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新文化运动之父---- 蔡元培

1917年1月4日,北京大学迎来了新校长——蔡元培校工们恭恭敬敬地在校门口排好队,向这位校长行礼。蔡元培一反以前历任校长目中无人、不予理睬的惯例,脱下礼帽,向校工们回鞠了一躬。要知道,北京大学校长的职位相当于三品高官。这一鞠躬震动了北大,瞬间成为北大的新闻。

作为“镀金”的地方,北大这座衙门式旧学堂处处散发着颓败的气息。北大老师多是北洋官僚,学生多为官僚富家子弟,上课铃一响就有当差的来说一声:请老爷上课。大学的颓靡的风气可见一斑。

蔡元培从进入校门的鞠躬开始,决心要给中国一个全新的北京大学。他在就职演说中说:“诸位来北大求学必有一定宗旨,要求宗旨正大,必先知大学性质,我以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 蔡元培认为,对学校的改革,第一要改革的是学生的观念,而现代教育发展最根本的精神,尤其是学术自由,它首先是要容纳一大批各个学科的大师级的学者,让他们都能自由发展。

当时,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新青年》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以“启蒙和救亡”为主的新文化运动蔡元培认定陈独秀可以成为青年的导师。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三顾茅庐,请陈独秀担任北大教授继陈独秀之后,蔡元培又聘请了李大钊,鲁迅,钱玄同等人在聘用新人的同时,一些不学无术的教员纷纷被解聘。

如果有人能够复制1917年到1919年北京大学,你一定会发现这样的怪现象:教室的这边,目空一切的国学大师黄侃大谈魏晋文学;那边,新文化运动的“急先锋”钱玄同极力倡导白话文。黄侃在课堂上大骂钱玄同的观点荒谬不合古训,而在对面教室讲课的钱玄同毫不在乎照讲我的现代白话。

一时间,北大校园里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等各种主义层出不穷,国学、哲学、政治学等各种学说风起云涌,《新青年》《新潮》《国故》等或激进或保守的刊物百家争鸣。

北大有宽容之心,蔡元培有将将之才。北大怪人——辜鸿铭曾说:“中国只有两个好人,我一个蔡元培一个。”蔡元培辞去北大校长时,辜鸿铭说,中国不能没有皇帝,北大不能没有蔡校长。英年早逝的国学狂人黄侃说:“我和蔡元培志不同道不合,但如果蔡元培走了,我也不能留,因为全中国没有人能够用我。”

兼容并包一方面意味着各种思想流派的并包,同时也意味着所有学者都应该得到尊重,这就有助于学生在比较中吸收,教育民主和教育平等的这样一个思想在北大得到了切实的体现。

蔡元培在北大短短两年的改革,就彻底改变了北大的面貌,新派知识分子在北大越聚越多,新文化运动规模也越来越大。后人在书写蔡元培的传记时,常常这样评价蔡元培:“他是新文化运动之父,他通过改变一所大学进而改变了一个民族!”

1919年在巴黎和会上,列强们拒绝了战胜国之一的中国的合理要求,将战败的德国在山东攫取的利益转给日本。消息传回国内,在新文化运动中启蒙的中国青年人愤怒了。一场爱国运动就此拉开序幕。

1919年,5月4日,星期天,北京。天气,晴,下午和晚大风一阵后小雨。这一天诞生了一件震动中国达半个世纪之久的事件——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后,北洋政府扬言解散北大。为了保全北大,保护学生,蔡元培愤而辞职,再次离开北京。

蔡元培一生办学,种下读书爱国爱民和革命的种子。中国知识分子从官场走向学术殿堂,从庙堂走向民间,正是蔡元培在北大开风气之先。

蔡元培时期,北大有条不成文的规定,允许校外生自由出入,旁听这个最高学府的课程。当时,一位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员常常跑去聆听陈独秀、李大钊等人讲授马克思主义。后来,他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任领导人,他就是毛泽东。

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病逝,终年72岁。国民党总裁蒋中正在陪都重庆主持公祭;共产党则在延安举行各界追悼大会,中共领袖毛泽东发唁电“孑民先生,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一位贫病交加的读书人,为什么受到国共两党共同的尊崇?

也许从美国著名学者杜威对蔡元培的一段评价中可以找到答案。杜威说,在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中能领导一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了蔡元培以外找不出第二个人。

(摘编自邹志伟《新文化运动之父----蔡元培》,有删改)

相关链接:蔡元培1868---1940),字孑民,浙江绍兴人,近代教育家,近代民族学研究的先驱,中华民族首任教育总长。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尽管曾担任相当于二品高官的中华民国教育局长,蔡元培面对在校门口排好队、向他行礼的校工们仍然脱帽鞠躬,这是他“平等”治校思想的体现。

B.蔡元培从改革学生的观念入手改革北大,他提出,学生要抱有正大的宗旨,以研究学术为天职,追求学术自由,而不应该把读大学作为升官发财之捷径。

C入主北京大学之后,蔡元培解聘了一批不学无术的教员,同时求贤若渴,三顾茅庐,聘请陈独秀、李大钊、鲁迅、钱玄同等人。一时间,北大人才济济。

D蔡元培所作的贡献是世界各国的小学校长难以比肩的;同时,蔡元培还富有自我牺牲精神,为了保全北大和保护学生,他愤而辞职,离开了北京。

E蔡元培既是近代民族学研究的先驱,又是近代教育家。担任北大校长期间,他致力于改革北大的旧弊、树立北大新风,对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2.文中说蔡元培“决心要给中国一个全新的北京大学“,蔡元培担任校长后的北京大学新在何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                                                                       

3.文中写了几件事情来体现蔡元培深受人们推崇?

答:                                                                           

4.蔡元培被后人称为“新文化运动之父“,他的贡献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季节的句子是                   

(2)《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              

(3)《论语》中“                    ”两句揭示了学与思之间的辩证关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春近

王铚

山色银屏晓,溪梅玉镜春。

东风露消息,万物有精神。

贫游世,龙钟老迫身。

欲浮沧海去,风浪阔无津

(注)①枯寂无生气的样子

1.诗歌前两联是如何表现“春近”这一特点的?请简要分析。

 

2.最后一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前两联的景物描写和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山简①字季伦。性温雅,有其父之风。年二十余,涛不之知也。简叹曰:“吾年几三十,而不为家公所知!”后与谯国嵇绍、沛郡刘谟、弘农杨准齐名。初为太子舍人,累迁太子庶子,出为青州刺史。顷之,征为尚书左仆射,领吏部。简欲令朝臣各举所知,以广得才之路。上疏曰:“臣以为自古兴替,实在官人;苟得其才,则无物不理。周室之隆,济济多士。秦、汉已来,风雅渐丧。自初平之元,讫于建安之末,万姓流散,死亡略尽,斯乱之极也。世祖武皇帝应天顺人,受禅于魏,泰始之初,躬亲万机,佐命之臣,咸皆率职。时黄门侍郎王恂始于太极东堂听政,评尚书奏事,多论刑狱,不论选举。臣以为不先所难,而辨其所易。陛下初临万国,人思尽诚,每于听政之日,命公卿大臣先议选举,各言所见后进俊才、乡邑尤异、才堪任用者,皆以名奏,主者随缺先叙。是爵人于朝,与众共之之义也。”朝廷从之。

永嘉三年,出为征南将军,镇襄阳。于时四方寇乱,天下分崩,王威不振,朝野危惧。简优游卒岁,唯酒是耽。诸习氏,荆土豪族,有佳园池。简每出嬉游,多之池上,置酒辄醉,名之曰高阳池。时有儿童歌曰:“山公出何许?往至高阳池。日夕倒载归,酩酊无所知。”

加督宁、益军事。时刘聪入寇,京师危逼。简遣督护王万率师赴难,次于涅阳,为宛城贼王如所破,遂婴城自守。及洛阳陷没,简又为贼严嶷所逼,乃迁于夏口,招纳流亡,江汉归附。时华轶以江州作难,或劝简讨之。简曰:“与彦夏②旧友,为之惆怅。简岂利人之机,以为功伐乎!”其笃厚如此。时乐府伶人避难,多奔沔汉。宴会之日僚佐或劝奏之简曰社稷倾覆不能匡救晋之罪人也何作乐之有因流涕慷慨坐者咸愧焉年六十卒,追赠征南大将军。                                                            (《晋书·山简传》 ,有删改)

①山简:山涛之子。②彦夏:华轶的字。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累迁太子庶子                 累迁 多次升官

B臣以为自古兴替,实在官人     兴替兴盛和衰败

C佐命之臣,咸皆率职           率职率领下属

D爵人于朝                   爵人给人颁发官爵

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宴会之日∕僚佐或劝奏之∕简曰∕社稷倾覆∕不能匡救晋之罪∕人也∕何作乐之有∕因流涕慷慨∕坐者咸愧焉               

B宴会之日∕僚佐或劝奏之∕简曰∕社稷倾覆∕不能匡救∕晋之罪人也∕何作乐之有∕因流涕慷慨∕坐者咸愧焉

C宴会之日∕僚佐或劝∕奏之简曰∕社稷倾覆∕不能匡救∕晋之罪人∕也何作乐之有∕因流涕慷慨∕坐者咸愧焉

D宴会之日∕僚佐或劝∕奏之简曰∕社稷倾覆∕不能匡救∕晋之罪人也∕何作乐之有∕因流涕慷慨∕坐者咸愧焉 ∕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简有其父遗风,但出名较晚。二十多岁时还不为父亲了解,为此山简感叹不已。后与嵇绍齐名,曾历任太子舍人、青州刺史等职位。

B山简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他认为,周王朝的兴隆是因为朝中人才济济。当今皇上应该让众大臣极力举荐人才,主事的人随缺优先录用。

C山简忠于国事,恪守职责。他赞同王恂的做法,劝说皇上重用人才;镇守襄阳,因忧心国事而沉溺于酒;京师危急,他又派军队增援。

D山简为人敦厚。华轶在江州起兵,有人劝说山简讨伐华轶。山简认为华轶是他旧时的朋友,自己不能乘机讨伐他,以此为功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顷之,征为尚书左仆射,领吏部。简欲令朝臣各举所知,以广得才之路。

译文                                                                    

(2)简遣督护王万率师赴难,次于涅阳,为宛城贼王如所破,遂婴城自守。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自然与艺术的真正关系,可比之于资源与运用的关系。艺术向自然借取的,是物质的素材与感觉的暗示:那是人类任何活动所离不开的。就因为此,自然的材料与暗示,绝非艺术的特征。艺术活动本身是一种技术,是和谐化、风格化、装饰化、理想化……这些都是技术的同义词,而意义的广狭不尽适合。人类凭了技术,才能用创造的精神,把淡漠的生命中的一切内容变为美。

技术包括些什么?很难用公式来确定。它永远在演化的长流中动荡。它内在的特殊的元素,在“美”的发展过程中,常和外界的、非美的条件融和在一起。一方面,技术是过去的成就与遗产;一方面又多少是个人的发明,创造的、天才的发明。

人为的技术条件,可以说明不同风格的产生。例如在各式各样的穹窿形中,为何希腊人采取直线的平面的天顶,为何罗马人采取圆满中空的一种,为何峩特派偏爱切碎的交错的一种,为何文艺复兴以后又倾向更复杂的曲线,所有这些曲线,在自然里毫无等差地存在着,而在艺术品的每种风格里,却各自占着领导的地位。而且这运用又是集体的,因为每一种风格,见之于某一整个的时代,某一整个民族。风格不同的最大的因素,依然是艺术。

一件艺术品,去掉了技术部分,所剩下的还有什么?准确地抄袭自然的形象,和实物相比,只有一件可怜的复制品,连自然美的再现都谈不到,遑论艺术美了。可知艺术的美绝不依存于自然,因为它不依存于表现的物象。没有技术,才会没有艺术。没有自然,照样可有艺术,例如音乐。

那么自然就和艺术不发生关系了吗?并不。我说过,艺术向自然汲取暗示,借用素材。但这些都不是艺术活动的法则,而不过是动力。动机并不能支配活动,只能产生活动。除了自然,其他的感觉、情操、本能任何种的力,都能产生活动,而都不能支配活动。“暗示艺术家做技术活动的是什么”这问题,与艺术品的价值根本无关正像电力电光的价值,与发电马达之为何(利用水力还是蒸汽)不生干系一样。

我们加之于自然的种种价值,原非自然所固有,乃具备于我们自身。自然之不理会美不美,正如它不理会道德不道德、逻辑不逻辑。自然吧能把技术授予艺术家,因为它不能把自己所没有的东西授人。当然,自然之于艺术,是暗示的源泉、动机的储藏库。但自然所暗示艺术家的内容,不是自然的特色,而是艺术的特色。所以自然不能因有所暗示而支配艺术。艺术家需要学习的是技术而非自然;向自然,他只是觅取暗示──或者说觅取刺激,觅取灵感,来唤起他的想象力。               (选自傅雷《艺术与自然的关系》,有删改)

1.下列对“技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活动本身是一种技术,是和谐化、风格化、装饰化、理想化……都是技术的同义词。

B技术绝不凝固不变,它永远在不停地演化,既包括过去的成就与遗产,也包括创造发明的东西。

C在各式各样的艺术作品中,如各式各样的穹窿形作品,不少风格迥异,因素只是技术。

D一件作品,去掉了技术,就绝没有艺术美;可以说艺术的美绝不依存于自然。

2.下面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的任何活动都得向自然借取物质的素材与感觉的暗示,艺术也不例外。

B技术的内在特殊的元素,在“美”的发展过程中,常和外界的、非美的条件融和在一起。

C艺术家需要学习的是技术而非自然,但这并不是说艺术家搞创作就完全可以脱离自然。

D没有自然,照样可以有艺术,如音乐;所以自然与艺术的关系不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用创作精神把淡漠的生命中的内容变成了美,其实,是凭借了技术。

B不同风格的产生,都与人为的技术条件有关。

C艺术向汲取暗示,借用素材,则不过是动力,而非艺术活动的法则。

D用什么来暗示艺术家做艺术活动,与艺术品的价值关系不大。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不知你是否留意过,美丽的花朵因为有绿叶的陪伴,更显得娇艳了;阳光有云彩的陪伴,天空因此多了一道美丽的风景;年迈的父母有孩子的陪伴,温馨的场景让人落泪。这个世界上,有太多事物彼此陪伴着、依恋着,好像前世纠结而来的牵绊非要留到现在,触碰着,幸福着。原来,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请以寒假中最能触动你的一件事为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记叙文,不得抄袭。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一提到根的作用,可能首先想到             这两项是绝大多数植物根系的本职工作。然而,进化史上最早出现的根,作用却并非吸收水分和吸取养料,而是             ,这种早期类型的根被称为假根。             ,是因为这些根内没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通道,它仅有的作用就是固定植株。假根将植物固定在合适的生活环境中,会降低风吹和水流的影响,提高其生存几率。

 

在画线部分填上恰当的话,使分号前后内容、句式对应,修辞方法相同。

①悲观者说,希望是地平线,就算看得见,也永远走不到;

乐观者说,希望是                               

②乐观者说,风是帆的伙伴,能把你送到胜利的彼岸;

悲观者说,风是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遥远的箕山,渐渐化成了一幢巨影,遮断了我的视线。           我在那个遗址上发掘了很久,但一无所获。

①如果是冬日晴空,从那里可以一直眺望到中岳嵩山齿形的轮廓。

②箕顶宽敞平坦,烟树素淡,悄寂无声。

③而遗址都在下面的河边,那低伏的王城岗上。

④山势平缓,从山脚慢慢上坡,一阵工夫就可以到达箕顶。

⑤如此空旷,让人略感凄凉。

A.①②④⑤③   

B.①④⑤③②   

C.④①③②⑤   

D.④②⑤①③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古代神话虽然玄幻瑰奇,但仍然来源于生活现实,曲折地反映了先民们征服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B.由此可见,当时的设计者们不仅希望该过程中艺术活动是富有创造性的,而且技术活动也是富有创造性的。

C.本书首次将各民族文学广泛载人中国文学通史,但就其章节设置、阐释深度等方面依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D.作为古希腊哲学家,他在本体论问题的论述中充满着辩证法,因此被誉为“古代世界的黑格尔”。

 

共359704条记录 当前(23125/35971) 首页 上一页 23120 23121 23122 23123 23124 23125 23126 23127 23128 23129 23130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