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晚期,英国广泛利用热能逐渐摆脱了对畜力、自然力的依赖,促使产生这一转变的科技发明是(  )

A.富尔顿制成汽船 B.斯蒂芬森发明蒸汽机车

C.瓦特改良蒸汽机 D.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这一事件本身并没有什么实际作用,不过,它摧毁了平民心目中压迫的象征,掀开了轰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的序幕。”“这一事件”是指(  )

A.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B.1640年议会召开

C.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D.颁布《拿破仑法典》

 

美国费城的“自由钟”是独立的象征。它的钟声曾在1776年7月4日和1783年4月16日两次响起,这两次钟声代表的深刻含义分别是

A.美国独立战争开始;美国独立战争结束

B.美国诞生;美国建立联邦制国家

C.美国独立战争开始;萨拉托加大捷胜利

D.美国诞生;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观察下列“新航路开辟示意图”,选出人物与图中路线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

A.哥伦布 B.麦哲伦 C.迪亚士 D.达•伽马

 

布罗代尔在其巨著《文明史纲》中指出:“11和12世纪, 在欧洲封建王朝的统治下,欧洲达到了它的第一青春期,达到了它的第一个富有活力的阶段。”其“活力”表现为

A.城市复兴和市民阶层产生 B.教权削弱和王权开始加强

C.经济发展和大众教育普及 D.人口增长和工厂制度出现

 

“身在罗马,就像罗马人一样行事”,这个西方谚语可以转意为成语“入乡随俗”。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看,该西方谚语的形成说明了

A.罗马帝国为了向外扩张修建了许多道路

B.当时有很多外国人在罗马学习、生活

C.罗马帝国的征服和统治充满着暴力

D.罗马文化渗入到它统治过的广大地区

 

如图建筑是某个古文明的象征。在该文明的古王国后期,此建筑越修越小。对其变化理解正确的是

A.统治者开始重视民生 B.统治者思想趋于理性

C.统治者权力逐渐衰落 D.统治者喜好别的建筑

 

2019年,在世界航天发射版图中,中国航天以全年发射运载火箭34次的成绩再次位居全球第一。而2020年,这一数字有望突破40次,再创新高。追溯历史,上世纪70年代,我国在同一领域取得的成就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C.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D.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为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中国银行即将发行澳门回归20周年纪念钞。下列方针政策与澳门回归祖国密切相关的是

A.依法治国 B.一国两制 C.人才强国 D.可持续发展

 

某同学的历史笔记中有下面图示。其中②处应该填写的内容是

A.马克思列宁主义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历史性转折点。会议确立了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是

A.阶级斗争

B.政治运动

C.经济建设

D.社会保障

 

下图反映了某时期我国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情况,这种情况最早应出现于(  )

A.土地改革后 B.三大改造完成后

C.西藏解放后 D.中共八大召开后

 

1949年,《人民日报》曾刊登评论文章写道:“中国人民从此有了真正能保护自己、代表自己的政府。”这篇文章中的“政府”是指(  )

A.晚清政府 B.南京国民政府

C.武汉国民政府 D.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根据下表信息可知,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之一是

民工

担架

大小车

牲畜

船只

筹粮

543万人

30.5万副

88万辆

76.7万头

8500只

9.6亿斤

 

 

A. 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B. 人民军队战略战术的正确

C. 国民党政府统治腐败

D. 解放区在经济上占有优势

 

九一八事变后,党提出:“反蒋抗日”;西安事变后,又提出:“逼蒋抗日”;七七事变后,决定“联蒋抗日”。 党不同时期政策的变化主要依据是

A.蒋介石彻底改变了反共的立场 B.国共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C.国共政治立场没有分歧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历经艰险,百折不回,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财富。从第三阶段的中国革命历程中可以提炼出

 

 

A.红船精神

B.八一精神

C.井冈山精神

D.长征精神

 

下列文献资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国民大革命的爆发与高潮 B.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D.侵略与反抗的斗争

 

1894年,李鸿章在《据实陈奏军情折》中写道:“窃倭人起倾国之兵,进围平壤,危急万分。”这里的“军情”是指(  )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洋务派认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以制器为先”。在洋务运动中能体现“制器为先”的措施是

A.兴办京师同文馆 B.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制地厂

C.开办轮船招商局 D.组建新式洋枪队

 

故宫的军机处距皇帝办公的养心殿只有50米,军机大臣曾在此日夜轮值,随时等候皇帝传唤,实现了国事的速议速办。这体现了清朝(  )

A.思想控制的加强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D.君主集权的高度强化

 

推动下图所示文化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北方自然气候的改变 B.北方政局动荡不安

C.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D.南方政权强于北方

 

文物是我们了解和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以下文物反映唐朝时期社会风貌的是(  )

A. B.

C. D.

 

琅琊石刻中这样记载:“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这段文字赞颂的秦始皇的功绩是

A.统一度量衡 B.统一思想 C.统一文字 D.统一六国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急剧变化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

①王室衰微 ②诸侯争霸 ③可以长时期保存火种

④铁犁牛耕的出现 ⑤思想勃兴 ⑥精美的磨制石器开始出现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⑥ C.①③⑤⑥ D.①②④⑤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民族。华夏千秋,同尊始祖,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  )

A.炎帝、黄帝 B.尧、舜、禹 C.黄帝、蚩尤 D.盘古、女娲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如果把1492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那么全球化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然后是大英帝国、法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

——摘编自白海军《大预言:2049年的世界》

材料二  1990年后,全球经济开始为公众所注意。……支持新的全球经济的是通信技术的进展:半导体、纤维光学和卫星实际上已经消灭了地理上的距离,引起市场经济的日益一体化。……在迅速变化的全球经济中,世贸组织已发展成为解决国际争端的舞台,拥有行使决定的权力。

——摘编自《新全球史》

材料三  以美西方为中心的全球化体系创造出一个精巧而高效的“财富离心机”,在迅速“萃取”价值、创造巨额利润的同时,对气候环境、财富分配、民众健康等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抗疫实践深刻表明,在这个休戚与共的世界,只有携手同心、共谋发展,才能攻坚克难、同渡难关。中国提出的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将继续引领各国为升级版的全球化筑牢基础、增添动力。

——摘编自季思《以中国智慧破解全球化三大困局》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把1492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的主要理由。并指出早期全球化的主要途径。

(2)据材料二,归纳1990年后,全球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贸组织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3)据材料三,概括当前“全球化”的弊端。并说明推进全球化健康发展的“中国智慧”。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现代化历程》一书认为,中国1840~2000年这160年的现代化历程经历了三种道路的转化:一、1840-1949年10月前是中国“早期现代化”阶段,以资本主义现代化为主体;二、1949—1978年是“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带有苏联的“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色彩;三、1979年至今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在政治经济方面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材料二 中国道路之所以区别于其他道路,就在于它依靠理论指引方向揭示规律,统一行动,确保始终沿着正确方向不偏航。中国道路以制度为保证,……70年来,我们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各个领域形成了“四梁八柱”的制度体系,为新中国发展进步提供根本保障。

——《新中国发展面对面》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早期现代化阶段”中国为现代化做出了哪些努力?结局如何?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走上第二条现代化道路的首要前提是什么?中国转变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70年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形成了哪些指引方向的理论成果?在政治和经济方面分别形成了哪些“四梁八柱”的制度?

(4)综合上述材料,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转变和成就,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周)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按“授民授土”的原则,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容。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郡县制打破了传统领主特权,为全国大市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而传统农民在摆脱旧领主的人身控制之后,也发挥出巨大的生产积极性,他们第一次从底层产生了生产革新的冲动……他们已经破天荒地成为独立的生产机构,而不再是具有人身依附的农奴。

——摘编自《郡县制度与秦汉时期的霸业》

材料三有鉴于百余年间“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教训,宋太祖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政权尾大不掉,作为现固本朝统治的根本方针。

——甘霖《变局》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实行怎样的政治体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二元”体制对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2)材料二所述郡县制在全国范围的实施始于何时?据材料二,概括郡县制的历史作用。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方镇太重”反映了哪一历史现象?宋太祖为“防止地方政权尾大不掉”采取了哪些措施?由此对宋朝统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古代地方治理制度变化的主要趋势。

 

1955年万隆会议上,29个亚非国家集体发声,表达了不愿卷入美苏冷战中的愿望。这反映出

A.新兴民族国家争取独立发展 B.西方殖民统治全面崩溃

C.亚非国家一体化的进程加快 D.北约华约对抗日趋升级

 

二战后,德国形成分裂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国内各民族矛盾的激化 B.受美苏“冷战”政策的影响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演变 D.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推行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