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国粹(cuì) 仪节(yí) 自诩(xǔ) 残羹冷炙(zhì) B.供给(gěi) 吝啬(sè) 脑髓(suǐ) 冠冕堂皇(guān) C.摩登(mó) 鸦片(yā) 孱头(càn) 故弄玄虚(xián) D.勃然(bó) 蹩进(bié) 譬如(bì) 礼尚往来(shàng)
|
2. 难度:简单 |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缘故 挖掘 发扬广大 大宴宾客 B.女婿 精典 佳节大典 剔除糟粕 C.存膏 倘使 性格不合 象征主义 D.徘徊 儒弱 自我炫耀 欣然接受
|
3. 难度:中等 | |
对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捧”表示郑重,几张画却郑重地挂过去显得寒磣可怜) B.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用“催进”讽刺“送去主义”的卖力媚态) C.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不知后事如何”可理解为展品下落不明) D.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进步”是运用反语进行讽刺,实为“堕落”之意)
|
4. 难度:中等 | |
下面各句中,没有运用比喻论证的一项是( ) A.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 B.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 C.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 D.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
|
5. 难度:中等 |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工作之余做兼职,搞创收,靠劳动来养活自己,冠冕堂皇,无可非议。 B.有些官员利用婚丧嫁娶来收受贿赂,在东窗事发后还狡称这是朋友之间的礼尚往来。 C.他这位同学脾气不好,只要你给他提点意见,他就恼怒地勃然大怒,最怕别人说他有缺点。 D.有些学校发给学生的学习资料题目陈旧,毫无新意,这种残羹冷炙是很难保证学习质量的。
|
6. 难度:中等 |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几百年之后,我们竟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B.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取得,不想给与。 C.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所以见其彻底革命。 D.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
7. 难度:中等 |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鲁迅几百万字的遗著,其中很大一部分必将永远受到读者的喜爱,后世读者将以一种赞叹和欣赏的态度阅读它。----------- ①他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这形象,这精神,必将永世长存。 ②比起文章来,更重要的是鲁迅这个人,他的入世的态度,他的爱国心和正义感 ③更有若干篇在写作的当时就并不正确,就只能作为一种研究资料保留下去了 ④他对强暴的反抗和对弱者的同情,他为了中国进步不懈努力 ⑤还有一部分时过境迁,不再使人感兴趣 ⑥他身上那种中国优秀知识分子传统的骨气,用他的话说,“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A.④⑥①②⑤③ B.④①⑥⑤③② C.⑤③①⑥②④ D.⑤③②④⑥①
|
8.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着重揭露“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及其鼓吹者的媚外行径,目的是引出下文的“拿来主义”。 B.“抛给”与“抛来”有着本质的不同:“抛给”是没有目的的。不会有附加条件;同“抛来”是有目的的,定会有附加条件。 C.在文中“送去”的是古董和艺术家,这是一种媚态;“送来”的是残羹冷炙,让“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所以“送去”之外,还得“拿来”,而不要“送来”。 D.节选部分若重揭露“送去”的本质和“送来”的面目,划清“拿来”与“送来”的界限,提出要“拿来”,而且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2.文中画线的“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一句的含意是什么? 3.结合上下文,说说“抛给”“送来”“拿来”的本质是什么。 4.综观上面选段,作者是怎样提出“拿来主义”主张的?采用这样的方式提出“拿来主义”主张有什么作用?
|
9.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打开微信“朋友圈”,就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文化微缩景观:既有“小清新”,也有“情怀党”,既能看到古典乐迷的“高大上”,也能看到各种“非主流”……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他们不是文化风尚的观看者,而是文化景观的制造者。 然而,新科技的生死时速,是否也会纵容“所见即所得”的肤浅,带来“既得繁花,亦生野稗”的乱象?已经有人痛心于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图书馆修得越来越好,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难怪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甚至有人说,拔掉网线,关掉手机,才能回到真正的文化生活。 事实上,翻阅近几个世纪的文化史,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海德格尔以哲人姿态发问,技术化的时代文明 ,是否还有精神家园?美国学者罗斯扎克更是 ,相比在黄昏时分去附近的咖啡馆,网络真的能更有效地交流思想吗?哲人的忧思,倒是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历史的惯例:( )。看看我们的互联网,微博是近6亿网友大力支撑的舆论广场,微信是无数中产白领激情互动的文化领地。在抱怨新技术让信息碎片化、文化浅表化的同时,谁愿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智识、人文的情怀,主动涵养 的网络文化?文化之河能否 ,乃是取决于“最低水位”,谁来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他们不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而是文化风尚的制造者。 B. 他们是文化风尚的观看者,也是文化景观的制造者。 C. 他们不是文化景观的制造者,而是文化风尚的观看者。 D. 他们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风尚的制造者。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的一项是 A. 草根越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缺少文化的话语权;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越能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 B. 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更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越能在原有的格局中掌握话语权。 C. 草根越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缺少文化的话语权;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 D. 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更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千篇一律 言简意赅 鱼龙混杂 细水长流 B. 如出一辙 一针见血 席卷天下 细水长流 C. 千篇一律 一针见血 席卷天下 源远流长 D. 如出一辙 言简意赅 鱼龙混杂 源远流长
|
10. 难度:简单 | |
在下面语句的横线上补写两句话,修辞、句式必须和所给的句子相同。(6分) 思想家的鲁迅,是大海上的一座灯塔,灯光划破中国社会的黑暗; 文学家的鲁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革命家的鲁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 难度:中等 | |
将下面的一组短句改写成一个长句。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
12. 难度:中等 | |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不超过28字) 近几年来,关于中国文化,主要是中国传统文化,或者是以中国文化为基础的东方文化,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性文化及21世纪将成为中国文化或东方文化的世纪的观点,十分流行。西方一些学者也持有此类观点。对此我则持怀疑态度。
|
13. 难度:简单 |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指挥战争时运筹帷幄、淡定从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作者表明自己即使被肢解、受挫也不改变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鲁迅先生记 萧红 鲁迅先生家里的花瓶,好像画上所见的西洋女子用以取水的瓶子,灰蓝色,有点儿瓷釉自然堆起的纹痕,瓶口的两边,还有两个瓶耳,瓶里种的是几棵万年青。 我第一次看到这花的时候,我就问过: “这叫什么名字?屋里不生火炉,也不冻死?” 第一次,走进鲁迅先生家里去,那是快接近黄昏的时节,而且是个冬天,所以那室内稍微有一点儿暗,同时鲁迅先生的纸烟,当它离开嘴边而停在桌角的地方,那烟纹的卷痕一直升腾到他有一些白丝的发梢那么高,而且再升腾就看不见了。 “这花,叫‘万年青’,永久这样!”他在花瓶旁边的烟灰盒中,抖掉了纸烟上的灰烬,那红的烟火,就越红了,好像一朵小花似的,和他的袖口相距离着。 “这花不怕冻?”以后,我又问过,记不得是在什么时候了。 许先生说:“不怕的,最耐久!”而且她还拿着瓶口给我摇着。 我还看到了那花瓶的底边是一些圆石子。以后,因为熟识了的緣故,我就自己动手看过一两次,又加上这花瓶是常常摆在客厅的黑色长桌上;又加上自己是来自寒带的北方,对于这在四季里都不凋谢的植物,总带有一点儿惊奇。 而现在这“万年青”依旧活着,每次到许先生家去,看到那花,有时仍站在那黑色的长桌子上,有时站在鲁迅先生遗像的前面。 花瓶是换了,用一个玻璃瓶装着,看得到淡黄色的须根,站在瓶底。 有时候许先生一面和我们谈论着,一面检查着房中所有的花草。看一看叶子是不是黄了,该剪掉的剪掉,该洒水的洒水,因为不停地动作是她的习惯。有时候就检查这“万年青”,有时候就谈着鲁迅先生,就在他的遗像前面谈着,但那感觉,却像谈着古人那么悠远了。 至于那花瓶呢?站在墓地的青草上面去了,而且瓶底已经丢失,虽然丢失了也就让它空空地站在墓边。我所看到的是从春天一直站到秋天;它一直站到邻旁墓头的石榴树开了花而后站成了石榴。 从开炮以后,只有许先生绕道去过一次,别人就没有去过。当然那墓草是长得很高了。而且荒了,还说什么花瓶,恐怕鲁迅先生的瓷半身像也要被荒了的草埋没到他的胸口。 我们在这边,只能写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而谁去努力剪齐墓上的荒草?我们是越去越远了,但无论多么远,那荒草是总要记在心上的。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自然段重点写瓶子,这个花瓶能种活植物万年青,作者看到它,睹物思人,表现其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B.写许先生在鲁迅的遗像前谈着鲁迅先生,“那感觉,却像谈着古人那么悠远了”,将巨大的悲痛化为轻描淡写的文字,更见感情深沉。 C.“我所看到的是从春天一直站到秋天”,表明作者站在鲁迅先生墓前的时间很长,表达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景仰。 D.一瓶万年青、一句“永久这样”、一缕轻烟、一丛墓草的细节描写,勾勒出了鲁迅朴实、坚忍、勤奋、崇高的形象。 2.文章命题很大,但切入点却很小。作者主要选择了何种事物来描写?这样描写的意图是什么? 3.找出作者描写鲁迅抽烟这一细节的句子,揣摩一下这些描写具有怎样的象征意味。 4.文章题目是“鲁迅先生记”,行文却没有过多记叙鲁迅先生的事情,这样写是否偏离题意?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