以己私   

D厚,君之薄也

 

共359704条记录 当前(19915/35971) 首页 上一页 19910 19911 19912 19913 19914 19915 19916 19917 19918 19919 19920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