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根据提示,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句“_________,_____...

根据提示,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句“________________”通过引用燕昭王在修筑黄金台以重金招揽天下士的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李贺《雁门太守行》)

(2)诗句“______________”展现出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陆游《游山西村》)

(3)深读晏殊的《浣溪沙》中词句“________________”,让我们在暮春时节感受到的并不只是凋衰消逝,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杨慎词品》云,“此二语工丽,天然奇偶”。

(4)习近平总书记曾引述古诗文寄语新时代中国青年,我们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_________”(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时代使命;他也曾寄语友邦要“___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善于拨云见日,把握历史规律,认清世界大势。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不畏浮云遮望眼 【解析】 诗词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不能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注意:携、复、燕、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乙)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天子尝欲教之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由此上益重爱之。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事多此类。

(选自《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注释)①起:指吴起,军事家。②疽():一种毒疮。③战不旋踵:脚跟不向后转,即奋勇冲杀。④不泄:不轻易抒发感情。⑤有气敢任:有气魄敢做敢为。⑥赍():赠送。⑦穿域蹋鞠:开辟场地踢球。

1.下列对(甲)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

B.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

C.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

D.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卒母闻哭之           人不知不愠

C.由此上重爱之         香远

D.不能自振             王命急宣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乙)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

②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

4.(甲)(乙)两文分别表现出两位将军怎样的人物形象?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辛弃疾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注释)①锦襜(chān)突骑:襜,战袍。指精锐的锦衣骑兵。②娖(chuò):整理的意思。③银胡觮():银色或镶银的箭袋。④金仆姑:箭名。⑤戎:入侵者。

1.下面对词作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是他晚年家居时,碰到客人和他谈起建立功名的事,引起他回想从青年到晚年的经历而作的。

B.词的上片用“拥”字、“飞”字表动作,从旌旗、军装、兵器上加以烘托,写得有声有色,饱满有力,极富感染力。

C.下片的前二句今昔对照,一“追”一“叹”,包含对过往岁月的追念,对经历挫折的感叹;又灵活地从上片的忆旧引出下片的叙今。

D.下片第三句申明“叹今吾”的主要内容。草木经春风的吹拂能重新变绿,人的须发在春风中由黑变白。词人借此感叹春风无情、春天易逝的惆怅之情。

2.试简析词句“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辆拼命奔跑的自行车

江东旭

①当他蹬着自行车爬上一个陡坡时,望望脚下这条蜿蜒在崇山峻岭间的山路,不由得深吸了一口气。“一定要以最快的速度赶到阿西西!”(甲)他想着,旋即猛然一蹬,胯下的自行车好似一匹回过神来的战马,顿时疾驰如风。

②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纳粹德国占领的意大利城市佛罗伦萨。两天前的一个深夜,一个人秘密找到他,恳切地说:“先生,我们需要您的帮助……”

③听了他的话,他的脸色渐渐凝重起来。自从佛罗伦萨沦陷后,生活在这里的犹太人就遭到了无情的追捕和屠杀。在那些正义而善良的意大利人的掩护下,一部分犹太人幸存下来,眼下,他们急需一份假身份证明以逃过搜查。在阿西西,有一个民间抵抗组织的地下印刷厂可以制作假身份证,但需要有人把这些犹太人的照片带过去,再将制作好的假证件带回来。两地之间正好处在环意大利自行车赛的赛道上。他曾在这条路上夺得过“山地之王”的桂冠,身份特殊,速度快,是往来其间担当“信使”的不二人选。他很清楚,倘若接受这个任务,一旦被查获后意味着什么。不过,想到可以拯救许多犹太人,他在沉默片刻之后,还是坚定地点了点头。

④人们在他的自行车上“做手脚”,将照片和文件藏在车框架里。第三天,迎着初升的旭日,他带着秘密使命出发了。骑上熟悉的赛道时,他全身似乎迸发出无穷的力量。风在耳边呼呼地吹,他一路狂踩。(乙)抵达目的地时,他竟累得像跟自行车长在了一起,直挺挺地倒在地上。很多次,他以训练的名义来往驰骋,没有人怀疑他。半路上要经过一个火车中转站,那里有纳粹军警盘查乘客和行人。他便经常选择在火车进站、人群拥挤时进入车站。许多乘客看见他,兴奋地围拢过来拥抱他,索要签名,使得盘查他的人难以近身。一旦离开纳粹的视线,他立即踩着自行车一路狂奔,挑战自己的速度极限。

⑤危险随时都会降临。他曾目睹过一个意大利人因藏匿犹太人而被枪决的场面。那个视死如归的意大利人脸上的表情是那么平静,使他的内心受到很大的震撼。他想,正义的事情凭着良知去做就是了。

⑥在玩命“训练”的日子里,有人挖苦他:“瞧吧,战争打到家门口了,这家伙还想再捞几个冠军牌哩。”他没有做任何辩解,只是在每次踏上征程时,都会在心里说:“加油,你必须骑得比过去更快,才能救下更多人!”

⑦就这样,他悄然搭救了800多名犹太人。战争结束后,他守口如瓶,直到他去世10年之后的2010年,这段尘封往事才得以揭开。他就是曾获得过环意环法双料冠军,被誉为“体坛辛德勒”的自行车手基诺·巴特利。他的儿子在纪念活动上,讲述了父亲告诫其保守秘密的原因:“好事是用来做的,不是用来说的。”“一个人,决不能利用他人的苦难为自己博取名声!”

(选自2019年20期《意林·作文素材》)

1.试用简明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请结合语境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从(甲)(乙)两句中任选一题作答)

(甲)他想着,旋即猛然一蹬,胯下的自行车好似一匹回过神来的战马,顿时疾驰如风。

(乙)抵达目的地时,他竟累得像跟自行车长在了一起,直挺挺地倒在地上。

3.选文在叙事过程中插入第⑤段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4.结合选文内容说说文末句子“好事是用来做的,不是用来说的。”“一个人,决不能利用他人的苦难为自己博取名声!”的含义。

5.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为什么人们要将基诺·巴特利称为“体坛辛德勒”。

链接材料:

奥斯卡·辛德勒(Oskar Schindler,1908年4月28日~1974年10月9日),德国商人、间谍、纳粹党成员。他利用德国的战争,诱逼德国人投资,再雇佣廉价的犹太人做工,在这充满了杀戮与硝烟的年代大赚了一笔钱,同时保护了1200名左右犹太人的生命,占波兰全部存活犹太人数量的1/4左右。

1974年10月9日,辛德勒去世,被以天主教方式安葬在家乡的兹维塔齐尔山上,每年都有许多许多幸存的犹太人及其后代来祭奠他。

著名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就是以他的事迹拍出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杂文,完成下面小题。

多些“咬文嚼字”的谨严精神

柴如瑾

①4月2日,著名语言学家、出版人郝铭鉴先生在上海病逝。由他创办于1995年的刊物《咬文嚼字》,是中国出版界第一份纠正社会语言运用的刊物,以专门“咬”文字差错而闻名,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深刻影响了国人的语文生活。

②“咬文嚼字代表的是大家写文章时字斟句酌、严谨治学的态度。”郝铭鉴先生曾这样解释刊名的由来。今天,在我们悼念和缅怀这位一生捍卫语言纯洁的出版人之时,更要牢记他的谆谆箴言,多些“咬文嚼字”的谨严精神。

③语言文字是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须臾不可离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无规矩不成方圆,规范、准确、生动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对于我们交流沟通情感、表达思想认识和传承文化记忆,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尽管如此,社会上却一直存在一些声音,认为写几个错别字是细枝末节,无关紧要;规范标点符号是小题大做,没事找事;词不达意、文理不通是个性时尚;甚至“无错不成书,无错不成刊,无错不成报”几成常态。

④以《咬文嚼字》2019年发布的“十大语文差错”为例,“主旋律”误为“主弦律”,“令人不齿”误为“令人不耻”,“不以为意”误为“不以为然”……一字之差,谬以千里。殊不知正是这种“差不多先生”的表现,破坏了汉语言文字的纯洁和健康,亦体现了一些人凡事浮皮潦草、敷衍糊弄的作风。

⑤早在1951年,主流媒体就曾讨论过汉语的规范使用问题,提出“每一个人都有责任纠正这种现象,以建立正确地运用语言的严肃的文风。”今天来看,我们每一个人仍需要多些再多些“咬文嚼字”的谨严精神。一字不肯放松,一词不肯含糊。这是对母语的敬畏,对文字的敬畏,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智慧的敬畏。

⑥遵守语言文字规范是谨严的基础。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也就是接受社会文化和规范,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语言文字规范作为社会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人们确立基本的表达习惯、言语技巧和思维体系,维护语言的完整性和统一性。遵守这些标准和规范,有助于我们社会交际的顺畅、思维逻辑的缜密以及记忆认知的进步。

⑦学好语言文字知识是谨严的保障。“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标点、语音、字词、语法、修辞、逻辑、书写,每一处细节都容不得马虎大意,需要耐心细致的揣摩辨析、持之以恒的学习研究,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修正、完善和提高。

⑧高阶版的“咬文嚼字”,是追求思想情感和语言文字的完美契合。古今中外,许多文豪巨匠都在一处处最细小、最基础的遣词造句中,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留下多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炼字佳话。“文学藉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朱光潜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⑨作为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语言文字是文化传承、发展、繁荣的重要载体。多些“咬文嚼字”的谨严精神,语言文字才能在规范化的道路上行稳致远,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选自2020年4月8日《光明日报》02版)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下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中国出版界第一份纠正社会语言运用的刊物《咬文嚼字》,被誉为“语林啄木鸟”,以专门“咬”文字差错而闻名。

B.选文第④段引用《咬文嚼字》2019年发布的“十大语文差错”,进行道理论证,批评了“差不多先生”们凡事浮皮潦草、敷衍糊弄的作风,破坏了汉语言文字的纯洁和健康。

C.我们在文字工作中做到“咬文嚼字”,在表面上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上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作者呼吁我们再多些“咬文嚼字”的谨严精神,也是呼吁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智慧保持敬畏之心。

D.选文由刊物《咬文嚼字》相关事情说起,接着论述了多些“咬文嚼字”的谨严精神的重要意义,然后论述应该如何培养谨严精神,最后回应标题,呼吁我们多些“咬文嚼字”的谨严精神,助力文化发展。

3.选文第⑧段中说道“古今中外,许多文豪巨匠都在一处处最细小、最基础的遣词造句中,字斟句酌、反复推敲。”请简述一个你熟知的“文豪巨匠”的“遣词造句”故事作为论据加以论证。

4.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如何培养我们咬文嚼字的谨严精神。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前四句写男主人公向女主人公诉说难舍难分的感情,后四句写男主人公对别后的设想和希望。

B.首联中“别亦难”为全诗诗眼,后一句以“百花残”比喻美好年华将逝,渲染了黯然销魂的悲苦气氛。

C.颈联中“愁”“改”写出了女主人公的感情状态;“寒”是男主人公心境的写照。

D.尾联的意思是“我俩相隔不远,可以经常互通音讯”。“青鸟”为抒情主人公的化身。

2.请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