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对对子一直是训练学生文字基本功的重要方法。鲁迅少年时曾以“比目鱼”巧对先生所出的“独角兽”,颇受夸赞。红楼梦第48回“香菱学诗”中林黛玉有这样一番话:“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虚的对实的,________。”虽然是谈诗,________。对联讲究炼字,更讲究炼意,做对联需要对每个字反复推敲,仔细琢磨,但是好的对联却又要求不见斧凿之痕,信手拈来,宛若天成。_______,凡身边事、眼前景等皆可入对联。有人路过一小镇时曾做过一副对联:“一条大道通南北,两边小店卖东西。”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
|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代代相传的原始神话、诸子思想、民间传说、成语故事等形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根基,也极大地丰富了我国语言文字的意蕴,不少古老的词语在我们新时代里依然焕发着光彩。例如,我国的月球探测工程被命名为“嫦娥”,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叫“悟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叫“北斗”,载人空间站叫“天宫”等。请根据下方所给的信息以及你的理解,从下方选项中选择恰当的名称,将其对应的序号填在横线处。 (1)太阳监测卫星计划叫“________”计划 (2)新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工程叫“________”工程 (3)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站叫“________”站 (4)围海造田规划叫“________”计划 (5)全球卫星星座通信系统叫“________”系统 ①精卫 ②夸父 ③鸿雁 ④昆仑 ⑤青蓝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国国会不顾中方的强烈反对, 通过有关涉港法案,企图把香港推向持续动荡的深渊,实现遏制中国发展的政治图谋。( )。大量事实表明,美国反华势力与香港反中乱港势力 ,是香港持续暴乱的主要推手。 美方火中取栗,只会 。回归以来,“一国两制”实践在香港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香港同胞都比历史上任何时候广泛的享受着民主权利和自由。一个繁荣稳定的香港,符合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美方干涉中国内政的做法,不仅严重伤害包括香港同胞在内的14亿中国人民的感情,也将严重损害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在港利益。这种 的行径,必将遭到国际社会的唾弃。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孤注一掷 狼狈为奸 焚骨扬灰 损人利己 B.一意孤行 狼狈为奸 引火烧身 损人害己 C.孤注一掷 里应外合 引火烧身 损人利己 D.一意孤行 里应外合 焚骨扬灰 损人害己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广泛的香港同胞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享受着民主权利和自由 B.广泛的香港同胞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享有着民主权利和自由 C.香港同胞享受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 D.香港同胞享有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此次美国国会有关涉港法案,其实质就是要搞乱香港,甚至毁掉香港。 B.此次美国国会有关涉港法案,其实质就是要毁掉香港,甚至搞乱香港。 C.毁掉香港,甚至搞乱香港,这就是此次美国国会有关涉港法案的实质。 D.搞乱香港,甚至毁掉香港,这就是此次美国国会有关涉港法案的实质。
|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真的猛士,___________,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2)_________,无食桑葚。(《卫风·氓》) (3)__________,岂余心之可惩?(屈原《离骚》)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5)《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遍览橘子洲头风光后总结出它们共同的特征是“_________”,下阕高度概括了“同学少年”经历的革命岁月的句子是“__________”。 (6)苏轼在《赤壁赋》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侧面描写表现出“客”的洞箫声悲凉幽怨,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柳州峒氓 柳宗元 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 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①人。 鹅毛御腊②缝山罽③,鸡骨占年拜水神。 愁向公庭问重译,欲授章甫④作文身。 (注)①趁虚:即“趁墟”,赶集。②御腊:腊,腊月。御腊,义同御寒。③山罽(jì):山民用毛制作的毛毯一类的织物,这里指用鹅毛缝制的被子。④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这里指代士大夫的服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吸收了地方方言词汇,语言质朴无华,形象地描绘出柳州少数民族百姓的日常生活。 B.第四句描写了当地赶集百姓饮食上的特点,从侧面反映出当地百姓为生计而奔波的辛劳。 C.“鸡骨占年”是指用鸡骨来占卜年成吉凶,这是当时柳州民间迷信风俗盛行的突出刻画。 D.尾联叙写了作者因语言不通需要通过翻译才能处理政事的艰难,表达了辞官归隐的心愿。 2.本诗为柳宗元调任柳州刺史后所作。诗歌流露出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进行概括并作简要分析。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留侯张良者,字子房,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父平,相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岁,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相韩故。 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锥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 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 项羽至鸿门下,欲击沛公,项伯乃夜驰入沛公军,私见张良,欲与俱去。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乃具以语沛公。沛公大惊。良曰:“沛公自度能却项羽乎?”沛公默然良久,曰:“固不能也。今为奈何?”良乃固要项伯。项伯见沛公。沛公与饮为寿,结婚姻。令项伯具言沛公不敢倍项羽,所以距关者,备他盗也。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 多次 B.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 前往 C.臣为韩王送沛公 因为 D.良乃固要项伯 要求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先秦时期爵位的一种,是天子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同时期的爵位还有公、伯、子、男等。 B.“字”是古人于出生后不久由长辈或当地有名望之人所起,同辈之间以名相称,长辈则可直呼其字。 C.“拜”,指上级按一定的礼节任命官员、授予官职,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行为,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D.“婚姻”,又称为“昏姻”或“昏因”,指男娶女嫁之事。文中指的是项伯和刘邦约为儿女亲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轻利重义。韩国被秦国攻破,殃及张良在韩为官的父亲,他拿出自家财产来寻求刺客行刺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胆量过人。秦始皇东巡之时,他和刺客埋伏在博浪沙中,以铁锥为武器行刺之,铁锥击中副车,秦始皇大怒。 C.张良善于劝谏。刘邦入秦宫后就想住下不走,樊哙劝谏也不听,但经张良以秦亡的前车之鉴一番劝说后还军霸上。 D.张良宅心忠厚。项伯连夜告知张良项羽要攻打刘邦并想带他离开,张良不但没走,还告诉刘邦并为他出谋划策。 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 (2)良曰:“沛公自度能却项羽乎?”沛公默然良久,曰:“固不能也。今为奈何?”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冷 李娟① 到了十二月底,一天比一天冷。牧归时,羊背盖满大雪,马浑身披满白霜,嘴角拖着长长的冰凌。牛和骆驼也全都长出了白眉毛和白胡子,一个个显得慈眉善目。至于骑马回来的人,眼睫毛和眉毛也结满粗重的冰霜,围巾和帽檐上白茫茫的。 就在那几天,收音机的哈语台播报了寒流预报,说一月头几天乌河以南的冬季牧场气温会降至零下四十二度,提醒牧民外出放牧不要走太远。于是大家开始做准备。泥土已经不多了,但居麻还是和了些泥巴,把结着厚厚冰霜的墙角漏风处糊了一遍。 高寒天气终于到来了。在零下三十五度的清晨里,喝着烫乎乎的放了胡椒的茶,双脚还是冰凉的。离熊熊燃烧的火炉不过一米来远,嘴里还能呵出白气。我又靠近火炉一些,离半米远,还是有呵气。再靠近,一尺远,还是有呵气。再靠近……居麻说:“你要干什么?吃炉子吗?” 总算明白了为什么古人会说“酸风射眸子”——果然很酸!果然是“射”!迎风眺望远方,不到几秒钟就泪流满面,眼睛生痛。加上眼泪在冷空气中蒸腾,雾气糊满镜片,很快又凝固为冰凌,立刻就什么也看不清了。而这风明明又不是什么大风,只比微风大了一点点而已。 房子尽管被认真修补了一遍,还是四处漏风。房间里的一锅雪,放一晚上也化不了一滴。晚饭时无论大家怎么劝茶,我都打死不喝——怕起夜上厕所…… 那几天,居麻放羊回来,一边去除身上寒气沉沉的厚重衣物,用力拔掉大头靴,一边咬牙切齿地说:“好得很!太好了!越冷嘛,我越高兴。零下四十度不行,要零下五十度才好!”我赶紧问怎么了,他说:“早点把脚冻掉算了,以后就再也不怕脚冻了!” 平时居麻回来得很晚,往往五点了,太阳落山很久了还看不到羊群。快六点时,暗沉的荒野里才有点动静。当羊群终于清晰地出现在视野里时,我就走下沙丘遥遥前去迎接。等我走近了,他撇下羊群打马飞奔回家,留下我独自赶着羊慢慢往回走。 每次出发前,居麻光穿他那身行头就得花去老半天时间,尤其是穿靴子。他的靴子虽然大了两号,但还是不够大,不能同时穿羊毛袜和毡袜,否则太紧了,血流不畅会更冷。于是他在羊毛袜和毡袜间犹豫了半天,选择了毡袜。毡袜虽然太硬,但毕竟密实些。穿上毡袜后,再往脚踝上各裹一块厚厚的驼毛块,并想法子使之顺溜地塞进靴子。全身披挂妥当后,再艰难地坐下来,连喝三碗热茶再出发。 我叹道:“又要开始锻炼身体了!” 他闻之突然正色,笔直站起,用喊口号的架势大喝:“锻、炼、身体!保、卫、祖国!!”捞起马鞭,推门昂然而去。 同样是牧民,隔壁那兄弟俩一出门就穿得跟强盗似的,从毡筒到皮裤到围脖帽子,全身上下只露着两只眼睛。而居麻除了一件很旧的皮大衣和两件驼毛毛衣,啥也没有。居麻说他放羊时,每隔一个小时就得扯些梭梭柴在雪地上生一堆火烤脚。有一次眼看再有半个小时就到家了,可还是扛不下去,生火暖和过来后,才能继续往家走。 有一天早上,我问居麻:“今天你在哪个方向放羊?我拎个暖瓶,走路去给你送茶!” 他说:“豁切!” 但那天晚上居麻回来第一句话就是:“不是说中午给我送茶吗?等了一天……” 无论如何,寒冷的日子总是意味着寒冷的“正在过去”。我们生活在四季的正常运行之中——这寒冷并不是晴天霹雳,不是莫名天灾,不是不知尽头的黑暗。它是这个行星的命运,是万物已然接受的规则。鸟儿远走高飞,虫蛹深眠大地。其他留在大地上的,无不备下厚实的皮毛和脂肪。连我不是也啰里巴嗦围裹了重重物什吗?寒冷痛苦不堪,寒冷却理所应当,寒冷可以抵抗。 居麻说,差不多每年的十二月下旬到一月中旬总会是冬天里最难熬的日子,不可躲避。再往后,随着白昼的变长,气温总会渐渐缓过来。一切总会过去的。是的,一切总会过去。人之所以能够感到“幸福”,不是因为生活得舒适,而是因为生活得有希望。 二月初的某天黄昏,我在北面沙梁上背雪时,一抬头,突然发现太阳高悬在沙漠之上。而以往在这个点上,太阳都已经沉入一半了。而且落日角度也明显偏北了许多。宽广的大风长长地刮过,迎风度量一下,竟然是东风,是东风啊! 注:①李娟,散文作家,诗人,新疆阿勒泰人。2010年冬天,李娟跟随着熟识的哈萨克牧民居麻、加玛一家,深入阿勒泰南部的冬季牧场、沙漠,度过一段艰辛迥异的荒野生活。而后,她将这段经历写成了她的第一部长篇纪实散文力作《冬牧场》,本文就节选自这部作品。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引用了 “酸风射眸子”的古语,既丰富了文本语言的表达形式,也借此表现了冬季牧场寒风的凛冽,为下文冬季放牧的艰辛做铺垫。 B.“我”体谅牧民冬牧的不易,当居麻傍晚回来时,“我”就远远走下沙丘去迎接。居麻因为寒冷难耐,撇下羊群打马飞奔,赶着回家取暖。 C.文章突出描写居麻出门放牧前穿的那双大了两号的靴子以及他选择袜子时的矛盾心态,以小见大,其目的在于反映游牧民族的家境贫寒。 D.文章末尾,作者用反复的手法强调了东风的来临,表现出了对寒冬将逝,温暖的春天即将到来的惊喜和兴奋,以此来强化读者的阅读期待。 2.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3.作为游牧民族的典型代表,居麻身上有着怎样的品质?请你结合文章进行概括并作简要分析。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04年中国就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垃圾生产国。目前全国生活垃圾年产量为4亿吨左右,并以大约每年8%的速度递增。 垃圾在不分类的情况下,往往只有两种处理方式:填埋和焚烧。然而,填埋浪费土地资源,产生有害渗滤液,存在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隐患;焚烧会产生有害的灰渣和气体。那些未经安全处理的垃圾,兜兜转转,甚至可能回到我们的身体内。美国CNN做过一个调查,追踪8名志愿者的一周饮食,在他们体内发现了几乎所有的塑料类型。当我们还在为站在食物链最顶端而沾沾自喜的时候,殊不知,链条的底端早已一片疮痍。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所以,垃圾分类,不仅是分类,更是在自救。有分类,才可能更好地无害化处理。 最近,网络上嘲笑上海强推垃圾分类的段子铺天盖地,因为对很多人来说,垃圾分类的最大影响就是自己的生活变得不那么便捷了。其实早在2000年,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就被确定为全国首批8个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但19年过去了,收效甚微。看来,垃圾分类绝非只是“政府重视,资金到位”就能快速达成的。 (摘编自新浪微博2019年8月21日《垃圾分类,刻不容缓》) 材料二: 1962年,林恩(Lynn W.R.)提出废弃物综合管理理念,其中垃圾管理的“金字塔”优先度层级已被全世界广泛接受。2017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简易处理比例为2.3%,卫生填埋处理比例为55.9%,焚烧处理比例为39.3%,生物处理比例为2.5%。 (摘编自《垃圾处理与利用的“金字塔”层级》,《科学世界》2019年第9期) 材料三: 垃圾生命周期管理的策略依次为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尤以减量化为优先。减量化要求从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中就要考虑产品废弃后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例如通过减少材料用量、降低重量和缩小体积等一系列手段减少产品废弃后的生活垃圾产量。在产品的消费过程中推进可持续消费模式,通过缩减不必要的消费、减少不必要的包装以及尽可能重复利用产品等策略,减少消费过程产生的生活垃圾。生活垃圾处理要坚持大力推进资源化,尽可能回收资源和能量,例如从电子废弃物中提炼金、银、铜等金属资源,废弃塑料进行再生和建材化处置,有机垃圾进行堆肥和厌氧发酵等生物处理回收有机肥和生物燃气,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等。对于最终无法资源化的生活垃圾要进行安全的填埋处置,实现生活垃圾的无害化。 (摘编自杨建新《生活垃圾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科学世界》2019年第9期) 材料四: 垃圾随意抛掷意味着社会文明还没起步;能够集中堆放,可认定社会文明的开始;如果进行分类处理,就算融入现代文明;只有精细化管理,该国家和地区方能进入先进社会行列。 德国是世界上垃圾分类回收做得最好的国家之一,其垃圾循环利用率达65%左右。其城市垃圾分类实施开始于1904年,至今累计出台与垃圾管理相关的法律800余项、行政管理条例近5000条。从前端收集到末端处理,德国实现了全覆盖和全方位垃圾管理。配有专门的环境警察,每天展开专项巡逻,每周抽查各居民区的垃圾分类情况。 日本人认为“资源使用不当是垃圾,垃圾利用恰当是资源”,所以日本的垃圾分类环保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小学四五年级还专门开设了垃圾分类的课程。日本每户家庭的墙上都贴有两张时刻表——《电车时刻表》和《垃圾回收时间表》;每个社区都有垃圾分类的咨询电话,政府编有详细的《垃圾分类手册》。如果乱丢垃圾,很可能被处以5年以下有期徒刑,最高罚款可达1000万日元。 (摘编自汪中求《垃圾分类管理,企业来“接招”》,《企业管理杂志》2019年7月) 1.下列对材料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这句话说明说垃圾造成的环境污染,我们谁也无法撇清自己的嫌疑,每个人都要对此负责。 B.根据林恩的生活垃圾全过程管理的优先度层级示意图判断,2017年我国在城市垃圾的处理和利用方面上还停留在中低级的水平。 C.垃圾生命周期管理的无害化策略排在减量化策略、资源化策略之后,需要进行无害化处理的生活垃圾通常是已经无法资源化的。 D.日本人认为“资源使用不当是垃圾,垃圾利用恰当是资源”,在他们的眼中,只要恰当的利用,就能把垃圾都变成有用的资源。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垃圾生产国,虽然我们也曾推行垃圾分类试点,但政府重视程度不够,企业缺乏行业自律,效果欠佳。 B.因为嘲笑上海强制推行垃圾分类的段子在网络上大行其道,许多人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生活从此变得不再那么便捷了。 C.“减量化”意味着在产品设计、生产时就要考虑到将来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后续消费过程中也要尽量减少垃圾的产生。 D.从材料中我们国家垃圾分类的现状来看,我国正处于材料四中所说的社会文明的开始阶段,但和现代文明还沾不上边。 3.请结合材料四,谈谈我国在推行垃圾精细化管理上有哪些方面可加以改进。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诗和它之前的唐诗相比,确实有不同的味道。 唐诗充满了激情。经过唐以前的中国诗的种种探索,激情从唐代开始得到了完全的表现,至少李白、杜甫是这样的。但是宋诗却不同,激情的尽情表现,被作为孩子气的夸张而加以避免。因此,悲哀被抑制了。这是因为悲哀最容易成为表现激情的素材。再者,抑制了激情,也就抑制了作为激情的表现的华丽辞藻。不仅是辞藻,在诗中经常引人抒发感情的自然风景,使感情的表现华丽多姿,这是使唐诗华丽的因素之一。 这就是周弼《三体诗》中所谓的“虚”“实”交错;用其他批评家的话来说,就是“情”“景”交错。但是宋诗却不同。它不像唐诗那样,通过点染感伤的“景”,使感伤的“情”更为华美;而是用“情”来填充整首律诗,甚至一句也不触及“景”。 以上所说的,也许可以概括为:宋诗是作为对唐诗的反题而出现的。唐代的韩愈、白居易就已经认识到,激情的表现,至唐代的李、杜,已臻于极致,无以复加了;到了宋人那里,这种认识便更为坚定了,他们故意要另辟蹊径。就诗歌历史本身而言,这可以说是一种发展。所谓另辟蹊径,就是与其凭激情作诗,不如经常保持冷静来作诗。再者,宋代的诗人们——以欧阳修、苏轼、王安石为上述特点的代表——大都是国家大臣。在宋代,实现了中国自古以来要使政治担当者与文化担当者合二为一的理想,这可以作为上述特点的外在原因。身为政治担当者的诗人,过分吐露热情的言辞,便会使人对其作为政治家的冷静抱有怀疑。用冷静来抑制热情是必要的,因为这也关系到他们的身份。 就这样,比唐人冷静得多的宋人的诗,积极地提倡一种新的美——冷静的美。因而,具有更多的知性、更多的精细观察,尤其是更富于对日常生活的观察,这作为宋诗的又一个特色,在此就不细说了。这里想指出的是冷静产生的结果之一,是往往导致了从一旁审视自己的态度。 而且,被审视的自己,往往是作为流转的世界中的一物而被审视的。说起来,把自己看作是流转之物,其实并不悲哀。把人生视作流转,是中国诗中自古以来就有的一种感情,汉魏六朝诗中的悲哀,大都是由此产生的。不过,说起来,抑制悲哀的宋人的情况却不是这样。流转并不是仅仅作为可悲的现象被意识到的。也许,人生中真正的大欢乐是没有的,但是,小欢小乐则在人生的各个部分都有。仿佛使人感到,人生就是在小欢小乐上的流转。 由此,我们可注意到另一个可称是宋诗特色的东西。宋诗中确实没有爆发的激情,但是另外有种东西也是可贵的,这就是在流转的人生中经常被保持着的平静的激情,尤其是人对人的激情。 (摘编自吉川幸次郎《中国诗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作者看来,周弼所谓的“虚”指的是批评家口中的“情”,“实”对应的是“景”。 B.宋诗以唐诗的反题的形象出现,是宋人有意另辟蹊径而为之的,是诗歌发展的表现。 C.宋诗积极地提倡冷静之美,其主要结果是导致宋诗形成从一旁审视自己态度的特点。 D.宋人在诗歌中把自己视为流转之物并不是孤立的现象,汉魏六朝诗也有类似的情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唐诗展露激情、宋诗避免激情引入话题,层层论证,结构分明。 B.文章举欧阳修等国家大臣为例,是为了证明作为政治家应当保持冷静。 C.文章从内部和外在两个方面,综合分析了宋人用冷静抑制激情的原因。 D.文章主要以唐诗的特征为基础,通过对比分析,概括出了宋诗的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唐诗充满激情是不够成熟的表现,宋诗有意识地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纠正,呈现出特有的冷静之美。 B.宋诗抑制激情,相应的也抑制了辞藻,“景”的缺失使宋诗难以匹敌华丽的唐诗,宋词才得以登场。 C.宋诗富有更多知性、精细的观察这一特点被作者一笔带过,主要原因在于这不是宋诗的主要特点。 D.宋诗虽然没有爆发的激情,但也有人生在小欢小乐上的流转中保持的平淡激情,这是难能可贵的。
|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实”的造字本义为柜子里装满了贝壳,指家境富裕;进而引申为,充盈饱满没有空隙;再进一步引申为有内涵、不虚假。“实”的精神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在我们这个伟大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弘扬这种精神。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