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红楼梦》的开篇神话

《红楼梦》是由一个神话故事开端的。说的是大荒山无稽崖下,有一块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石头,幻化为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浇灌三生石畔上的一棵绛珠仙草,后来仙草修成女身,愿把一生所有的眼泪

还他的情。因此一事,便引出一部悲金悼玉的《红楼梦》来。

故事虽然说来荒唐无稽,但是任何神话都有其尘根俗缘。曹雪芹编造的这个神话故事,毫无疑问也是有其现实的基础的。那么,《红楼梦》中的这块顽石,到底生于何方何地呢?作者说是本于“大荒山,无稽崖”,用脂砚斋的话来说,就是“荒唐也,无稽也”,亦即是无可稽考之处。在我看来,这是作者和批者有意让人处于扑朔迷离之中,它应当是真有其出处的。依据相关材料揆情度理,我认为,它应当是我国东北部的长白山。在远古时代,人们便称此为“大荒山”。我国第一部地理学著作《山海经》中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咸,在肃慎之国。”肃慎,位于我国东北的东北部;不咸,蒙语即神仙的意思;不咸山,即仙山。长白山天池之畔有一天豁峰,山峰形状奇特。山石巨大,其中最大的一块,便名曰“补天石”。 

“绛珠仙草”又是什么呢?我认为,它即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人参。人参常被称之为“神草”或“仙草”,长着对生的绿叶,绿叶中间挺立着一株长长的花柱,柱上结着一串串红宝石似的珠果,颜色绛红绚丽,形状如同南国红豆,晶莹剔透。这样看来,这个“绛珠仙草”不是人参又是什么呢?

“神瑛侍者”呢?他似是“神鹰”的谐音。很早以前,满人中间流传一个神话:有三个仙女在长白山天池里洗澡,有一只神鸟(也有称说神鹰的)噙来一颗绛红的仙果放到最小的仙女佛库伦的衣服上,仙女吞下红果后生了个男孩,便是清室祖先布库里雍顺。因此,神鸟(或神鹰)与绛红仙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了,曹雪芹只不过是将其巧妙地改造了一番,且完全不露一点痕迹。

为什么曹雪芹要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来牵引出这部百年望族的兴衰史呢?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便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他们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因此曹雪芹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开篇,这与他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念有着直接的关系。曹雪芹生于末世,当年随同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唯独他结庐在荒凉的西郊荒野村,穷困潦倒,怎能不产生“娲皇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下一块未用”的慨叹呢?

曹雪芹在一首《画中诗》中说:“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溯源应太古,堕世又何年?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这里明明点出这块顽石的来历,它的根源本来尊贵,详溯其源当是出自太古的大荒山(即长白山山巅),遥想当年是何等的荣耀,只是今日才蒙蔽尘埃,埋没于蓬蒿之中。现虽欲返璞归真,但又不能去攀结那些豪门权贵,只能是“自怨自愧,日夜悲哀”而已!并于万般无奈之中,才求诸笔墨文字,冀图得到诸如空空道人之类的人去传述其一番历历可数的心迹罢了。

1.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石头出自大荒山无稽崖下,作者认为大荒山应当是长白山。

B《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绛珠仙草”,作者认为即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被人们称为神草或仙草的人参。

C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便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红楼梦》的开篇神话故事表现了曹

雪芹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念。

D《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神瑛侍者”,作者认为“神瑛”似是“神鹰”的谐音。神瑛侍者即清

室祖先布库里雍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大荒山即长白山,是因为在远古时代,人们称此长白山为“大荒山”, 长白山天池之畔有块巨大山石名为“补天石”。

B作者认为“绛珠仙草”即人参,因为人参长着对生的绿叶,中间花柱头上结着一串串宝石似的珠果,与《红楼梦》描写的“绛珠仙草”很像。

C随同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而曹雪芹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却穷困潦倒,所以让他产生“单单剩下一块未用”的慨叹。

D满人神话中神鸟(或神鹰)与绛红珠果的兰因絮果缔结在三生石畔的故事,被曹雪芹妙若无痕地运用到了《红楼梦》中。

3.根据文章内容,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雪芹编造的这个神话故事,是有其现实的基础的。那么,《水浒传》开头“洪太尉误走妖魔”的神话也应该是有其尘根俗缘的。

B虽然作者在《画中诗》与《红楼梦》中都写到了“石头”,但诗中的石头与《红楼梦》中的补天石没有内在的联系。

C作者认为《山海经》中的不咸山即长白山,说明《山海经》中的地名有的是少数民族语言的音译。

D作者对《红楼梦》的开篇神话中的主要事物一一作了考证,说明作者对满族历史及满族风情非常熟悉。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日,某地一位老人接8岁孙女放学,在路口猛拍等红灯的公交车,要求上车,司机没有开门。进站后爷爷上车,对司机大骂,同车的人劝阻老人无效,小孙女挺身而出:“爷爷是你不对,再这样你就别接我了!”然后转身对司机说:“阿姨,对不起,是我爷爷不对,我替爷爷向您道歉。”司机听后感动落泪。

此事一经传开,网友纷纷热评: “这小孩教得太好了,下一代都像这样何愁国不强;从小培养道德素质很重要。”“身教重于言传,爷爷怎么能做这样的榜样?爷爷还不如孙女明事理。”

对于以上事件,你怎么看?

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中国文化传统中有许多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的古训,它们不仅寓意深刻,而且对人们有警示作用。例如:“人有欲,则无刚。刚则不屈于欲”,这句话的意思是,人要是有私欲,就不会坚强;真正刚强的人,必然不会屈服于世俗种种欲念的诱惑。这条古训告诫人们要去私欲,做刚强的人。只有无所求才能无所谓,才能勇往直前。请根据示例向大家推荐一条你最喜欢的古训,要求语言简明连贯。

(1)我最喜欢的一句古训是:                                                

(2)这句古训的意思是(10——50字):                                     

(3)这句古训告诫人们(10——50字):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李、杜齐名,但他们的性格和诗风却很不相同。              

                              李白和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就像天上的双子星座一样,永远并列着发出不灭的光辉。

①一个诗风老成稳健,倾向现实主义

②一个像忍苦载重的犍牛

③一个像狂放不羁的骏马

④一个深沉悲天悯人

⑤一个诗风清新飘逸,极具浪漫色彩

⑥一个洒脱魅力十足

A.⑥④③②⑤①

B.③②⑤①⑥④

C.⑤①⑥④③②

D.⑤②④⑥①③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老人桑提亚哥正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句话的写照。

B、童年的两大趣事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导我走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

C、埇桥区围绕省文明城市“测评体系”的指标和标准为中心,强调城市管理、市民素质两大方面,开展了“四清”“五化”等重点工作。

D、我们不妨把被赋予了崭新含义的“生无所息”这句格言,写在时代的旗帜上,为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在这次演讲比赛中,来自基层单位的选手个个表现出色,他们口若悬河,巧舌如簧,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B、假如没有我们媒体的鼎力相助,该电影即使大腕云集,也不可能获得如此高的票房收入。

C、等级森严的贾府中,所有人在有外客来时,都得敛声屏气,但王熙凤例外,可见她地位不凡。

D、访问这种人家的时候,他们决不登堂入室,只在门外站着谈一谈就好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龙应台

当场被读者问倒的情况不多,但是不久以前,一个问题使我在一千多人面前,突然支吾,不知所云。

他问的是:“家,是什么?”

家是什么,这是小学二年级的作文题目吗?和“我的志愿”、“我的母亲”、“我的暑假”同一等级。怎么会拿到这里来问一个自认为对“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 早有体会的人?

问者的态度诚诚恳恳的,我却只能语焉不详蒙混过去。这么难的题啊。

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早上赶车时,有人催你喝热腾腾的豆浆。天若下雨,他坚持你要带伞。烫的便当塞在书包里,书包挎在肩上,贴身还热。周末上街时,一家四五口人可以挤在一辆机车上招摇过市。放学回来时,距离门外几尺就能听见锅铲轻快的声音,饭菜香一阵一阵。晚了,一顶大蚊帐,四张榻榻米,灯一黑,就是黑甜的时间。兄弟姊妹的笑闹踢打和被褥的松软裹在帐内,帐外不时有大人的咳嗽声,走动声,窃窃私语声。朦胧的时候,窗外丝绸般的栀子花香,就悠悠飘进半睡半醒的眼睫里。帐里帐外都是一个温暖而安心的世界,那是家。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人,一个一个走掉,通常走得很远、很久。在很长的岁月里,只有一年一度屋里头的灯光特别灿亮,人声特别喧哗,进出杂沓数日,然后又归于沉寂。留在里面没走的人,体态渐孱弱,步履渐蹒跚,屋内愈来愈静,听得见墙上时钟滴答的声音。栀子花还开着,只是在黄昏的阳光里看它,怎么看都觉得凄清。然后其中一个人也走了,剩下的那一个,从暗暗的窗帘里,往窗外看,仿佛看见,有一天,来了一辆车,是来接自己的。她可能自己锁了门,慢慢走出去,可能坐在轮椅中,被推出去,也可能是一张白布盖着,被抬出去。

和人做终身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曾经是异国大学小城里一间简单的公寓,和其他一两家共一个厨房。窗外飘着陌生的冷雪,可是卧房里伴侣的手温暖无比。后来是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城市,跟着一个又一个新的工作,一个又一个重新来过的家。几件重要的家具总是在运输的路上,其他就在每一个新的城市里一点一点添加或丢弃。墙上,不敢挂什么真正和记忆终生不渝的东西,因为墙,是暂时的。在暂时里,只有假设性的永久和不敢放心的永恒。家,也就是两个人刚好暂时落脚的地方。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很多人,没多久就散了,因为人会变,生活会变,家,也跟着变质。渴望安定时,很多人进入一个家;渴望自由时,很多人又逃离一个家。渴望安定的人也许遇见的是一个渴望自由的人,寻找自由的人也许爱上的是一个寻找安定的人。家,一不小心就变成一个没有温暖、只有压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凉,但是家却可以更寒冷。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

很多人在散了之后就开始终身流浪。

很多人,一会儿就有了儿女。一有儿女,家,就是儿女在的地方。天还没亮就起来做早点,把热腾腾的豆浆放上餐桌,一定要亲眼看他喝下才安心。天若下雨,少年总不愿拿伞,因为拿伞有损形象,于是你苦口婆心几近哀求地请他带伞。他已经走出门,你又赶上去把滚烫的便当塞进他书包里。周末,你骑机车去市场,把两个女儿贴在身后,一个小的夹在前面两腿之间,虽然挤,但是女儿的体温和迎风的笑声甜蜜可爱。从上午就开始盘算晚餐的食谱,黄昏时,你一边炒菜一边听着门外的声音,期待一个个孩子回到自己身边。晚上,你把滚热的牛奶搁在书桌上,孩子从作业堆里抬头看你一眼,不说话,只是笑了一下。你觉得,好像突然闻到栀子花幽幽的香气。

孩子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你告诉我,什么是家,我就可以告诉你,什么是永恒。

(选自《阅读与作文》(高中版)2012年第7期)

注:引自李煜被俘入宋后所做的《望江南》:“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寒色》开头引用读者的问题,既是引入话题,也是启发读者思考,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形成一种心的互动。

B.本文注重细节描写,而且每一处细节都注满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如三次出现在文中的“栀子花香”,象征着父母与子女之间浓浓的亲情。

C.文章第五段与第十二段,作者选择的细节和情境虽然相同,但人物的角色身份却悄然发生了变化,含蓄地表达出流年似水、人生易老的惆怅和悲凉。

D.本文善用对比手法。如父母健在子女绕膝的温馨与父母垂暮儿女离巢时的凄清、夫妻相亲相爱时家的温暖与相离相弃时家的寂寞这两组对比,表现出家的美好而易碎的特点。

E.本文以《寒色》为题,使得全文笼罩上一层浓郁的伤感况味,让读者沉浸在深深的悲凉之中,对“家”的认识因此也充满悲剧色彩。

2.结合全文,概括作者所揭示的“家”的内涵。

3.文章三次出现“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请简述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4.“家,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和实际生活感悟,说说你的理解。

 

根据课文理解,完成下列填空。

(1杜甫在《登高》中借景抒情,形象地描绘了萧萧落木与滚滚江水之后,无限悲戚地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年迈憔悴而孤独的诗人形象呼之欲出。

(2《咏怀古迹(其三)》颔联“                                           ”两句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了对昭君远嫁漠北的同情,和葬身异乡的怜惜。

(3《琵琶行》中表现诗人与琵琶女虽素昧平生,而相似的经历竟使他们有着故人般的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劝学》中,荀子运用类比的论证方法,从反面说明学习用心专一的重要性的句子:“                                                                        

(5寒衣处处催刀尺,                        

(6)庄生晓梦迷蝴蝶,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

台城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注】台城: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以奢华著称,就是今天的南京。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作者南朝陈后主陈叔宝,是南朝亡国的最后一个昏庸皇帝。传说陈灭亡的时候,陈后主正在宫中玩乐。王朝灭亡的过程也正是此诗在宫中盛行的过程。

1.这首诗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全诗分析。

2.本诗是一首怀古诗,试结合诗歌最后两句,简要分析:诗人通过“怀古”,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

杜景俭,冀州武邑人也。少举明经,累除殿中侍御史。出为益州录事参军。时隆州司马房嗣业除益州司马;除书未到,即欲视事,又鞭笞僚吏,将以示威。景俭谓日:“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嗣业益怒。景俭又日:“公今持咫尺之制,真伪未知,即欲揽一州之权,谁敢相保?扬州之祸,非此类耶。”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稍知名。

天授中,与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理制狱,时人称云:“遇徐、杜者必生,遇来、侯者必死。”累迁洛州司马。寻转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则天尝以季秋内出梨花一枝示宰臣日:“是何祥也?”诸宰臣日:“陛下德及草木,故能秋木再花,虽周文德及行苇,无以过也。”景俭独曰:“谨按《洪范五行传》:‘阴阳不相夺伦,渎之即为灾。’又《春秋》云:‘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今已秋矣,草木黄落,而忽生此花,渎阴阳也。臣虑陛下布教施令,有亏礼典。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于是再拜谢罪,则天曰:“卿真宰相也!”

时契丹入寇,河北诸州多陷贼中。及事定,河内王武懿宗将尽论其罪。景俭以为皆是驱逼,非其本心,请悉原之。则天竟从景俭议。岁余,转秋官尚书。坐漏泄禁中语,左授司刑少卿,出为并州长史。道病卒,赠相州刺史。节选自《旧唐书·杜景俭传》有删改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累除殿中侍御史         累除:经过多次升迁后被授予

B阴阳不相夺           伦:秩序

C是何               祥:吉祥

D非其本心,请悉原     悉原:全部赦免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稍知名/

B.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稍知名/

C.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稍知名/

D.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稍知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房嗣业最终被任命为荆州司马,而不是益州司马,证明了杜景俭劝阻房嗣业行为的正确,益州的百姓属吏为这件事还编了个顺口溜,称赞杜景俭。

B.“遇徐、杜者必生,遇来、侯者必死”,从当时人们流传的这句话可以看出,虽然都是处理案件,但杜景俭、徐有功的方式与来俊臣、侯思止的不同。

C在回答武则天有关秋天梨树开花的询问时,与各宰臣的吹捧不同,杜景俭大胆直言,认为这是武则天篡位阴阳混乱上天发出的预警。

D.调任秋官尚书期间,因为泄露了皇帝在皇宫内和身边亲近的人说的不公开的话,杜景俭被贬为司刑少卿,外调担任并州长史,在赴任途中不幸病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

(2)景俭以为皆是驱逼,非其本心,请悉原之。

 

共359704条记录 当前(21627/35971) 首页 上一页 21622 21623 21624 21625 21626 21627 21628 21629 21630 21631 21632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