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孤儿 刘斌立 秦浩又查看了一下打包的行李,确定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孤儿

刘斌立

秦浩又查看了一下打包的行李,确定无误了才去厨房。

他妻子4点就起来煮了红薯粥,他看了看那半锅粥,舀了一碗,又倒进锅里一小半。妻子并没有注意到,但仍旧习惯性地提醒他“早饭要吃饱”。

秦浩进屋子只看了一眼孩子,没敢亲她。小家伙睡得浅,弄醒了,知道爸爸要走,必然哭天喊地。一个大背包上了肩,手里还有一个灰突突的大尼龙面料的行李包,秦浩看着妻子,没有再说话,只是下巴抬了抬。妻子知道其中的含义“我走了,家里靠你了!

这是秦浩每年里都要经历的分离,可能大家都已经习惯了。走下楼,秦浩就看见路灯底下已经有两个同伴在那儿抽烟等他了。他们手里也都有一个大大的尼龙面料的行李包,在路灯下,包上“锡山矿务局”的印字特别显眼。   

那几个字也印入了秦浩的眼睛,他手里也有一个。“锡山矿务局”那几个字在他心里狠狠地戳了一下

曾经锡山矿务局是这个城市最好的单位,不管工资、福利,甚至秦浩背后的那片家属楼,都曾经是这个城市最让人羡慕的。他们手里这个大行李包,就是某年单位组织外出考察学习时,每个员工发的福利。而如今,秦浩还得用这个包,装起自己的衣衫琐碎,出去打工。

三个人相互看了看,点了点头,一起朝矿区大门而去。黑黢黢的矿区内,似乎空无一人。路灯已没几盏好的。三个人抽着烟,倒是烟头一亮一亮的,显出了几分活力。大门口的铁门虚关着,他们发现那儿还站着一个人   

“广路,你怎么又来了?”秦浩先发问。

卫广路把烟头掐了,狠狠用脚踩着。边碾脚边说:“我把娃娃交给我妹妹了,这儿不可能找到工作,我必须出去打工。”

“你走了,你娃儿不是成孤儿了,要不得哦。”另一个声音说。

秦浩赶紧用手止住那人,但是昏暗的灯光中,已看见广路眼神瞬间黯然了。

“算了算了,走,挣到钱再打算。”一只胳膊拉起广路。

秦浩看了一眼大伙儿,边走边说:“也好,又是我们四个一起,互相有个照顾。”

卫广路和秦浩他们一起在外面打工两年了,可是在家的妻子一直到肝部疼痛到无法忍受才去医院,确诊是肝癌晚期,广路赶回家不到三天,妻子就去世了。这个矿区里,很多职工都死于这个疾病。大家其实都知道,有些工种因为当年缺少劳动保护,身体受到了很大的侵害。本来有一年大家还准备上访争取一些基本权利,但是就在那年,矿区停产了,接着被宣布为资源枯竭。

秦浩他们坐上了早班长途车,他们接下来的两天都会在路上。长途车要走4个小时,把他们带到省城,他们要换火车北上17个小时,到达北方的一个省会城市。

秦浩是第一批走出去的锡山矿务局的工人。他当年是负责矿区锅炉班的班长,锅炉班负责整个矿区的热水供应,三班倒24小时从不停歇。当年矿场停业,秦浩整整一年都无法在这个城市找到工作。矿场倒了,几万员工和十几万的家属顿时都没有了生计。而这个大山里的小城市,哪里能够,承载得了这个负担呢?

秦浩北上之路,经历了三个城市,最终找到了现在的工作,为一个小区的供暖站负责整个冬季烧锅炉。他站稳脚跟后,陆续把自己锅炉班的一帮弟兄都介绍了过来。工作从每年的深秋圈煤开始干起,到次年春天的3月停止。每个冬天,秦浩能挣到一份相当辛苦但至少能让家人温饱一年的收入。而家乡那个城市对他来说,就是个永远想念,但没有希望的地方。

长途车上,司机开了收音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早闻新闻已经开始播音了。

第一个让秦浩他们打开话匣子的话题是,播音员说为了响应中央关于节能的号召,今年北方城市普遍延后了开始供暖的时间,同时供暖的温度会下降。节能意味着烧炉工工作量减小,虽然只是延后三天,但是秦浩他们似乎已经感觉到今年能拿到手的收入一定会减少了。

大家开始七嘴八舌,但意思都是一样的,就是明年春天烧锅炉的工作一结束,必须得留在当地再找找工作,争取多挣点钱再回家。

秦浩没有参与讨论,因为他又听到另外一则新闻。播音员正在念着一串城市的名字,那是国家公布的第二批“资源枯竭性城市”名单。秦浩听到了熟悉的那个名字。

长途车已经盘山走了一段,秦浩回过身去,从车窗回望着已经在大山深处的城市。清晨,那些星罗棋布的灯火,只是那个城市里还没有断息的活力。只是离世界越远,就越像一个孤儿,即将被永远地遗忘在大山里了。有删改

1.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1)“锡山矿务局”那几个字在他心里狠狠地戳了一下。

(2)卫广路把烟头掐了,狠狠用脚踩着,边碾脚边说:“我把娃娃交给我妹妹了,这儿不可能找到工作,我必须出去打工。”

2.请简要分析小说中“黑黢黢的矿区内,似乎空无一人。路灯已没几盏好的。三个人抽着烟,倒是烟头一亮一亮的,显出了几分活力。大门口的铁门虚关着,他们发现那儿还站着一个人。”的作用。

3.小说在刻画秦浩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4.结合全文,谈谈本文以“孤儿”为题目的好处。

 

1.(1)细节描写,写出锡山矿务局倒闭带给秦浩的内心痛苦。 (2)使用动作和语言描写,形象地写出卫广路出门打工的决绝与无奈。 2.写出矿区环境的空旷、破烂、寂静和缺少活力的特点,交代了人物生活的现状,烘托了人物伤感的心理,暗示了锡山矿务局的倒闭命运。 3.①细心,有责任心。他舀粥,又倒回半碗;他为了家庭外出打工,离别时,舍不得孩子又不打扰孩子睡觉。 ②敢闯、善于帮助同事。他是第一批走出去的锡山矿务局的工人,找到工作后又把自己锅炉班的兄弟带了出去。 ③不善言谈,深爱着自己的城市。在打工的路上,不参与大家的讨论,只是听广播,思考自己以及生活着的城市的命运。 4.孤儿既指广路外出打工后留给妹妹照看的娃,也指秦浩他们生活的大山中的城市,一语双关,揭示了主题;他们原来让人羡慕的生活随着“锡山矿务局”的倒闭已不再,他们居住的城市已成为资源枯竭城市,已失去了活力,将被人们忘记,突出了主人工等人内心的失意和无助;给读者以深思,让人们思考应如何破解因资源枯竭带来的发展困境。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表达效果的表述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内容本身,一是所表达的情感。本题两句话的表现手法分别是细节描写、动作语言描写,这些描写都是为表现人物形象而设计的,可以就此总结答案,意思对即可。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本题画线句为环境描写,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从渲染故事氛围、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暗示社会环境、深化作品主题等角度分析。本题中画线句前半部分写出了矿区环境的空旷、破烂、寂静和缺少活力的特点,后半部分则交代了人物生活的现状,烘托了人物伤感的心理,暗示了锡山矿务局的倒闭命运。意思对即可。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3】 试题分析: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人物的身份、经历、教养、气质,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当时的社会背景,作者对人物的感情倾向等角度考虑,本题可以结合文中的“他看了看那半锅粥,舀了一碗,又倒进锅里一小半”“ 秦浩进屋子只看了一眼孩子,没敢亲她。”“秦浩是第一批走出去的锡山矿务局的工人。他当年是负责矿区锅炉班的班长”“秦浩没有参与讨论,因为他又听到另外一则新闻”等内容概括,意思对即可。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4】 试题分析:标题的作用可以从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揭示文章主旨、表现人物性格、行文线索、引起读者兴趣等角度分析,本题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来解释其表层意、深层意和象征意,应该明确“孤儿”既指广路外出打工后留给妹妹照看的娃,也指秦浩他们生活的大山中的城市,这属于一语双关,同时也表现了主人工等人内心的失意和无助,并给读者以深思,让人们思考应如何破解因资源枯竭带来的发展困境。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补写出空缺处的语句,与前两句构成排比,使语段意思连贯,风格统一。

作一次心灵旅行,就以那一本本零落的古卷残页为车票,感受着穿越时空的欣喜。我与李白共攀蜀道,与辛弃疾拍遍栏杆,                       。无论是漠北黄沙,还是江南水乡,我都一一留下足迹。

 

查看答案

下面是“2016年杭州G20峰会”会徽的主体图形,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

注:G20(20国集团是一个国际经济合作论坛,G20峰会旨在推动已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进行开放深入的讨论和研究,以寻求合作并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增长。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崔永元老师在主持时这样解释道:语文的魅力就在于一个乞丐和一个诗人晒太阳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语文是什么?    在物理学里,场是一个以时空为变量的物理量;而在语文课堂里,场是一个以时空为变量的生命量。语文学习经历告诉我,语文素养的核心就在于阅读。而且,我认为,   因为中学生的时间是紧张有序的,中学生的生活是单纯而无干扰的。青春的空白期需要书籍来充实,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这个时间很关键。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荀子·劝学》中文章开端连用比喻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并顺势推论出             ”强调了广泛学习并不断省察自己的重要性。

(2)韩愈在《师说》中针对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现象,以“                ”两句分析了士大夫的心理,这种心理使得从师的风尚难以恢复。

(3) 苏轼在《赤壁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渺小的句子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