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藩,字叔翰,其先赵州人。藩少姿制闲美敏于学居父丧家本饶财姻属来吊有持去者未尝问益务施与居数年略尽年四十余困广陵间不自振妻子追咎,藩晏如也。

徐州张建封辟节度府。建封卒,濠州刺史杜兼疾驱至,阴有觊望①,藩泣谓日:“公今丧,君宜谨守土,何弃而来?宜速还,否则以法劾君!”兼恨之,因诬奏“建封死,藩撼其军,有非望”。德宗怒,密诏徐泗节度使杜佑杀之。佑雅器藩,得诏,十日不发,召见藩曰:“世谓生死报应,验乎?”藩曰:“殆然。”日:“审若此,君宜遇事无恐。”因出诏示藩,藩色不变,曰:“信乎,杜兼之报也!”佑曰:“慎毋畏,吾以阖门保君矣。”帝未之信,亟追藩。既入,帝望其状貌,曰:“是岂作乱人邪?”释之,拜秘书郎。

王仲舒与同舍郎韦成季、吕洞日置酒邀宾客相乐,慕藩名,强致之。仲舒等为俳说度语相狎昵,藩一见,谢不往,曰:“吾与终日,不晓所语何哉!”后仲舒等果坐斥废。累擢吏部郎中。裴珀白宪宗,谓藩有宰相器。会郑絪罢,因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藩忠谨,好丑必言,帝以为无隐。尝问祈禳②之数,藩言:“孔子病,止子路之祷。汉文帝每祭,敕有司敬而不祈。使神无知,则不能降福;有知,固不可私己求媚而悦之也。且义于人者和于神,人乃神之主,人安而福至。”帝悦曰:“当与公等上下相勖,以保此言。”河东节度使王锷赂权近求兼宰相,密诏中书门下曰:“锷可兼宰相。”藩遽取笔灭“宰相”字,署其左曰:“不可。”还奏之。宰相权德舆‘失‘色日:“有不可,应别为奏,可以笔涂诏邪?”藩曰:“势迫矣,出今日便不可止。”既而事得寝。明年,为华州刺史。未行,卒,年五十八,赠户部尚书,谥曰贞简。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九十四》,有删改)

【注】

①觊望:静候接任的企图。

②祈禳:祈祷上天降福,消除灾祸。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藩少姿制闲美/敏于学/居父丧家/本饶财姻/属来吊/有持去者/未尝问/益务施与/居数年略尽/年四十余/困广陵间/不自振/

B.藩少姿制/闲美敏于学居/父丧/家本饶财/姻属来吊/有持去者/未尝问/益务施与/居数年略尽/年四十余/困广陵间/不自振/

C.藩少姿制闲美/敏于学/居父丧/家本饶财/姻属来吊/有持去者/未尝问/益务施与/居数年略尽/年四十余/困广陵间/不自振/

D.藩少姿制闲美/敏于学/居父丧/家本饶财/姻属来吊/有持去者未/尝问益务/施与/居数年略尽/年四十余/困广陵间/不自振/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辟节度府,指被节度使征召做官,唐代朝廷大臣可征召名士大儒为官,地方长官也可自行辟聘。

B.弹劾制度是唐代监察理念的直接体现,由吏部负责,专司弹劾之职。凡文武百官, 内外臣僚,甚至包括皇亲贵胄与宦官在内,不论官阶高低都可以弹劾。

C.密诏是指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皇帝给大臣们下达的秘密诏书,相当于机密圣旨,区别于平常皇帝分封大臣与颁布政令的圣旨。

D.赠户部尚书,指加封户部尚书官职称号,赠官一般在原官衔基础上加一级,古代朝廷对功臣先人或在功臣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藩入仕以后,刚直不阿。节度使张建封死时,刺史杜兼觊望节度使位置而前来奔丧,李藩义正词严地指责他擅离职守,并声言若不速回濠州职任上将依法弹劾他。

B.李藩在朝为官,交往谨慎。在朝担任秘书郎时,同僚王仲舒等因仰慕他的名节而强行邀请他赴宴,宴会上王仲舒等说玩笑话和隐语,此后李藩就不再和他们往来了。

C.李藩忠于皇上,敢于进谏。唐宪宗向他询问祈禳之术时,李藩援引孔子生病、汉文帝祭祀都不让祈祷的故事直言劝诫,指出对百姓有义对神灵和顺,人就能主宰神。

D.李藩坚持原则,不畏强权。节度使王锷贿赂皇帝身边人寻求兼任宰相,宪宗皇帝下密诏同意兼任,李藩看到密诏时立即笔涂诏书驳回,其做法让同僚权德舆大惊失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未之信,亟追藩。既入,帝望其状貌,曰:“是岂作乱人邪?”

(2)使神无知,则不能降福;有知,固不可私己求媚而悦之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隐逸文化

岳国文

①隐逸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尽管西方国家偶或有之,但没有中国这样的连续性、稳固性和完整性。“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的这一声清啸,引得林泉激荡,岩穴来风,千载之下尚令人追慕不已。其实,这并非陶渊明有卓异之处,而是因为隐逸文化实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翼,它不仅存在于传统文化的深处,而且以一种潜隐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深处。

②如果从传说中的巢父、许由算起,中国的隐逸传统应与民族的文明史几乎同源,隐士亦不下万余人,有文献记载、事迹可考的就有几千人。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应当追溯到孔子。孔子当然不是隐士,甚至还明确反对过隐逸,但他的思想里却隐含着许多隐逸成分,中国后来的许多隐逸思想就是由此发展来的。孔子终生都在宣扬、推行和维护代表儒家文化理想的“道”,但他还提倡“无道则隐”。不仅如此,他还进一步提出明哲保身、存身以成仁等观点,作为他隐居求志、待时而动的必要补充。

③庄子则是中国隐士的正牌祖先,他不仅本人是大隐士,而且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的隐逸理论。他否定一切世俗的功名利禄,使之不扰于心,并进一步卸除了一切社会责任,使自己成为一种纯粹的自我存在。这还不够,他不仅要隐身,更重要的是要隐心,通过艰苦的修炼,彻底荡除喜怒哀乐的情绪,即使“大浸稽天”也不感到潮湿,“大旱金石流”也不感到炎热,由纯粹的自我存在升华到了纯粹超然的精神存在。这样,庄子就什么也不依靠,做到了真正纯粹的“逍遥游”。庄子的隐逸思想是一种面对社会精神牢笼的觉醒,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一直起着强烈的破坏作用,经过封建士大夫和隐士的发扬,这一思想基本上是作为积极因素而发挥作用的。

④儒道两家的融合互补为传统的隐逸文化奠定了基础。到了汉代,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统一和强固,隐士几乎没有生存的空间,就出现了以东方朔为代表的朝隐,它体现了传统隐逸文化的初期特征:注重现实功利;魏晋时期,随着大一统政治意识形态的解体,出现了林泉之隐,它更多地体现出传统隐逸文化中精华的一面;由于唐代的包容性,反而使得隐逸文化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于是出现了具有浓厚的实用色彩的中隐;至宋代,整个传统文化走向内倾,注重精神超越的酒隐就应运而生了。明清时期的壶天之隐既是传统隐逸文化的总结,也是传统隐逸文化的衰落。

⑤纵观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隐逸思想有着浓厚的传统,而且涌现了许多关于隐逸思想的作品,也涌现出了众多的隐士,以及假隐士。而隐逸思想的核心,就是逍遥林泉,走访名山大川,走进自然,感受自由气息,远离政治事务,结交鸿儒名士,陶冶心情,旷达任性,摆脱世间万事万物的困扰和束缚,使自己的心身得到最大程度的自由。应当说,没有士人就没有中国的古代社会,而隐士则是士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其中最优秀的组成部分。在此必须指出的是,隐士是一个复杂的概念,绝不仅仅指那些啸傲山林而不问世事的人,更重要的是指隐逸传统、隐逸文化,凡是具有浓郁的隐逸意味的人在此都应被当作隐士来看待,因为隐逸思想使他们升华了人格,丰富了社会价值。隐士人格的强劲的辐射力和隐逸文化的强劲的张力使任何板结顽固的社会土壤都不能不为之松动,从而为历史文化灌注新鲜的活力。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的隐逸传统应当与民族的文明史差不多同源,隐士人数相当多,著名的隐士也不少,其中巢父、许由这两位大隐士赫赫有名。

B.因为隐逸文化实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翼,所以因归隐田园而成为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影响很大,千百年来一直令后人追思敬仰。

C.虽然孔子终生都在宣扬、推行和维护代表儒家文化理想的“道”,但是中国后来的许多隐逸思想仍是由他的隐逸思想衍生而来,因此可以说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应当追溯到孔子。

D.中国隐士的正牌祖先是庄子,原因有两个,一是庄子本身就是大隐士,二是他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隐逸理论中追求纯粹的自我存在的思想。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隐身的含义就是使一切世俗的功名利禄不能干扰内心,并进一步卸除一切社会责任,使自己在天地间成为一种纯粹的自我存在。

B.隐士是士阶层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不只指啸傲山林而不问世事的人,从隐逸文化的角度看,凡是具有浓郁的隐逸意味的人都应当被看作隐士。

C.隐心的含义是通过艰苦的修炼,彻底荡除了喜怒哀乐,升华到了纯粹超然的精神存在,什么也不依靠,做到了真正纯粹的“逍遥游”。

D.隐士人格有强劲的辐射力,隐逸文化有强劲的张力,这两种力量会使任何板结顽固的社会土壤变得松动,从而为历史文化注入新鲜的活力。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不仅提倡“无道则隐”,而且还进一步提出明哲保身、存身以成仁等观点来作为他隐居求志、待时而动的必要补充,这其实是孔子构建了一套积极入世者的处世策略。

B.传统隐逸文化以儒道文化的融合互补为基础,它不仅存在于传统文化的深处,而且以潜隐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深处,所以,分析本民族的隐逸文化传统对了解中国人的精神内核是必要的。

C.庄子的隐逸思想是一种面对社会精神牢笼的觉醒,他的目的就是要有力地反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经过封建士大夫和隐士的发扬,他的思想基本上是作为积极因素而发挥了强烈的破坏作用。

D.因为不同的时期有特定的社会环境,所以不同时期的隐逸文化会呈现出各自的独特之处,汉代的朝隐注重现实功利,唐代的中隐具有浓厚的实用色彩,宋代的酒隐则更注重精神的超越。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某宰相夜间在家处理公务,点用朝廷供应的蜡烛。夜深了,公务理毕,转入私人读书时间,则吹灭朝廷所供蜡烛,转而点用私家蜡烛。家人曰:夜深人息,何必如此,又没人看见。此公答:君子当慎独也,人此一生,所作所为,不为做给别人看,是为对自己有所要求、有个交代。君子修身,贵在慎独!

材料二:“慎独”,语出《中庸》:“莫见于隐,莫显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其意为,只要是君子,即使在独处无人注意时,也要表里一致,严守本分,对自己的行为谨慎不苟,自觉遵守道德准则。

   要求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下面是某校给区教育局写的一份请示报告,语法和格式共有三处不妥,请指出并改正。

××区教育局:

①我区中学根据调整教育结构的需要,2005--- 2006学年度我校高一年级将扩班招生,原来的四个教学班将增加到八个教学班。②我校由于教室本已严重不足,因此急需新建四间教室。虽然我们多方积极筹措资金,但是仍无法自行解决全部的基建经费问题。恳请区教育局领导帮助我校解决资金缺口问题,以解燃眉之急。特此请示。盼复。

×年×月×日

                             ××××中学

 

请根据上下文,补写画线处的内容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

中国人的吃喝绝对是一种文化,今天我们就来对此进行一番文化自省。作为个人,我就不大能节制吃喝:因为当过知青,有过饥渴难耐的体验,所以只要有机会就期盼“好好撮一顿”。①             :有人振振有词地找到“文化根据”,说是凡农耕、游牧民族的后代都遗传着一种“饥渴因子”,一旦②                ,就容易放开肚量胡吃海喝。作为民族,我们也不大注意节制吃喝:侵吞公款要判刑,公款吃喝却很容易被宽容,于是,山珍海味满桌,多高级的红酒皆能一饮而尽,直让外宾目瞪口呆。舌尖上的浪费,不可小看。无论个人、群体、民族,若想匡民风,清世风,不妨从狠刹吃喝风做起。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针对大多数学生缺乏生活经验,不会与人相处,不懂如何面对困难的教育现状。很多专家建议为学生补上生活教育课。主张“补上生活教育这一课”,用意当然很好。      

①在我们所有的课堂上,都包含着生活 

②但如果学校教育能遵守常识,遵守教育法规

③同样,在我们的教育中,应当有“人”

④“教”和“学”双方才有可能在教育过程中摆脱那种不成熟的状态

⑤则未必要另开一门“生活教育课”

⑥因为人类需要的知识来自无比丰富的生活

⑦只有把受教育者当作人

A.⑥①②⑤③⑦④  B.②⑤①⑥③⑦④

C.①⑥③⑦④②⑤    D.⑦④⑥①③⑤②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3月22日至30日,新当选的中国国家主席、国家军委主席习近平夫妇对俄罗斯等四国进行了国事访问,并出席了在南非德班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

B.即使在“说谎成风”的时期,人对自己也不会讲假话,何况在今天,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道歉。

C.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副县长兰辉同志今年5月23日在检查乡镇道路和安全生产途中因公殉职,他的先进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

D.李克强总理在9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是各级政府的重要任务,是必须向人民实施的承诺,也是促消费、调结构的有效举措。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惊蛰刚过,碧沙岗公园内海棠花正在盛开,这些摇曳多姿、让人惊艳的海棠若用国色天香来形容,实不为过。

B.我们并不反对准备,但反对长期准备论,反对饱食终日的亡国现象。文恬武嬉,行阵和睦,才是我们队伍建设的最终目标。

C.从被科尼法官讲述的一起案件深深触动,到把科尼的故事写成《复活》,托尔斯泰惨淡经营了整整12年。

D.少数游客慕名而来,经过一整天的跋涉,终于在山穷水尽之处看见了神奇的雾凇,不禁让人感慨“险以远则至者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范旭东:崛起于荒原的中国化工之父

张定国

①范旭东出身湖南湘阴县城一个书香门第,年幼时父亲早丧,家道迅速败落。

②1900年,在上海湖南同乡会资助下,范旭东随同一群湖南籍青年男女搭乘巨轮赴日本留学,他当时还不满十七岁。

③在日本,范旭东目睹了明治维新带给社会的巨大变化,开始发奋学习。他先在普通中学读书,后来考入日本冈山第六高等学堂。这是一所大学预科学校。当时范旭东的志愿是“习造兵”,即学习军事技术,他认为贫穷落后的中国只要军事强大,便可跻身世界强国之林。

④正当他专心习军救国时,一件小事竟使他的人生航向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一天下午,第六高等学校校长酒井佐保对全校师生发表演讲,盛气凌人地大谈日本在日俄战争中打败沙俄的“伟绩”。演讲完毕,范旭东当面求教这位狂妄的校长,不料却遭到酒井佐保的嘲讽:“俟君学成,中国早亡矣。”话虽不多,却如同一把铁锤重重砸在他的心上。当日深夜,他辗转反侧无法入眠,后幡然醒悟,中国要军事强大,首先要工业发达,只有投身发展工业,才是救国之道。最终他下定决心报考京都帝国大学化学系。入学不久,他便在一张照片背后写下:“我愿今后寡言力行,摄像作立誓之证。”又在旁边加写:“时方中原不靖,安危一发有感而记此,男儿男儿,切勿忘之。”从此更加发奋苦读。

⑤1910年,范旭东大学毕业,京都帝国大学以重金留他在日本,但他毅然于1911年回国。当时在中国,连火柴、食盐、铁钉这类小商品全都是进口洋货,而范旭东却在天津渤海岸边看到堆积如山的海盐被装上巨轮运往外国,加工成食盐后再运回中国高价销售。为此,他四处奔波筹集到五万元资金,建起我国第一座精盐厂,厂名“久大”,寓意民族工业永远发扬光大,厂址设在塘沽。他运用化工技术很快将大量海盐提纯为雪白的食盐,定名“海王牌”,一举打破了英国卜内门化学工业公司独霸中国食盐市场的现状。到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际,久大精盐公司年产精盐十五万担,因价廉质优而销路日广。

⑥欧战造成洋碱紧缺,英国卜内门公司囤货不卖,碱价暴涨,而许多生活用品如肥皂、纸张、印染、玻璃等的生产均需要碱。范旭东伫立渤海岸边,面对大批盐砣制碱主要原料是盐不禁仰天喟叹:“身为化学家,面对这样丰富的工业盐而不起雄心非丈夫也,我死后还愿意埋在这个地方。”之后,他筹资四十万元在天津成立永利制碱公司。

⑦范旭东一面派人赴美国购置制碱机器,一面兴建制碱工厂。1921年底,碱厂建成,但投产后却很不顺利,机器故障和产品不合格问题困扰着他。恰在这时,侯德榜博士留美归来,不久被聘为永利制碱公司总工程师。从此,范旭东如虎添翼,信心倍增,至1926年底,公司所产碱颜色渐白,日产纯碱三十六吨,并与英国卜内门洋碱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此后,“红三角”牌商标沿用至今纯碱远销日本、东南亚等地,洋商自叹弗如。

⑧1926年,美国费城举办了万国博览会,经过严格评选,“红三角”牌纯碱荣获该届博览会金奖。这是中国工业产品首次获此殊荣。

⑨1934年初,范旭东将永利制碱公司更名为永利化学工业公司,1935年,创建中国首座合成氮厂——南京永利铔厂。该厂建成投产的消息如七级大地震般震惊了全世界,欧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做梦也没想到贫穷落后的中国能建造出远东第一大厂,且机器一流、产品质量一流。国外媒体把这座工厂誉为中国现代化工的里程碑。

⑩然而,风云诡谲,时局突变,工厂投产不久,全面抗战爆发,日寇飞机在1937年9月至11月间,连续多次对永利铔厂狂轰滥炸,许多进口机器被毁,硫磺堆场火光熊熊,工厂陷入瘫痪。同年底,范旭东含辛茹苦创建的天津永利碱厂、南京永利铔厂、久大精盐厂等相继落入日寇手中,日本三菱公司抢占了工厂后,将永利改名“永礼”。日伪汉奸沆瀣一气、狼狈为奸,纷纷劝诱范旭东参与“大东亚共荣圈”建设。傲骨高风的范旭东断然拒绝卖国求荣,严厉叱责道:“宁可举丧,也不求存。”还有人建议他悬挂英国米字旗保护民族工业,他亦婉拒:“如此拒狼引虎,绝无可取之处。”

1945年10月4日,范旭东便因病逝世,享年六十二岁。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本文按时间顺序将范旭东为民族化工竭尽心力的一生展现在读者面前,评传结合,指出范旭东是一位矢志于中国化工的开拓者。

B范旭东一生以振兴民族工业为己任,不满17岁就东渡日本留学学习化学,回国后即投身工业,建起了我国第一个精盐厂。

C文中引用传主范旭东的话,不仅有利于凸显传主性格,使传主形象更加鲜明,而且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可读性强。

D抗战期间,范旭东含辛茹苦创建的天津永利碱厂、南京永利铔厂、久大精盐厂等相继落入日寇手中,面对他人的劝诱,傲骨高风的范旭东断然拒绝卖国求荣。

E留美归来的侯德榜被聘为永利制碱公司总工程师,范旭东如虎添翼,建起我国第一座名为“久大”的精盐厂,所产食盐价廉质优。

2.范旭东被誉为:“中国化工之父”,本文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概括。

3.范旭东的人格魅力是他至今仍被怀念的一个重要原因,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人格魅力有哪些?

4.在中国近代企业中,范旭东是个拓荒者,请简要谈谈范旭东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并选择其中一点,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对你的启示。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陋室铭》)

(2)佁然不动,                               。(《小石潭记》)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

(4)酿泉为酒,                         ,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醉翁亭记》)

(5)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爱莲说》)

(6)何夜无月?                                      。(《记承天寺夜游》)

 

共359704条记录 当前(21661/35971) 首页 上一页 21656 21657 21658 21659 21660 21661 21662 21663 21664 21665 21666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