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下图

材料二 2017年6月26日11时05分,两列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在京沪高铁两端的北京南站和上海虹桥站双向发车成功。从“和谐号”的引进到“复兴号”的发车,也是中国高铁技术由内向外的一次重大突破。当每一个中国人都为“复兴号”的诞生感到无比骄傲之时,不知是否有人在意过在“复兴号”简介中,“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这八个大字,它是无数铁路科研工作者背后的刻苦钻研与辛勤汗水凝结成的。

材料三 2017年5月5日,凝聚着国人梦想的国产C919大型客机首飞成功。据中国商飞大型客机C919项目常务副总设计师陈迎春介绍,C919飞机自主创新有五个标志:第一,飞机的总体方案自定;第二,气动外形由中国自主设计、自己试验完成;第三,飞机的机体从设计、计算、试验、制造全是中国自己做的;第四,系统集成由中国自己完成的;第五,是中国自己的特色管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国科技创新方面的现状。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我国科研投入、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请设计一个示意图,将这种关系展示出来,并说明理由。

 

1970年4月25日新华社电:“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该电评论的是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新中国重返联合国

C.“东方红1号”卫星发射成功

D.“神舟”五号实现载人航天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让美国感到“心理上的影响是巨大的”。美国认为,“一个非白人的国家第一次打开了军事技术中的一些最深奥的秘密,中国人已插足于一个过去只有西方民族才能进入的领域”。材料说明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  )

A.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援助 B.打破了美苏两极格局

C.促进了中美关系的改善 D.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20世纪50年代,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国家依然作出了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并将其作为“天字第一号任务”。这一决策是基于怎样的需要(  )

A.顺应新技术革命的潮流 B.尽快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

C.加强新中国的国防力量 D.落实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前的中国城市街头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城市街头

材料二  1978-2007年我国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由6.7m2增加到27.1m2,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981年的7438km2扩展到2005年的32520.7km2。我国城市人口也从1980年的19.6%快速跃到2005年的40.5%。

材料三  1978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3624.1亿元。2006年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位,已经超过法国和英国。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6619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2534亿元。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到1.53万亿美元。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后我国城市的发展变化。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城市发生上述变化的原因。

3)请你联系生活实际,举一例说明家乡所在城镇的发展成就。

 

流行语言是时代发展的一面镜子。20世纪80年代以来,下海、打工、跳槽、经济社会、出国留学等语言迅速流行起来,这反映了我国

A.文学艺术创作的繁荣

B.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

C.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

D.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变革

 

中国联想集团成功建造“深腾6800”巨型计算机,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具备研制高端计算机系统能力的国家。这对推动中国国防、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这表明我国(  )

A.“863计划”已完成 B.信息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C.科技强军已实现         D.高等教育形成相当规模

 

1963年,我国制订了第二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部署了导弹、原子弹的研究试验安排了人造卫星的研制,这说明我国

A. 掌握了世界核心技术 B. 实现了国防现代化 C. 成为世界军事强国              D. 运用科技强化国防

 

近年来,华为、中兴、航天科工、中芯国际等一批创新型企业脱颖而出,领跑“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加速转变,使中国向“品牌大国”稳步迈进。这主要是由于我国(  )

A.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B.高等教育迅速发展

C.努力维护周边地区安全 D.鼓励发展对外贸易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沿用明朝的教育制度,学校以四书五经为教材,国家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这样培养的人才,越来越不适应近代中国的需要。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学习西方,改革教育。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了新式学堂。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近代外交、军事和科技人才。

材料二 从1898年6月到9月,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主要内容有: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戊戌变法时期,作为“新政”,创办了京师大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戊戌变法留下的重要成果,它的创办表明了近代中国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材料三 京师大学堂开办以后,科举制依然存在。由于维新变法的失败,科举考试又恢复了八股文。大学堂的学生只有考取科举,才能取得做官资格。每到科举考试时期,学生纷纷请假赴考。这样,国家得不到急需的军事、外交和科技人才。洋务派大臣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考试,普遍兴办学校。清政府迫于形势,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建立起包括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学程的新式教育体制,并于1905年宣布废除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

(1)根据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动手绘制出一个表格对我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进行总结。(6)

(2)通过对以上知识的总结和概括,你觉得我国近代教育不断发展,说明了什么?(1)

 

中国企业自诞生起,即以国强民富为己任,助推国家发展、民族复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下图

材料二 光绪七年(1881年)李鸿章奏称:“该局船不时驶往东南两洋,今且骎骎(qīn qīn,迅速)开始赴西洋之先路。直、晋、豫等省旱灾之时,该局船承运赈粮,源源接济,救活无数灾民。往岁台湾、烟台之役,该局船运送兵勇迅赴机宜,均无贻误,洵于时事大局有裨。”

——朱荫贵《朱荫贵论招商局》

材料三 “抗日战争期间,招商局广大员工深明大义……在江阴、上海十里铺、马当等六处沉船塞港,招商局共献出船舶18艘……招商局员工冒着敌人的炮火,日夜兼程,抢运人员物资入川,千方百计开展敌后军事运输与商货运输,为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竭尽了全力。”

——张后铨《试论招商局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材料四 1978年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招商局再次勇立潮头,独资开发了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工业园区——蛇口工业区,并相继创办了招商银行、平安保险、中集集团等一大批知名企业……反映了中国企业在中国近现代历程中的精神与风貌,因而“极具标本价值”。

——李建红《书写中国自己的企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招商局”的诞生与哪一重要历史事件有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招商局有益于“时事大局”的依据。

(3)根据材料三,归纳招商局“大义”的主要表现,并指出“大义”之举在当时的历史作用。

(4)根据以上材料,指出招商局跨越了哪几个历史阶段?并谈谈你对招商局“极具标本价值”这一结论的理解。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人民音乐家创作了大量的抗日救亡歌曲。其中由聂耳作曲、田汉作词的一首歌曲振奋了民族精神,它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首歌曲是(   )

A.《松花江上》 B.《黄河大合唱》

C.《游击队之歌》 D.《义勇军进行曲》

 

艺术作品集中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真正面貌,下列一项人物的代表作品所反映的主题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

A.鲁迅《狂人日记》 B.徐悲鸿《奔马图》

C.聂耳《义勇军进行曲》 D.冼星海《黄河大合唱》

 

1882年10月24日,顺天乡试刚刚发榜,次日凌晨,印着中榜者名单的《申报》就出现在江苏、安徽、浙江的各售报点,这期报纸大为畅销。这反映了

A. 思想观念解放    B. 大众报业发展    C. 铁路交通发达    D. 轮船航运繁荣

 

《申报》除刊登国内外重要新闻、通讯,发表著名人士文章、宣言之外,还增加篇幅辟出专栏和副刊,如“经济专刊”“教育消息”“商业新闻”“科学周刊”“通俗讲座”“医学周刊”“电影专刊”以及“读者顾问”等。这说明该报纸( )

A.是近代创办的第一份商业报纸 B.报道内容真实可靠

C.关注社会生活诸多领域 D.是为政府服务的报刊

 

被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评价为“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的中国教育史上的重大事件是( )

A.创办京师同文馆 B.创办北洋西学堂 C.创办京师大学堂 D.废除科举制度

 

(2018洛阳模拟)民国初年,讲究发型的理发业成为新兴的服务业,这主要得益于( )

A.洋务运动的影响 B.维新变法运动传播新思想

C.民国政府强令男子剪辫子 D.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

 

1881年南海知县徐赓陛以继昌隆缫丝厂“专利病民”“夺人生业”“男女混杂,易生瓜李之嫌”为借口,下令予以封闭。19世纪90年代,武举李福明因设立机器磨坊,被清朝官吏视为“不安本分”的“刁商”,经都察院批准,饬令撤去。材料反映了( )

A.近代封建地主纷纷从事工商业

B.实业救国思想在我国影响较大

C.近代民族工业受到封建制度的阻碍

D.洋务运动促进了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他一生孤独,最大的精神支撑是内心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一个状元告别仕途后仍念念不忘的兴国之梦。”这是对清末状元张謇的评价,他的“兴国之梦”是

A. 民主共和    B. 民主科学    C. 实业救国    D. 变法图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前,中国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轿子、马车和帆船等。鸦片战争后,轮船、火车等新式交通工具逐渐传入。

材料二  1865年,英商在北京铺设了半公里的窄轨铁路,并试行小火车。这一举动引起京城市民的惊诧和猜疑,视其为怪物。窄轨铁路很快被清政府责令拆除。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修筑了芦汉、沪宁、津浦铁路,形成近代中国第一个筑路高潮。到1911年,全国铁路总长9292千米。

(1)材料一中交通工具的动力在鸦片战争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2)据材料二,对于火车的引入,近代中国人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转变的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交通工具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这一新国民形象的描述反映了( )

A.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B.礼仪风俗的简洁化

C.民间服饰的西洋化 D.民族经济的工业化

 

1882年10月24日,北京的科举考试发榜,《申报》驻京记者连夜用快马将江、浙、皖三省考取名单送往天津,电传至上海,次日见报,使民间很快就知晓考试结果。这段叙述没有涉及( )

A.新式通信工具的应用 B.信息传递途径的多样

C.科举考试内容的变革 D.大众传播媒体的影响

 

“从此千里争片刻,无须尺幅费笔砚。雁帛鱼书应共妒,声气相通快胜箭。 枝枝节节环四海,地角天涯连一线。”这首诗反映了近代中国( )

A.火车轮船的传人 B.大众传媒的兴起 C.有线电报的出现 D.社会习俗的变化

 

近代前期,如果有人在衣、食、住、行上出现“洋化”现象,便会为社会舆论所不容。民国初年,不仅归国学子喜欢洋货,而且很多市民也趋向于穿西服、吃西餐等生活方式。这表明

A. 人们仅热衷于西方的衣食

B. 不同人群对“洋货”的态度不同

C. 归国学子引发了衣食“洋化”

D. 人们逐渐接受西方的生活方式

 

下图反映的情景表明近代中国

A. 书信往来彻底结束

B. 社会礼仪发生变化

C. 信息传递主要靠电话

D. 出现了新兴的职业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时人(1846年)记载: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农民和手工业者在此冲击下纷纷破产。

材料二  1895-1898年,新建的商办厂矿企业资本万元以上的有60多家,棉纺织厂最多。由于日本棉纱的大量倾销,以及资本雄厚的英、美、德等国纱厂在上海相继设立,加上清政府的苛捐杂税和官吏勒索,沪、苏、杭一带的华资纱厂从1898年起就开始亏损,其他各地纱厂也难以维持。[%&国教*^出版~]

材料三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实行扶植民间轻工业、统一货币、关税自主等政策。1928-1937年,中国工业产值年增长率达到8%以上,1936年,工业产值达到近代以来的最高水平。

1)据材料一,当时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变动出现的原因。

2)据材料二,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1898年以后纱厂亏损的原因有哪些?

3)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影响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西学东渐”发展阶段

阶段

时期

西学东渐的情况

第一阶段

1800~1839年

继马戛尔尼访华后,1807年英国派马礼逊来华传教,此时嘉庆皇帝厉行闭关政策,严禁传教活动,禁止外国人学习中文。……中国人拥有某种根深蒂固的优越感,称外国人为“番鬼”

第二阶段

1840~1860年

一批爱国者从战争中惊醒,他们提倡“师夷长技”,是对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的天朝大国心理的大胆挑战,但却是空谷足音,长久不为清政府所重视

第三阶段

1860~1895年

夷人的长技被提升为“西学”……以培养外语、军事、科技人才为目标的新式学堂增多,西式学堂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第四阶段

1895~1900年

维新派不仅将人们对西学的认识,由“西艺”推进到了“西政”……到1897年底,各地已经建立了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出版报刊19种,到1898年,学会、学堂和报馆达300多个

 

材料二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年,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进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1)请制作一个表格指出第二至第四阶段,中国人对于学习西学的态度和认识,结合具体史实来分析。(3)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中国人对待西学态度的变化并分析原因。(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从6月11日到9月21日这一百多天中,皇帝迅速地接连发布了一百多条上谕,试图以空前规模大力推行变法维新。8月底前大多数法令涉及经济、军事和文教领域。经济和军事领域中,诏令体现了自强运动的强化。在经济领域,国家以更大的力量促进农、工商业。在军事方面着重训练现代化陆军,加强海军。8月后期起,开始改革政府机构,一些中央的衙门和几个督抚所辖的地方衙门都被废除。但是他(康有为)关于政治制度改革的建议,如颁布宪法、建立国会和宣布君民合治,上谕中均未提。尽管维新运动没有达到它的政治目标,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的全国规模的影响。

——摘编自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请谈谈你对材料一中的图片标题“顶戴花翎与‘自强’‘求富’”的理解。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在经济和军事领域中,“诏令”如何体现其“自强运动的强化”?

(3)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如何?据材料二指出维新变法的主要历史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争之后,列强争相在华设立银行,如英国的有利银行,法国的东方汇理银行……在中国开设工厂,如英国的增裕面粉厂、和丰船厂,美国烟草公司……还争夺中国的铁路权,如俄国修筑满洲里至绥芬河、哈尔滨至大连、石家庄至太原等。

材料二 甲午战后,列强划分的势力范围

材料三 《马关条约》的签订,激起了全国的悲愤和抗议。3年以后,发生了戊戌维新运动;5年以后,发生了义和团运动;16年以后发生了辛亥革命。……如果没有甲午战争的失败,就不会激起中国这样迅速地奔跑。……这次战争确实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它的意义就在于激发了全民族的觉醒,一种要求改革和进步的觉醒、富强意识的觉醒、爱国主义和自救的觉醒。

——戴逸《甲午战争深刻影响世界历史》

(1)材料一反映了甲午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方式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的状况最终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巨大危害是什么?

(3)材料三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4)依据材料一、二、三,请为以上探究确定研究主题。

 

1902年,英国《泰晤士报》记者说,多少年来我们在北京或在中国的地位从未像今天这样高,我们与清朝官员的联系从未像今天这样密切。他这么说是因为( )

A.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B.清政府已成“洋人的朝廷”

C.山东主权转交日本 D.义和团沉重打击八国联军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