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负国耻家仇东北易帜无愧少帅风范,肩当民族大义西安举事堪称中华英雄”。这付挽联称赞的历史人物是( ) A、叶挺 B、李宗仁 C、彭德怀 D、张学良
按因果关系排列下列史实( ) ①中共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②西安事变 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④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华,民族矛盾上升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④①②③ D、③④①②
如果以“勿忘国耻,以史为鉴“为主题出一期板报,下列素材应选择( ) A、南昌起义 B、九一八事变 C、西安事变 D、重庆谈判
在“重走长征路”的活动课上,学生再现历史场景时不应该出现的是( ) A、强渡大渡河 B、四渡赤水河 C、过雪山草地 D、井冈山会师
某校打算暑假组织学生去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旧址举办夏令营,他们应该( ) A、延安 B、井冈山 C、西北坡 D、北平
“军旗升起的地方”是江泽民的题词,这题词纪念的是( ) A.武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南昌起义 D.广州起义
下列哪一口号最能反映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 A、取消二十一条 B、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D、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下列有关《辛丑条约》的内容中哪一项最能说明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 A、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 B、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C、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D、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副沉痛的挽联,是人们为哀悼一位民族英雄而撰写的。这位民族英雄是( ) A、戚继光 B、郑成功 C、林则徐 D、邓世昌
李永要在网上查找有关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发展的历史,他应键入的关键词是 ( ) A、江南制造总局 B、福州船政局 C、汉阳铁厂 D、大生纱厂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此诗反映的是( ) A、林则徐充军伊犁后开发新疆的业绩 B、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的事迹 C、洪秀全领导金田起义的情形 D、左宗棠率领湖南战士收复新疆、治理边疆的伟大业绩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是: A、《文学改良刍议》 B、《狂人日记》 C、《天演论》 D、《孔乙己》
拉开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序幕的是: A、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B、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 C、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被粉碎 D、人民解放军攻克南京
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的战役是( ) A、徐州会战 B、平型关战役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下列条约签订的先后顺序是( ) ①《南京条约》 ②《辛丑条约》 ③《马关条约》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①③② D、③②①
中国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是( ) A、平型关战役 B、台儿庄战役 C、挺进大别山 D、百团大战
77年前的12月12日,在古城西安发生的震惊中外的历史事件是( ) A、公车上书 B、“西安事变” C、五四运动 D、重庆谈判
二十世纪初,外国侵略者发动对中国的第一场侵略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中法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中日甲午战争
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展开战略决战是从哪个战役开始的(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以下人物中,属于维新变法运动代表人物的有( ) ① 康有为 ② 左宗棠 ③ 曾国藩 ④ 梁启超 ⑤ 张之洞 ⑥李鸿章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④⑤
下列事件中,标志全国性抗战开始的是( ) A、9·18事变 B、1·28事变 C、7·7事变 D、8·13事变
下列战役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是( ) A、平型关大捷 B、台儿庄战役 C、挺进大别山 D、上甘岭战役
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是: A、毛泽东 B、朱德 C、贺龙 D、邓小平
北伐战争直接打击的目标是( ) ①张作霖 ②吴佩孚 ③李鸿章 ④ 孙传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今天在这地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这个军官学校的创办者是: A、孙中山 B、蒋介石 C、陈独秀 D、李大钊
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抢劫并放火焚烧圆明园的是 A、英法联军 B、俄美联军 C、八国联军 D、英美联军
我国每年的“禁毒宣传月”从6月3日开始,这是因为历史上的这一天一位著名民族英雄领导人民取得了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这位民族英雄是( ) A、魏源 B、林则徐 C、李鸿章 D、关天培
19世纪70年代率军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的是( ) A、李鸿章 B、左宗棠 C、曾国藩 D、刘铭传
严复翻译的著作中,影响最大的是( ) A、《天演论》 B、《权界论》 C、《法意》 D、《海国图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